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文 > 姚锦涛博文集

姚锦涛博文集

2018年10月11日 09:05:10 访问量:779

这不仅仅是两条直线

细节决定成败,但自己还是忽视了细节......

从去年10月中旬进入列校已经快一年的时间了,但距离一名合格教师自己依然有着很长的距离。批阅作业可以说是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自己却做的极其失败。自己总是认为在作业本上不打错号,错题只是划一个斜线代表错误,会让差生心理比较好接受点。然而这个斜线造成的失误或许很难度量,除了弥补我还能做什么?

今天下午的美术课是由柴校长给我们五(1)班上,当他翻阅我班的数学作业时发现学生作业中出现斜线批阅,立即到办公室询问我斜线的含义,自己按照批阅习惯回答,那代表错号。柴校长很有耐心的向我分析此种批阅方式所带来的危害:(1)斜线代表什么别人看不懂,究竟是错还是对。(2)学生直观上认为自己没有错号,就没有错题,造成学生对自己学情把握不清。听完分析后自己才认识到这种批阅习惯所造成的危害,错号不仅仅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虽然只是在一条斜线上再加一条斜线,但其意义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忽视细节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成了徒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但愿我们能够真正从细节着手,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实现自我,让生命因细节而精彩!

事虽小,情更真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说“患难见真情。”,但今天我们很少去思考什么是患难、什么是真情?

2014年的中秋似乎注定是一个即将不平凡的节日,只是对自己而言这又是人生的另一番经历。中秋节的前天妻子已经住进了医院,这头是躺在产科病房的妻子,那头却是渴望知识的孩子们。陪产的直接结果就是学校的课程没人去上,毕竟今年是小班教学,每个教师几乎是一个年级的课程,很难抽出时间去帮别人代课。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最后还是选择了拨通王老师和尉老师的电话,他们都答应了我代课的事情,电话那头的“好好,没问题!”让身处在医院的自己无比欣慰。此刻,我深知什么才是真正的真情,而列校的老教师更是具有着一种无私奉献和热心助人的精神。今天妻子出院了,抽出一点时间,借以此文感谢王老师和尉老师对于我的帮助,是你们的帮助,是学校五年级的数学课程可以依旧开展,谢谢您们!

时间与质量

秋雨绵绵的九月似乎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所带来的是更多的担忧!

教学是容不得半点虚假,但当没有了时间搞教学时,一切还叫教学吗?

工作组在本周似乎就没有断过,学校的各种活动都是应对工作组,天天搞班本,学生时时想活动,无心学习和无时间学习,更是让列校的教师们担忧。正式作业当天没有时间做,甚至出现当天完整的一节课有时都无法保证,是问质量何以保证?

今天更是让自己无奈,同时也让我的学生很无奈,当学生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们有时间做作业?”“可不可以不再搞这些活动了?”“我不想参加活动了,只想在教室。”而自己只能告诉学生,这是学校的安排,自己也无能为力!

时间同样决定着一切,当我们的教学没有了时间的保障,又用什么去保证质量呢?

表象

跟着感觉走是不会错,但感觉大多时候欺骗的只是我们自己!

我们曾一再告诉自己不再相信感觉,但最终依旧未能逃脱感觉的欺骗......

 

梦想和现实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不知何时我们只是抱怨,只是迷茫,却从未做挣脱的努力。梦的感觉很好,像一副安慰剂,更多的人似乎只愿沉寝其中,当梦醒时,这种感觉突然消失,留给我们的只是困惑,无助。

每周五都是从南梁奔波至西峰,而周日又早早的从西峰坐5个小时的班车到达南梁。坐在车窗边,我只是呆呆的望着窗外的大山,仿佛对自己没有了什么想说,我想更多的是无奈吧!

曾经,自己的理念里,没有无奈这个词眼,因为那时我认为无奈等于无能!而今天呢,我又如何如何自己解释自己呢?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的,表象仅仅是表象......

关于做的思考

当你登陆了自己账号了,是否心中还有一个疑问,我因何而来到这里?

带着更多的迷茫与困惑,我们共同开启了这趟学习之旅......

十月的国庆,我们依然打开了电脑,观看视频课程,参与互动,似乎我们一起又回到了从前的“教室”。

从陌生到熟悉,我们渐渐开始适应了这里的一切,同时认识了更多的同行和朋友。看着每个人的学习历程,我们内心是否再次问过自己,来到这里我为了什么?

最后,也许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做一件事情,又为何不把它做好呢?——选择就选择无悔,做就踏踏实实去做吧!

路依然看不到尽头,但我们相伴一路,行程将会很快乐!加油哦!

致我的学生

一个快乐的童年,珍惜你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事件:本周一的下午是自己从教以来第一次对学生发火,而原因是学生认为到了唱歌的时间就要唱歌。但是一个连作业都无法完成的班级还唱什么歌,究竟是唱歌重要还是学习重要?

 

亲爱的孩子们:

当你们每天背着书包,踏进校园的大门时,你们可曾问过自己,来校你们为了什么?

虽然老师的话不一定全部正确(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话),但是你们已经五年级了应该开始尝试思考什么对你自己而言是正确的,是重要的。每个人不一定都要成为一个尖子生,但是至少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习不仅仅包括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只是人生所学一小部分而已,还包括其他知识)。最后,老师更希望你们拥

给自己一点希望,给老师一点希望

当更多的人开始遗忘梦想时,你是否还记得一年前自己的梦想?

