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文 > 柴建平博文集

柴建平博文集

2018年10月11日 09:12:23 访问量:523

列宁学校红色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

 “南梁”这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名字,更加催生了我们构建红色校园文化的涌动。为此,学校挖掘资源、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让红色文化遍布校园每个角落。

1、创红色氛围。通过构建“传承篇、历史篇、励志篇、乡土篇、经典篇、孝道篇、情趣篇”七个篇章的文化墙,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2、读红色经典。学校推荐红色书目,学生品读红色经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革命信念,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意识。

3、诵红色诗歌。以校本教材《红色照耀陕甘》、《长使丹心贯日月》为依托,在课内、课外吟诵红色诗词。编演《走出大山深处希望之光》等诗歌诵,在红色诗文吟诵中陶冶学生情操。

4、唱红色歌曲。各班级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时代为内容,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传唱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

5、观红色影片。通过革命题材优秀电影的观赏冲击效果,强化师生对革命历史的回忆,提升爱党爱国意识,引导和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6、演红色剧本。通过编演《穿上红军军装》、《跟上刘志丹上南梁》、《红星歌》及红色课本剧,让学生回忆过去,珍惜现在,争创未来。

7、游红色圣地。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列宁小学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清明祭扫、宣誓演讲等活动,传承革命精神,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感恩奋进意识。

8、写红色感言。以小见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描绘党的形象和丰功伟绩,用最真诚最质朴的语言折射出党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采,抒发对党的热爱之心。

9、讲红色故事。让学生搜集并讲述陕甘边地区、南梁这块红色热土上的有关红色故事和典型人物,使学生在故事中励志,在励志中成人成才。

10、建红色网络。办好红军小学校园网,开辟红色栏目,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核心,传递正能量,构建起师生励志的红色阵地。

 

教学反思应该“思”什么

反思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期翻阅了我校老师们的教学反思,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需要探讨的地方,好多老师“思”得茫然,“思”得痛苦。其内容要么全是学生短处的披露,要么全是自己的深刻检讨。既埋怨学生,更看不起自己。我觉得这就有点不妥了,大家教得连信心都没了,还谈什么专业发展、综合发展。下面,就教学反思“思”什么和大家做以交流,以起到鼓舞人心、抛砖引玉之目的。

1、写成功之处。我校老师们都很敬业、勤业,所以经过大家潜心钻研、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都有许多成功之处,比如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学过程的扎实与有效,板书设计的明晰与独特等等,大家先把这些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为能使大家教学活跃起来,我建议大家尽量少写失误,多写收获;少写怨言,多写豪情;少写批评,多写激励......使师生教与学进入良性轨道。

2、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的教训。

3、写教学灵感。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产生许多“教”的灵感和“学”的奇迹,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随着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不断有新生成,创新的火花会接连不断的闪烁。有的学生见解独特,有的学生能用好几种方法解题,如果将这些闪光点利用课后反思记录下来并加以运用和拓展,师生一定会更加优秀,课堂也一定会更加精彩。

5、写“再教学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哪些发现,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解题误区有无突破,技能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录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写出“再教学设计”,坚持下去,自己的教学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和优化。

总之,教学反思应该思效、思得、思失、思改。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关于克服职业倦怠的浅思考

晚上九点多,我在路过九年级办公室时发现灯还亮着,估计是忘关了,我便进门去关灯。可当进门后,看到的是一名忙碌了一天的毕业班老师正在别有兴致练写毛笔字,一点也看不到累的样子,交谈中发现她的确“为师当若水”。基于此启发,给倘若职业倦怠了的老师们提几点建议:

1、摆正心态,用“爱”去做教育。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一生本身不是惊天伟业,而是像一盏灯,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心平气和了,胸襟开阔了,就能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

2、学会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要让老师们感觉到职业幸福,就不能把工作当做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我们不提倡工作“狂”,提倡的是谋工作、会工作、实工作、破工作、成工作。除了工作也应留一点生活给自己,善于忙里偷闲:读读书、练练字、跑跑步,积极改善心态,培养良好情绪,增加自身正能量。

3、规划发展,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其实,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没有专业规划,哪里黑了哪里住,久而久之便觉得空虚、无聊,再加之懒于学习,教学困惑的侵扰,倦怠情绪便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不论高低大小,给自己定个专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个规划或许越做越会体验到收获的快乐,寻找到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新太阳。