有人说教师这个职业会渐渐磨掉你的一切,包括脾气、行为、梦想等,但也有人直接说做好当前就是最好的梦想。——无论别人怎么说,我想这些说法都不是你内心真实的答案,试问又有几个人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梦想呢?

2014116日对学生而言也许又是一天开心的日子,考试似乎对这里更多孩子来说没有什么重要性似的,他们仿佛从来不在乎,而这一天对于老师而言却是付出后结果的彰显。

下午监考完英语,我急忙跑去看成绩,当看到学生成绩册那刻我无言了,可以说内心的第一直觉是这些学生我没法教了。因为平均分和我预想的差距太大,感觉告诉自己这次应该平均分在90分以上,但结果却不是!——这一刻我找不到一个能教好这两个班级的理由。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一个理由去支撑我们的行动,当这个理由突然消失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动力,而是彼岸的那个灯塔。

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教师是拿自己的生命在做投资,给自己一点希望,给老师一点希望!

游南梁纪念馆后感

20141113日的下午我校师生共同踏进了南梁纪念馆的大门,伴随着导游的解说老师和学生们对于南梁的历史和精神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返程的途中,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老一辈先烈们坚守在这个小小的山沟里?

伴随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自己又联想到了现实中自己。来南梁已经一年多了,又是什么让自己停留在这里?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还是这里有着我们值得停留的一个理由?

这次,仿佛自己并没有急于回答自己这些的问题,而是将它们留在了内心,仿佛内心会给自己一个答案......

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重复性的工作,而这种重复更需要用南梁精神去坚守!重复,是工作的常态;重复,还会形成一种仪式感。再伟大的征程,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单调的背后常常是一种庄严与神圣。如果你能在重复的小事中,参透它的闪光点,那么你已经踏上未来的通途,重复的价值早晚会向你交付。

柔校学习心得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而这种异同便成为了我们不断学习的切入点。

上周五的天还没有亮时,我们已经乘坐大巴向县城的柔远小学驰去。一路自己都是在沉睡中度过,当再次睁开眼时,已经到达了目的地。再次踏进柔校,有种陌生的感觉。

在前两节课中分别听了五年级的语文和六年级的数学,下面就这两节课说说自己的看法。五年级的语文整体感觉是老师引导合理,尤其学生发言,突出了学生的知识渊博。而六年级的数学课前处理前一天正式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值得借鉴。同时六年级的数学还采用了分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一组计算的又快又准,使课堂气氛及其活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接下来到了大课间的时间,而柔校的大课间开始入队和最后的结束出队很有特色,采取了队形变换形式,而且很整齐。同时大课间最后的梁启超说更是很有气势,这些都很值得借鉴。

3节课就是示范课了,听了五年级数学的示范课,上的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让学生通过动手剪、拼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有很强的实际操作和活动体验,而这更体现出了课堂形式的开放。

本次学习时间虽短,但是收获颇多,希望自己今后也能够从中合理借鉴,是自己的教学艺术更上一层路。

圈子决定你的视野

如果你认为你今天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那么你继续坚持做今天的事情,重复终会让你的价值彰显。

当很多人在抱怨自己工作的重复性时,你是否也思考自己工作的价值呢?亦或是我为何而工作,为谁而工作?

生命的每一天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活,那么工作亦是如此,我们在为自己而工作。每一个工作单位都有着你要学习的东西,而这也是你工作的动力之一。但是当你回过头时你会发现,大多时候,每个单位并非你想想的那么简单。无论你做的多么好,总是有人在背地里说你这说你那。(圈子小了,没话题了,开始“关注”同事了,但你是否曾关注自己,关注过自己的世界,关注自己为何而工作?)

人最悲哀的是拿自己的时间去讨论别人,请把时间用在自己的工作中,用在自己值得去做的事情上,让自己活的有点意义吧!

 

最后,我们也要学着让自己不断的强大,也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话语中,跟着自己心的方向走,你是不会错的!

你在哪里

有时候,当我们奋力去抓住它时,却再也抓不住了......

有时候,当我们再次站在原地时,却再也找不到了......

有时候,当我们希望想起什么时,却再也想不起了......

有时候,当我们想要接住什么时,却再也接不住了......

......

那年,今日,明天;

你是否安好?

当一切都成为记忆,当一切即将成为过去,也许那刻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拥有的幸福!

我们曾一度追寻幸福,却不知道什么是幸福。

此刻,能有家人的陪伴是一种幸福;

此刻,能有家人的安好是一种幸福;

此刻,能有你们一路相伴是一种幸福;

此刻,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支撑我们是一种幸福;

......

下一刻,既是期待,也是未知。

梦醒,遗失一年半的你,你在哪里?

那个梦,需要践行,而非沉睡。

搁置,犹豫,徘徊,恐惧,借口不断的在蚕食着那个你。

今天,你可以找到他吗?

后记:世界并没有因为我们自己的一切而有丝毫的改变,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也就我们自己而已!

和学生的一次随谈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又要结束了,也许在最后的这刻我们才意识到遗失掉的生命,那些昨天,我们不再拥有......