只求快乐学习还是更求收获学习的快乐

期中检测结束了,看了中小学部各班的检测成绩,比较喜人,师生们脸上露出的自信神情和阳光微笑更加灿烂,因而师生们收获到了学习的快乐。但和学生们交谈,很多学生都会说:“学习很苦”。这里我和大家共勉的观点是“学习过程中不全是快乐,而是要收获学习的快乐。”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人就想到了让学生快乐学习,初衷很好,但提法有问题。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脑力劳动,劳动成果是甘甜美丽的,过程却不一定全是快乐。

究其根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内在的追求和渴望,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学习的恒动力。这种长久不衰的学习内驱力不可能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学习成长后的强烈体验。换句话说,我们追求的不是外部形式上的快乐学习,而是学习进步的内在体验;不只是学习过程中是否轻松快乐,而是学习之后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不只是快乐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快乐。所以,我衷心地祝愿师生们努力坚持。坚持才有奇迹,坚持才会收获快乐。

耐心等待 收获精彩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也是一样,如果心太急,就很难收获教学精彩。

近几周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备课很扎实,设计很独特,教学很投入,但总是感觉干巴巴地。一种情况是老师问,学生马上回答,老师觉得学生回答对了,意味着学生会了,即刻收场;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答不上来,老师怕听课者说没给学生教会,自己便把答案跟着全盘托出,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急得“满堂问”、“满堂讲”、“满堂跑”,但学生却越坐越冷,只好师云亦云罢了!

具体情况是:有些老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问题刚提出来,学生还在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公布答案;学生发言一卡住,就急着让其他同学帮忙补充;优生说出答案,大部分学生还未理解,教师便以一概全,且看下题;学生的发言稍一偏离主题就立即打断,免得浪费时间……

要提醒的是:太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理性等待,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教学需要理性的等待和聆听,以催生学生奇思妙想的生成,收获精彩。等待学生几秒,可能就有若干种解题方法呈现出来;等待学生几秒,可能就有一种新的实验结论产生;等待学生几秒,可能就有一篇童心闪闪的习作打动你的心灵;等待几秒,可能会更精彩!

走稳课改的步子

——外出学习感悟谈

上一周,我校组织全体老师赴柔远初中、柔远小学进行了交流学习,大家感触颇多颇深。有的说为什么平常的课堂,在他们那里就变得如此有滋有味、有的说为什么他们的学生那么富有灵气……太多的为什么让我体会到:老师们真心在学,让人感到由衷欣慰。我这里有几句话也想与大家共勉:

一、大胆借鉴

尝试教学法,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自主学习模式、新绛中学半日授课制是不同时期课堂教学草根式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不管有意或无意,彼此间有着明显的先后相承、不断创新的关系。后者借鉴前者,不是对前者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前者基础上有了实质性的改进,不断将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让学生释放生命活力和灵性的主线。连他们这些名家名校都在互相学习着,不断借鉴着,努力探索着,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呢?因此,我们选择与柔远初中、柔远小学两所学校互动交流,直面勾通,可谓受益匪浅。至于该学什么,我不想多说,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大家吵得正热,心灵已经触动,那就大家漫谈、去尝试吧!

二、做好自我

听了大家的谈话,看了大家的博文,可以看出大家启发之深,收获之大。有叫教学方法艺术方面的,也有学生质疑探究学习品质方面的,还有艺术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方面的。可以看出大家心系教育、心系学生、心系发展。我这里要说的是“为我所用”,但不能照搬。有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博文里说“我要深入学习他们的方法,不断推动自己的工作”,说明大家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说实话,他们的师资素质、组织教学的能力确实需要我们潜心去学。需要叮咛的是不能全盘否定自己去照搬别人,因为受地域、生源等因素的制约,不一定百分之百适合我们。大家要敢借鉴、会借鉴、能借鉴。切不可过于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到头来连自己都不是了,还谈什么个性化教学,做最好的自我。所以大家要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不断成长。

为师当若水

怎样当一名老师,我们听多了的都是要敬业、奉献、爱生这些指令性强、要求比较严格的话语。今天,我转抄别人的一篇“若水”之文,与老师们共度、共勉!

为师当若水,至柔为上。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诚然,孩子们像小彩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心灵依偎在一起,像种子一样,在流逝的时间中,生长出青葱的绿色,心灵结满善良的果实,一天天成熟而自律,又何尝不与鹅卵石臻于完美而相象呢?

为师当若水,宽容博爱。老师有言:“上善若水。”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在我们的宽容博爱中,学生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升华与自我超越,成为一个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真光明的心态的人。

为师当若水,水滴石穿。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工作中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反思和实践,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内涵与文化素养,教学上才有可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为师当若水,随物赋形。水遇热成汽,遇冷结冰,遇风起浪,遇水相融,水无定形,教无定法。教学中应善待时机,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应时而变,水到渠成,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为师当若水,灵活自在。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师者知性,灵动清明,善解人意,理解孩子的苦衷,同情孩子的处境,宽容孩子的过失,保持孩子的 ,鼓励孩子的进步,关注孩子的幸福。

为师当若水,海纳百川。真诚地欣赏每一个学生,珍爱孩子就像农民珍重每一粒粮食,惟有在充分的欣赏和谐中,孩子的心灵才会打开、绽放,成为最好的自己。

扎实推进新教育实验 稳步深化新课程改革

我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迷茫期邂逅了新教育,我们竭力寻求新课程改革与新教育实验的契合点,高位嫁接教育思想、系统凝练改革思路,有机整合“十大行动”,以“1410”红色教育工程和“135”模式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探索实施新教育实验。

一、借力共读共写共成长平台,营造书香校园。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由于“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营造书香校园”三大行动一脉贯通,因而我们将其有效融合,同步实施。

1.引。开放学校图书室,设立班级流动图书室19个、校园开放图书柜6个,方便师生阅读,让所有的教室都成为阅览室,引领全体师生随时阅读。

2.读。举行经典诵读竞赛、红色故事演讲赛、读书沙龙、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等主题活动,开展读书标兵、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激发诵读兴趣。

3.写。创新周记形式,可以写所见、所闻、所想及学习、生活的点滴,也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积极倡导教师为孩子写信,写贺卡,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生活的轨迹、人生的反思,创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讲。实行课前3分钟演讲,举行故事演讲赛、辩论赛等阶梯式口才训练活动。升旗仪式、节庆活动主持均让给学生担任,红领巾广播站,实行班级轮流担任撰稿、主播任务,锻炼学生口才,展示学生风采。

二、创新“135”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新教育倡导的“构筑理想课堂”正是“135”模式课堂改革的目标追求,为此,我们把“135”模式课堂改革持续推进,努力打造开放且富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

1.减负增效。取消传统的教案,实行导学案;取消语文、政、史、地、生、科学等课外作业,实行单元作业;试行活页作业,有效保障了学生课堂上思考练习的权利,偿还了课后自主发展的时间,实现了减负与增效的双赢。

2.突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课桌摆放方式,实行学习小组制。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小组配发了磁性展板,辅助课堂教学;学生利用展板和多媒体展台把预习成果、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展示,学生讲起来了,教师走下来了,为师生创新教学搭建了平台。

三、推进每月一事,打造红色教育品牌。

推进每月一事、聆听窗外声音、家校合作三大行动恰好是我校红色教育“1410”工程的范畴,我们的做法是延伸中融合实施。

1.抓养成。从“学会吃饭”“学会过马路”“学会礼貌用语”等常规做起。把“每月一事”与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红色教育“十个一”结合起来,拓展“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校本课程外延,为红色教育增光添彩。

2.重实践。聘请公安、消防等专业人士做专题报告,举办学生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等讲座,举行组织社区卫生保洁、主题宣传教育、扶贫济困、废品回收等进行体验式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

3.创特色。开辟学生作品专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班级专栏、学习园地中,相互学习、欣赏,举办个人作品展,树立榜样,增强自信心。

4.深辐射。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纠正陋习;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重温当年的求学情景,激发情感共鸣。召开家长委员会,共商学校发展大计;面向社会举行大型活动,使家长触及学校的巨大变化,寻求支持。

四、建设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

积极建设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让每个人的素养都能在课程中得到训练和发展,让每个生命都在教室里丰盈、成长。

1.按照《列宁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挖掘本土资源,编印《红色童谣》、《红星照耀陕甘》、《长使丹心贯日月》校本教材,与《古诗文读本》配套使用,形成“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开设社团课程29种,坚持社团活动、经典诵读课时化,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活动社团化,节庆活动常态化,逐步形成课程体系。

2.贯彻“完美教室”理念,构建班级文化体系,师生自主设计布置的完美教室应用而生,一个个富有寓意的班名(追梦班、墨香班、远航班、云帆班、凌云班、七巧班……),特色的文化符号(“班歌”、“班训”、“班徽”、“班风”、班级名片……),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一张张富有童趣的剪纸、绘画,一件件奇妙的科技小发明、小刺绣,引人驻足观赏;一首首童谣朗诵,勾起了童年的思绪……书香墨韵为教室增添了文化色彩,器乐弹唱给教室赋予了生命活力。

3.尝试把社团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写字、体育等学科整合,开发拓展课程,彰显课程特色,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自信心。在校园网开辟卓越课程专栏,师生随时可以上网浏览、学习,充分展示课程建设成果,不断编织与生成课程文化,彰显课程特色。