经常和孩子开玩笑的自己总是会问他们一些自己的想法,而当最近自己问及他们喜欢考试吗?他们齐喊着“不喜欢”。究其原因仅是他们无法体会到成就感。似乎成绩不再带给他们喜悦,而是一种负担。

给他们讲述了自己曾是学生时对于成绩看法,那时自己是很喜欢考试,因为成绩代表着我们付出后的一种证明。而今天的孩子们似乎不再想用成绩证明自己,而是把上学当做了一种完任务。记得这学期的家长会时我已经给家长和学生讲了学习的重要性,明天将是一个人与机器竞争的社会,你有什么能力和机器竞争?

也许,此时你们还小不能懂得这些,但是这是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问题,今天不懂,明天懂了还来得及吗?

生活似乎总是和我们每个人开着玩笑,很多事总是在我们事后才明白。也许,当你站在这个圈子里时,你永远无法看透,当你站在圈外时,一切你就明白了。

最后,希望我的学生,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能够明白我为何要做这件事?这个答案将会告诉你很多东西

死亡之脑

看似不起眼的话语,如果不停地重复,你终会被同化;

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如果不停地出现,你终会迷失自己;

今天的你,会停下脚步思考自己吗?

今天你是否不再思考,而是机械般地重复着你的每一个“流程”?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与错”的声音时不时在我们的耳边响起,仿佛在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那样做是错的;

不知道什么开始,我们不再思考自己要经历什么,而是安于现状,这样似乎挺好的,其他风险太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知道了享受的定义,而是抱怨生活,抱怨工作;

......

深夜,梦醒那刻,或许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那个已经“死亡的大脑”——“死亡之脑”;

清晨,洗漱完毕,我们依旧重复昨天。

今天,我们不再尝试,不再争取,不再挣扎,不是我们成熟了,而是我们真正的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如机器般地这样的生活着。假如,我们的每一天可以播放,你愿意看到屏幕里的自己吗?

后记:

看在眼里,却没有用脑思考;

停留在脑里,却没有去践行。

寻找专注

新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只是人们毫无察觉。

不知从何开始,人们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时刻在线的状态,手机挂着QQ,微信等,起床的第一件事是翻看手机,或是浏览新闻,或是看别的动态,甚至于睡前也是这种在线状态,不断的分心......无论我们是否已经适应这种方式,今天时刻在线已经成为一种瘾性的习惯。——从此我们开始失去曾经的那份专注。

我们一直在追求着一种极致,电脑桌面上同时打开着几个程序,而我们不停的在它们之间切换,或者是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当我们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去思考自己可以集中多长时间去做一件事?

专注与我们的学习、创造、幸福感等息息相关。

分心是学习和创造的大敌,任何包含学习和创造的工作都要保持专注。不专注意味着在两个或者多个任务之间直接切换,效率会很低。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事情独立起来去做。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如何去应对当前你自己的状态,还得你自己去做,毕竟在执行力面前,太多的言语都是那么无力。

梦想与现实

“在梦境的边缘中挣扎,在沉默的空气当中蒸发,当梦想在现实中推挤……”有人选择了坚强,有人选择了歌唱。

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每天都是嘻嘻哈哈,阳光满面。然而,当我们被抛进社会之后,社会却显现出另外一种面目,迥然于和风细雨,迥然于慈爱。我们期望着直挂云帆济沧海,到头来却发现现实是死水微澜。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资源被垄断,贫富差距被急剧地拉大;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塞;个人再努力,有时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外面的花花世界,看上去选择很多,却让我们容易选择焦虑,甚至无从选择……我们不甘,我们不服,我们要呐喊。可是,我们呐喊声很微弱。表面上,我们有很多表达渠道,但我们的声音往往不是被无意淹没,就是被有意覆盖。

我们需要:在这个浮躁时代里,不盲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别人的蜜糖有可能是自己的毒药。做自己,别做别人眼里的自己。

在这样一个意志不坚定也容易让人意志不坚定的当下,我们应该正视人性中的柔软和懦弱,同时我们也应该淬炼它的坚韧度和硬度。有梦想就不要轻易放弃。

人生本来没有如果,但是最后我还是要假设一下,如果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去做自己,离别世界的那刻我是否心安?

磨课随想

长大是一下子的事情,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青春,与其说是一种年龄,不如说是一种心态。谁的青春不用追问?青春,就是用来追问的。追问不是静止的思考,而是“追”与“问”的结合,是一种追求、疑问、思索、感受、实践,甚至执拗、疯狂的结合。谁没有这些呢?

锦瑟华年谁与度?锦瑟华年“我”与“渡”。每个人都要做到“勿忘‘我’”,要做真实的、最好的自己,这便是“自渡”。而我作为老师,答问即“渡人”、“师渡”,在“渡人”的同时也在“自 渡”,这便是自渡渡人。毕竟,所有渡人都是自渡,所有答问也不过是答自己问罢了。

最近的磨课,可谓是“渡”的经典体现,校长和教研组的各位老师们帮助我们年轻教师打造属于自己的课堂风格,其中间的过程每个人的体会或许略有不同。但只要自己尝试了,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哪怕最后的结果不理想,我觉得这个过程还是很值的!