五、建设数码社区,提升师生素质。

1.升级网站域名,更新网站板块,链接中央电教馆资源、华池教育资源、网校资源模块,建立校本资源库,链接名师课堂实录,方便教师备课、查阅资料,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开辟了教师共读共写栏目,搭建了交流平台,让师生通过网络学习和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2.建立教师博客群,实现微博空间“人人通”,要求每周最少上传一篇原创日志,内容可以是教学心得、读书感受、人生感悟、教育叙事等。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究、交流与反思,通过博客记录教师成长历程,学校网站再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网站。

开展新教育实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如今,走进课堂,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教师忙碌点评、指导,师生激情碰撞的和谐场面令人难忘;走进列校,洁净的校园,热情的问好和洋溢在师生脸上的快乐、真诚、阳光,让人心生感动。

新教育实验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而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历经课改洗礼的列宁学校人今后将不断探索学习,躬行实为,让新课程改革促教学质量提高,让新教育实验,助力生命精彩启航!

会考改革之我见

今年,会考改革幅度很大,九年级政治、历史、体育以分数呈现加入总分,八年级地理、生物也以分数加入总分。便听到了诸如学生负担加重,教师工作量加大,学生管理带来了难度等许多说法。仔细思考,恰恰相反。

一、按课程标准实施,学生负担不会加重

以前,九年级会考只考语、数、英、物、化,考试科目过于集中,成了五科定乾坤,因而导致一些学校只抓五大科,教学中也就不按课程标准去开设科目和安排课时了。七、八年级政、史、地、生也不开了,只学五大科,校与校之间就在这五大科上见分晓,于是书山题海,加班加点,不按课程标准实施,不按规律办事,矛盾过于集中,在简单机械、反复强化、死磨硬拼中,学生心身疲惫不堪,负荷过重,可谓苦不堪言。如果我们按课程标准实施,不在九年级集中会考,而是分阶段进行检测,督促学生知晓历史,了解地理,探究生物,揭开大自然神奇的面纱,学生会兴趣盎然,怎会觉得重荷难负。

二、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教师工作量不会加大

由于会考科目只有五科,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只 “主要科目”,其他科目时间被占用,甚至干把这些科目被搁置。造成五大科老师课时量翻倍增加,宁肯掉几斤肉,也不能让车翻了。于是出现了学校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九年级的片面看法,九年级老师忙的意见满腹,凭什么工作量比别人多几倍。考好了是学校的宝贝,考差了就成了学校的罪人。而七、八年级老师觉得学校又不重用自己,想出力也没有舞台,特别是七、八年级的政、史、地、生老师觉得科目、专业所限,只能是混日子,磨时间,心里也装满了牢骚和怨气。如果分阶段都检测,学校开足开齐各个课程,老师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被学校重视的程度一样。毕业班教师不会因工作量成倍增加而累坏,非毕业班教师也不会因得不到重用二丧失信心,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合理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才会有优质发展。

三、各个科目合理配置,学校管理才会步入规范、科学、高效

由于重视程度不一,会考科目有别,学校就教学考核制度也分为若干。有毕业班教师奖惩制度,其他年级甚至还制定了语、数、英考核办法,政、史、地、生科目考核办法,可谓三六九等,复杂之杂。学校管理会经常遇到麻烦和挑战。把所有科目放在一个起跑线上,把科目进行合理配置,老师们都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工作积极性普遍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广了,知识面得到拓宽,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学校管理定会在探究中更加规范、科学、高效、优质。

在改革中前行 在作为中提升

时至今日,我们尝到了许多改革的收获和喜悦。回顾过去,我们为曾经的努力奋进而感到充实,放眼未来,我们为积聚了丰厚积淀而信心百倍。为了促使学校、师生内涵进一步发展,我们还须在改革中前行,在作为中提升。

一、亲力亲为,着力打造教育教学共同体

一个团队的奋进,会催生奇迹。为此,不管是学校校长,学是班主任,要走出自己的小办公室,离开自己的领导座位,直接入座年级组大办公室。要翻转理念,翻转角色,将“领导力”变成“聚心力”、互相和盘托出,谈思想,谈教学,谈理想,谈做法,谈经验,谈困惑,谈学校,谈现状,谈发展。互相帮扶,全员参与,资源共享,共建提升。让每位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能心态宽松地走进校园,能心平气和地处理遇到的困难和矛盾,能心境高远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心胸坚定地为工作做最大的努力,促进学校整体工作良性、优质、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基本功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亦在教师。因而打造一支基本功过硬、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厚的师资队伍显得至关重要。