我忽然意识到,对于一个人生正在转折的年轻人而言,有同事、领导的帮助和鼓励,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而这正是列校人的精神。

关于课堂的一点思考

最近的磨课如火如萘的进行着,今晚又观看了自己的课程,让自己开始思考什么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同的人留下了不同的憧憬: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翻转课堂、自由课堂、……其实,“夫物纭纭,各复归其根”,关于理想课堂的表达虽然各不相同,但其中一定是有“公约数”。仔细想想,理想课堂至少拥有这些基本元素:自由、快乐、智慧。那么,又怎样才能通往理想课堂呢?这才是今后自己应该不断完善和思考的地方。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指出:唯有冲刺与挑战的“合作学习”,才是润泽儿童心田的课堂,才是宁静的教室里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这种润泽性和缜密性正是培育孩童知性的关键要素。

“为难于易,为大于细。”我们应该从易处、细处出发,理想课堂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

“讲”知多少

伴随着列校每周磨课及教研课的进行,我们都有着共同的感触,有时我们认真备课、上课,但就是得不到学生的足够认可。原因可能很多,但与我们每个人对于“讲”的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常见的各级各类教学调研基本上都要走进课堂听课,而不是去研究教师的备课,原因就是教学的决定因素是课堂生成,是教学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教师怎样实现对教材的开发利用,怎样删繁就简、化难为易地让学生理解领会,怎样优化教学内容等,才是最有价值也最值得调研的内容。课堂的特质在于生成,在于课堂的美感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无论教师的备课(预设)多么充分,都无法涵盖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机智(急智)需要有意识地去锤炼,并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师生相宜,教学相长。同时还得懂得什么时候该讲与什么时候要倾听上。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讲是为了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产生表达期待时,教师要适时停下来仔细倾听并恰当引导与点拨。

总之,我们要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就必须让自己的教育语言具有感染力,就必须让自己富有激情,就必须让自己的思维严谨,就必须让自己的课堂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必须让学生怡情广识和乐于接受。

踩着别人的足迹磨砺自己的功底

当我们从象牙塔走出来踏上教学岗位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第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原先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在严峻而残酷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面对复杂多变难以适应的教学实践,一些印象式的现成的教育学知识几乎是不堪一击。于是,我们不得不寻找距离最近、时间最短的行为模仿对象。

    教学行为模仿的第一种对象是所在学校教师中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指导老师),以跟班听课等形式先模后教,先学后练,逐步接近他们的教学特点;行为模仿的第二种对象是一些名师的教学录像资料,认真揣摩他们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他们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不是被动吸收,而是找寻规律,合理有序地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由于我们缺乏教学的一般认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把握不准,因此出现了贪多求快,一讲到底,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晰等教学问题,他们无法把握和控制教学内容,机械地灌输书本知识,抹杀了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权利,教学效果当然很不理想。因此,合理安排教学模仿的阶段目标,对于我们个人也就尤为重要。一堂好课究竟有什么标准,还要经年累月地积累经验,判别真伪,形成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

无论我们的教学还是班级管理,校园里总是有着我们的榜样,值得我们模仿与学习!

该如何管理这个班级

开学已进入第三周,在这三周的时间里,忙于导学案,计划等杂事,对班级管理有些放松,自己的力量没有全部用于学生,学生是教师的根本,特别是对新生如果跟不上指导,班级的进步是没有办法提升的。

这班学生的养成习惯差,学习习惯不好,而且活波好动,在班级内我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我利用琐碎的时间进行劝说,但是效果有限,所以对于班级管理若全靠劝说是不合适的,那样对班级,对学生的发展会很不利。因此对待学生的问题,目前我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实践,怎样做更加的有序,有层次性进行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我一直实行班级的自主化管理,但是在以往的学生中一直没有深入的开展下去,往往是理想丰满,现实残酷,最后不了了之,但是我却对班级自主管理的效力深信不疑,对学生早放手,学生早得益。好在平行班的六(2)班有着自己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问题有很多,意识到其中一两点能把他改正,我想对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一大步。

今天的教育者如何教育学生?

“人只有被自己打败,而永远不会被别人打败”,屡败屡战靠的是一种精神,在这期间有无数次的“挣扎”,正是在这无数次的挣扎之中,力量才得以积聚。婴幼儿专家讲,有时候婴儿的哭是一种运动,是在提高自己的肺活量。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一哭,我们做父母的就赶紧抱起,唯恐委屈了孩子;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学生的教育中,时时事事耳提面命,唯恐学生犯错,班主任成了“保姆”的代名词。 “学校是学生寻找同伴的地方”、 “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校要帮助孩子逐步脱离老师和家长去自己做事情”这些话语似乎距离我们更加远了!“同伴”、“犯错误”、“自己做事情”……都是学生成长中必须经历的,或者说这些就是学生翱翔未来的翅膀能够变得强硬的不可或缺的“血液和体液”,于是我们就要思考:今天作为教育者怎样给学生提供这些“血液和体液”呢?

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当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从学校带走的、所受到的教育能支撑他的生命能走多远呢?”也许我们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是一个理想和追求,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帮助他打造一双更“强硬的翅膀”,输入更多更鲜活的“血液和体液”

数学需要生活化——观摩蔡老师课堂有感

上周四观摩了蔡老师的《小数除以整数》一课, 其课程设计使自己颇为震撼,其教学方式有着自己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现列举一二。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小数除以整数》时,蔡老师以4本书共16.8元,求平均一本书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去找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 对学习不陌生,又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蔡老师安排板演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写一写、讲一讲、评一评中认识感知小数除以整数。

2、重视游戏活动。爱做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小学生通过游戏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会产生强烈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关心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鼓励是另一种促进方式

每次临近考试,我们都有一种快要崩溃的感觉。拿了一份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已经复习了很多节课了,但一考试就会大吃一惊,学生们连基本的知识都忘光了,怎么越复习越糟糕啊?六年级这个班很乱,学生们一直以来骚动不安,学不进去。考不好学生们无所谓,痛苦的当然是老师。想了许多的办法,但感到还是不适合这个班的孩子们,因为毕业班强度大,孩子们本来就很失落和逆反,用强制的手段,会适得其反。作为一名老师还是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们。

经过和几位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我发现他们都把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了专门的辅导,了解他们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耐心的与他们沟通。实际上,我自己有时候讲课语速过快,没有照顾到理解慢的学生,加上有些调皮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听课。再上课时,我问他们:你们到底是为谁而学习?为老师还是家长?你们喜欢老师每天逼着你们学习吗?他们说当然不愿意了。那么你们自己该如何去学习?你们的内心想过学习是自己的事了吗?孩子们都陷入了思考。

我想:其实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每节课上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鼓励,哪怕孩子们成绩多么糟糕,我们老师都不能仅仅埋怨指责,老师要始终用积极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给学生辩解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

学校强调学生不准迟到,我平时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但偶尔个别学生还是会上课迟到。

有一次,上课铃都响过了,班里的一位学生还没来,我站在门口望了望,也没看到人影儿,同学们都在专心的复习,“报告”,同学们听到声音都抬起了头,看到他,我很生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师,我上厕所去了……”“你又在厕所磨蹭,你看,都几点了。”我没等他说完,便接过他的话头批评了他一顿。课后才了解到,他今天闹肚子,所以一直往厕所跑。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我后悔自己没有听完他说的话,连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给他。

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也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为谁而学?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每一天我们都会面对各种学生的问题,而最多的恐怕就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为谁而学习?当自己周会课上提出为谁而学的问题时,我看到的却是迷茫的眼神。

“孩子们,你们到底是为谁而学,为老师,还是为自己?如果你们都是为了别人而学,那还有什么是为了自己呢?”

孔子曾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过去的学生都是为自己而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养;而现在的学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是为了追求名望、地位和物质利益,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如果我们学习都是为了满足老师的要求,或者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甚至是为了得到一次表扬、买一部手机、参加一次旅游,那就很难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一旦缺少了学习乐趣,谁还愿意勤奋学习呢?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一种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聪明的人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更不是为了获取物质的奖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是为了满足自己求知的欲望,是为了不断满足学习的成就感,不断挑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无穷的学习乐趣。

从这个意义上看,你对学习的欲望有多高,学习的兴趣有多强,决定了你的学习成就有多大的基础。

庆阳五中培训体会

应学校安排,我于2015年11月20至21日,赴庆阳五中参与了庆阳市第二届“适学课堂”观摩研讨会,为期两天的学习中,真真地让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领略了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受益于专家教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见证了和而不同的智慧火花在迸发碰撞。对于“适学课堂”,我是陌生的,也是好奇的,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踏入了庆阳五中的多媒体报告厅,想要一睹“庐山真面目”,果然,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适学课堂之新,同课异构之巧,以及观课研课之细,都让我耳目一新。现我就本次学习我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为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希望它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一) 适学课堂之“新”

“适学课堂”立足课堂中心,从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提供教师教学效率出发,以”适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不同类型特点,适合学生生命天性”为原点,以“先学后展,当堂达标”为要旨,探索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范式,提供了“问题引探型”,“任务活动型”,“整体三学”型,“学展练”型,“梳理练习”型五种模型供教师选择,他把教师变成了课堂的“主持人”,变成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服务者,而不是传授者,引导者和帮助者。郭亚龙校长说:传统课堂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师帮助太多,教师起了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指导。“指导者”与“引导者”是有区别的,是大不相同的,引导者站在学生的前面,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路,“指导者”站在学生的旁边甚至是后面,在学生迷失方向时抬手一指,课堂需要指导,而引导会让学生丧失辨识能力。在课堂效益方面,郭校长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果一节课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学会了,达标了,那么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二) “同课异构”之“巧”

在观摩了三节语文课后,我开始从心底认同工作室的左维平老师的一句话: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合水乐蟠初中李芳老师,庆阳五中张世猛老师,袁馥荔老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同上《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李芳老师以读为切口,以美为目标,声情并茂,学生竟然当堂成诵;张世猛老师像极了一名主持人,他妙语连珠,于谈笑间使学生领略文中精髓,可谓“学在课堂,功在课外”;袁馥荔老师构思新颖,大胆放手学生,将《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学习,既是课堂又是徜徉山水间。三位老师都是努力在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着最美的课堂,果真是“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三) 观课评课之“细”

庆阳五中尤秀老师的数学观摩课之后,“郭亚龙工作室”的各位老师们为我们展示了课堂研究方法,短短一节复习课,五十分钟的时间(拖堂十分钟),竟然从八个维度来观察点评,精细到了教师用时几分钟,学生用时几分钟,回答问题多少次,集体回答多少次,个别回答多少次,点评多少次,如何点评,学生情绪如何,教师表情如何。剖析之细,维度之广,可谓是细致缜密,滴水不漏,着实令人叹服。

对学生发火有用吗?

每次遇到学生状态不佳,自己就会莫名的生气就会对学生发一点点小火。心里很急躁,如果学生达不到我的要求,就急的上蹿下跳,这是一种最无能的表现。

我有时候在想:自己对学生发怒,又有什么用?他们能理解自己吗?他们能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吗?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心,那么你就是失败的。他们毕竟年龄小,有许多事情他们还无法理解。现在想想, 一切都顺其自然吧,不要再对孩子们要求那样高,每次只要他们把一个题型认认真真的搞懂就好了,有时候自己老是觉得为孩子们好想,多让他们接触一些更多的知识,但事与愿,孩子们的家庭教养基础不一样。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何况有些孩子家庭条件很差,根本就没有人管,怎么能知道自学呢?

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慢艺术,就像厨师做菜,需要慢火细细的煲,这样才好吃。但我们却要拿着高压锅,迫不及待的催熟。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每位老师都被这一只无形的手,压得喘不上气来。没有人能逃脱。再潇洒的老师,只要被套上考试的枷锁,就像一匹被驯化马,不能够在原野上自由的奔跑了。高压锅里炖出得肉没有味道,应试教育下的老师和学生也没有什么创新能力。也许只有放手让孩子在课堂上大胆说,大胆讲,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课堂上的鼓励

每次临近考试,我们都有一种快要崩溃的感觉。拿了一份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已经复习了七八节课了,但一考试就会大吃一惊,学生们连基本的知识都忘光了,怎么越复习越糟糕啊?六年级这个班很乱,学生们一直以来骚动不安,学不进去。考不好学生们无所谓,痛苦的当然是老师。夜不能寐,想了许多的办法,如劝导、向家长告状等等。但感到还是不适合这些孩子们。作为一名老师还是要证明引导和鼓励孩子们。

于是,我先把成绩不好的孩子进行了专门的辅导,了解他们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耐心的与他们沟通。实际上,我自己有时候讲课语速过快,没有照顾到理解慢的学生,加上有些调皮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听课。再上课时,我问他们:你们到底是为谁而学习?为老师还是家长?你们喜欢老师每天逼着你们学习吗?他们说当然不愿意了。那么你们自己该如何去学习?你们的内心想过学习是自己的事了吗?孩子们都陷入了思考。我又说:你们觉得成绩考不好无所谓吗?我相信咱们班的孩子们都是上进的,当你看到自己的成绩不及格时,一定很难受,我真的不希望你们痛苦,所以你们现在要加油啊!从今天开始你们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去定一个复习任务,看看自己那一部分还没有掌握。经过我这样一说,孩子们那种被动消极的情绪有所缓和。

我想:其实每个老师都应该在每节课上对孩子们进行积极的鼓励,哪怕孩子们成绩多么糟糕,我们老师都不能仅仅埋怨指责,老师要始终用积极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数学学科整合的尝试

去北师大实小学习结束后,学科整合也渐渐开始了一些尝试,例如六(1)班教室布置中数说感恩数学与美术、英语、语文学科的整合。

通过数说感恩,让我明白了爱画画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同时新教材丰富的情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数学知识呈现方式的一种范例。同时也说明,画数学是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数学活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用这种形式来记录问题,丰富的情境所承载的是生活中鲜活的数学问题,孩子们喜欢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这几种图形后,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画一幅图或者设计一种物品。他们在画画中就能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掌握各自的特点。这样就将美术引入数学课堂,将优美的平面图形变成精彩的画,整个课堂被激活,学生的才能展示也有了广阔的舞台。 

又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积极寻找教材与美术学科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美丽的对称图案,在分类中感知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索之中。这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美感、亲近感,从而产生兴趣。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对称轴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轴对称的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一起吃苦的幸福

作为一名毕业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我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关注孩子们的成绩上,在不知不觉中,又走上了某种特定的模式,虽说教育的本质不是对成绩的过分追求,但是毕业统考的压力还是在无形之中制约着我们。

很不喜欢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形式主义,我只想为我班级的孩子好好的把基础打牢,给他们一个完满的小学生涯,回首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三年,努力给孩子们指明努力的方向,为家长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学校和家庭架起一座桥梁。

记得经常给这个班的孩子们说过这样一番话: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获,但是不耕耘一定没有收获。一些浅显的道理在课堂上、课间上不止一次说过,因为长期积累的不良习惯,我已经无法纠正一些坏习惯,在一项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会感到困难重重,加上一些学习能力实在是很弱的孩子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但是我感动的是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上周五的下午,刚回家打开钉钉手机里面仅是家长们发的题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研讨试题把讨论的几种不同结果拍照发出来让我看对否。看到那条信息我是特别的感动,因为家长们能和孩子在这个时候站在同一战线是多么的可贵。当时我在想,要是像这样的家长再多一些多好啊!

一个数学老师能够为孩子们留下什么?

一个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又能够为孩子留下什么?

我们要的难道仅仅是成绩吗?

六年级的孩子们,请记住这三年中你们和老师一起奋斗、一起吃苦的过程,老师希望我们都能够坚持下去,直到毕业,待到春暖花开时,收获美满的果实。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归纳性强、操作性强,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设计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了创设情境,教学设计一开始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去发现问题。二是在学生的第一次讨论之后,设计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知识的引入及传授方面,努力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标准》的理念,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但也有着诸多遗憾,例如课堂还是放得不够开,今后应让学生多讲,在学生讲地基础上理解知识。还有思维导图的应用,应在总结环节试着让学生画出。

努力学习的假象

月考结束后部分家长和我沟通孩子看似很努力为何成绩很低等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困扰部分家长和学生很久了,七年级的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强调过,不要再制造努力的假象!

在班级尖子生当中,学习最好的从来都不是一天到晚学习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把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的人——他们智商与情商皆高,往往懂得所谓努力并非流于表面;努力学习对自己最大的意义,只不过是营造了一个“苦苦努力”的假象,换取对自己心灵的安慰罢了。

一、熬夜就是努力?

很多人所说的努力,就是起早贪黑学习,甚至从下自习回去,还要继续学习,熬夜到深夜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个熬夜无关乎努力,只关乎效率。熬夜是一件恶性循环的事,可能你熬夜的那一小段时间确实是学习了,但是因为熬夜给身体带来的影响我们不可忽略,第一天能不能高效学习我们也不能忽略,不是吗?建议把熬夜戒除,多多思考是不是效率不高。

二、周末和假期学习就是努力?

部分学生是很规律的,周末和假期也学习,准时准点吃饭,准时准点睡觉。这样的作息固然是好的,最起码生物钟是正确的。可是,做到这样的同学就算是努力吗?答案是:还不是。学习时间确实是衡量学习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真正做到了准时准点,学习效率很低的人,大有人在。为此,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明白一个道理,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时间的比拼。

三、看了很多书就是努力?

多看书,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并不是你看了很多书,就代表你很努力。中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目前),也可以说是应试考试。市面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辅导书籍,买很多书,看了很多书,最后还是没有提高成绩。原因在于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看了太多书,把思路打乱了,最后一本也没有看全看透,对于考点的把握不够准确,那只能是失败。

当然,还有一种常说的一种假象,摆出书本,人在桌前,心在室外。这种情况就不是方法的问题了,而是不想学习,不想吃学习这份苦。

无论你是专心的学习还是努力的学习,如果你真的勤奋钻研、静心思考过,那么你从学习中获取的就绝对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积,而应该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理性逻辑分析的能力,以及去伪存真的辨识能力。

 

阅读:先教给学生方法

我们一直倡导阅读,但是这么久了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书依旧没有读,时间不够,看不懂似乎成为了每一个人的借口。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不是我们不阅读,而是不得其法,没有掌握如何阅读。

翻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后,自己发现我们有时都没有掌握如何去阅读一本书,更何况让学生去阅读呢?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翻译的“机器”,只是把作者的字符在自己的大脑中转化为了自己的语言,有时连这点都没有做到。

首先我们一直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为何而阅读?这个问题看似没有统一的答案,也很少有人去思考,也许我们太忙了吧!就我个人而言,阅读是为增进理解力而读好书。

阅读不仅仅是读其文字,第一层次应该是回答我们心中的问题,这也就是带着问题阅读。第二层次这是一本这样的书,这就要求我们描述出一本书的“骨架”。第三个层次是消化一本书,这就涉及到和作者思维的碰撞,去理性的分析本书,以及评价一本书。最后一个层次应该是从许多书中构架出自己的主题,让知识成形,并加以运用。

当然如何去阅读,也不是这里三言两语所能表述的,更多的还在与个人的理解。因此,要做好阅读,我们应该从如何阅读入手,教给学生方法,这才是出发前的第一步。

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到题更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题,手头资料一大堆,试卷做了厚厚一堆,但是学习成绩就是提不高,很少有学生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甚至还有学生会认为是自己题做的不够多,打开网页,我们会发现不计其数的试卷,怎么可能做完?即便做了如此多的题目又能如何,只不过是给自己心理上给予一点安慰,我做了好多题。

究其原因,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方法。吃透原理是学好各门功课的根本保证,掌握方法是攻克学科难题的有力武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对于题目的挖掘,分析清楚题目已知信息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快速在大脑中构建所涉及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学会举一反三,认真分析此类题目还会有什么考法,让你的身份从解题者变为出题者,再转换为解题者。只有弄清原理,才能思路清晰,从容对答;只有掌握方法,才会触类旁通。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各位同学们,学习要思考着学,要掌握解题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做题,那样你永远也无法走出题海。因为,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到题更重要!

期中考试后我应该做的方面

期中考试后可以说又进入了一个分析期,每个学生、老师都在分析本次考试中的得失原因,我想这次考试后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自己还有什么不足,还有什么可以做的问题。

翻看了成绩册和试卷后,不难看出,本次七年级数学试题相当简单,但成绩并不是多么乐观。这更突出了学生对于基础掌握不彻底,概念模棱两可。尤其成绩低下学生,还是没有把概念性内容吃透,当然有理数计算和整式的加减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概念掌握不彻底就要求今后我得在课堂上让学生吃透概念,通过精讲精练让学生理解概念中易混点,易错点。其次是计算能力的训练,初中的科目多,就限制了我们没有过多时间去训练,因此课堂上计算法则的理解就相当的重要。

还有,一个可以做的方面就是学生分层的问题,班里的学生并非是一样的学习能力,那在课堂及作业这块如何做到最优化的分层设计还是一个需要自己不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最后就是课堂的设计这块了,我觉得自己今后应该在ppt设计这块下功夫,让学生通过课堂去理解所学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只知道上课,忽视学情。

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

听了几次王省红老师课,让自己觉得他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通过一阶段尝试这种教学模式,让我体会到学生自学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强调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共同活跃在探索知识的认知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的推广和运用,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自学能力之外,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害怕学习的心理,同时减轻学生的功课负担,使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不愿意或不积极尝试,尝试怎能成功?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保证成功的基础。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多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尝试能力是“试”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去试。当然,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尝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教师在学生尝试中,尝试前和尝试后,都必须认真指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学生尝试和教师指导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

在推行了这种教学模式后,有学生直接在课堂上说:“你不要讲,让我们再试试。”也让自己觉得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学生自己搞懂的远比教师讲懂的效果要好!

读《活着》有感

《活着》以亲情,友情为主枝,在其中描述了无数个平凡的温暖的细节,借以作者的话“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别人经历的看法”

福贵是生活着,不是幸存着。你我都是。

福贵叫他的老牛——福贵,向我讲述着这宽广、丰富的一生。

我安静的坐在办公桌前,用零碎化的时间在电脑上读完了《活着》。

我从不畏惧灾难,不是隐忍,不是逆来顺受。我不向往平安、稳定,我有我漂扬的一生,和着风雨、带着阳光。和友人温茶,和爱人喝酒。他们来了我自然起身欢迎,他们走了,我扶着门框,默默惋惜,从不强求,也许温柔。

我会时常忆起我这前遭的经历,际遇。在午阳遍洒的书店;在绿柳相伴的湖边,或只是带着耳机,走在喧嚣中的那一刻也罢,在温暖入梦的被窝也罢。路过的是人生,路见的也是人生。

我想我也会有一头老牛,坐在黄土田埂上,看翻飞的锄头,坐在花开芳芬的春院中,看盛绽的葵花,抑或困在键盘交响的办公桌前,看遍人情上下。那时候,我只希望,我仍微笑的称我的一生为我的生活,我还活着!

整合探究资源,拓展自主探究空间

 

生活化探究材料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生活材料自主地开展数学探究。只要教师善于发掘,这些资源就能够很好地运用于数学探究活动中。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从哪些途径去有效地引领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探究资源,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呢?

1、善于发现教室中的资源

目前,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还是教室。在数学教学中,教室内的一些物品也能够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例如,在学习温度的测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内各个角落的温度情况。教室内的探究资源,需要教师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并加以利用。教师可以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利用教室中的探究资源开展简单却让学生惊喜的实验活动。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

生活中的很多废旧物品,都可以用作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材料。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利用到数学教学中来,正是数学课程提倡的,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

3、细心收集生活中的资源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家里或教室里安放一个用来收集数学课程探究资源的“百宝箱”,在生活中做一个细心的采集员。想扔掉某些物品时,可以先斟酌一下这个物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没有用处?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和学生能够收集很多关于数学课程的探究资源。这个“百宝箱”里可能有塑料瓶,还有可乐罐、玻璃、橡皮筋、纸盒子等,需要相关材料时,就可以随时加以利用。

传承经典,从读做起

“一个优秀的人,会读书的人,通常有两套知识,一个是他的核心知识,那就要读经典,一个是背景知识,需要你泛读,有这两套知识组合起来,能做好任何事情。”——许纪霖

读书就像吃饭,而经典,就是每天必吃的主食,他没有那么花俏、美味、变化多多,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是健康的保证。经典是需要精读、细读的,就如一日三餐,每日读些、每日都读,才能使思想营养均衡。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所写,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开始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按照作者的意思,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国内的国学热、读经热,隔个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说明阅读经典确实是有好处的,但阅读的方法却值得商榷。民国以来也有那么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也都失败了。民国之前的教育就是读经的教育,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摧残了孩童的精力和兴趣,而且我国的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所以作者整理了这本书,作为阅读经典,做经典训练的入门书籍,期望此书能启发兴趣,引导读者亲近经典,并因此走上经典的大路上去。

这是一本很朴素的小书,封面封底是空无一字的牛皮纸色硬纸板,只在书脊上写着书名与作者,书籍上有浅黄色的书皮,注明出版社及版号条码定价,没有畅销书的众多推介,极简、极不显眼,而所著却是极经典。

对于经典的普及和启蒙,这是一本极好的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导你不知不觉走入古文的世界。我读此书两周有余,当初选择此书时,颇多犹豫,担心没有耐心读不下去。国学的深奥令人望而生畏,远不及读些古诗古词来的有趣和轻松卖弄,然不读些经典总是有缺憾的。读书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你有多博学,而是为了充实自己枯竭的精神世界。初读此书便觉得有趣有料,就像一扇通往经典的小门,慢慢被推开,门内不是铺满灰尘的故书堆,而是一副生动活泼的古代史,诸子百家、孔孟诸论,史记汉书,楚辞汉赋,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兴趣就此而起

 

编辑:蒋仕奇
上一篇:杨锦彩博文集
下一篇:丁建俊博文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