1.共读共写

回顾我们过去的业务进修,可以说是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业务笔记有学生代替抄写的,反思笔记内容非常空洞,博客文章也以转载为主,均达不到提高的目的。从本期开始,将以上三项内容合为一项,即博文撰写,每周一以随笔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生命叙事,注重实效,形成规模,推动教研,发展师生。

2.坚持论坛

通过论坛,可以明确思路,发表见树,转变理念,思想碰撞,形成共识,促进提高。本学期第一期论坛由校长先做,随后包括班子成员在内全部参与,时间为每周星期日周例会的第一项议程。变常规工作安排会为工作交流会;变例会的领导一言堂为教师的群策群力;变会议上的批评斥责为交心互动。一则提高会议水平,二则致力提升教师内涵。

三、改革备课,扎实推进“135”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着力提高教学效率

这次我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强化薄弱环节,优化教学模式。教案等备写可以简化不必要的程序,腾出时间来让老师们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提升质量。具体做法是:先在资源库里前面备好的课件上进行个人整合备课,再印出纸质导学案放在集体备课组会上进行讨论,最后再在借鉴、深化的基础上备出个性教案,即个人备写--集体研讨--形成个案。其中第一步的个人备案这一环节中,要避免和杜绝不负责任、不做任何修改直接打印出前面别人备好的教案生搬硬套。第二步的关键是资源共享,要充分发表见解,形成最优化教案。第三步的关键是适用,通过集体讨论肯定把握住了重难点,讨论出了教法,但也具有普遍性,要用在自己班里,还要进行修改完善,进而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个性教案,才能真正用于教学,服务于学情。这样做老师们备课的条条框框限制少了,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研究教材、辅导学生上去,负担减轻了,效率提高了,才能赢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攀升。

四、丰富载体,努力推进新教育实验,为教育教学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

1.优化班本课程,支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我校班本课程已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一班一个项目尚不合实际,可以说属于脱盲阶段,今后发展的方向是在班级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形成校本课程,进而达到人人有特色,并得到充分锻炼,形成个人技能。可以把“我是家乡小导游”这门课程当作班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大力开发。因为这门课程可以与读书活动、共读共写、缔造完美教室、培训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等新教育十大行动有机结合与整合。学生可以讲刘志丹、习仲勋的故事,可以介绍南梁纪念馆,可以介绍列宁小学旧址,可以介绍学校将军苑、思齐苑、景文楼等等,使学生既了解了红色历史,增长了知识,也锻炼了口才,发展了能力,还洗礼了思想,陶冶了情操。

2.丰富大课间内容,活跃校园生活,增强学生学习的体力与活力

初中部的刀、棍、剑特长训练部分可再整合。一是要形成规模,有强烈地观感;二是动作要连贯起来,展示出声势与特色;三是要形成技能,能上升为校本课程推广。

小学部要做大幅度调整。一是将特长训练部分调整为跳绳,二是学会兔子舞;三是有经典诵读展示。

五、凝炼主题,构建文化体系,用精神内涵推动学校品牌发展

俗话说,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有多深厚,学校的特色发展就有多长远。学校本着用文化引领人,用文化陶冶人,用文塑造人的宗旨,进行整合、优化校园文化。

1.注重精神文化。即通过打造教育教学生活共同体,焕发师生工作学习热情,以和气生和谐,以和谐生活力,思想共约,实践共为。让一种积极向上的制度文化、工作文化、育人文化、思想文化汇聚成学校蓬勃发展的内在精神文化。

2.规范物质文化。引领师生厉行节俭,不浪费,不攀比,吃、穿、住、行讲究文化水准,用文明的物质文化支撑养成教育,扎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3.凝炼环境文化。通过在校园构建礼仪篇、感恩篇、红色文化篇、经典诵读篇,构建具有系统性和序列性的文化墙,让墙壁说话,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关于“导学案”使用中教师作用被弱化对策之思考

导学案的使用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之核心,老师对此已有了深刻的认识,也都在尝试中应用。但部分老师走向了极端,犯了教条主义、生搬硬套的大忌,整堂课纯粹当了“学案”的奴隶。老师不讲了,学生不说了,课堂丧失了活力,整堂课成了做题课。老师们认为做完学案上的题便是教学,学生认为课堂上唯一的事情就是做题,教学走入了死胡同。

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要自学梳理、合作探究、充分展示、反馈拓展。要采取组内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围坐,时而互相合作,时而起立发问,老师穿梭于学生桌间,解答学生们提出的个性问题。学生以小组为主体,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在探讨中展示,在发表见解中生成新知,在体验中形成技能。每一个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活跃在课堂中,都被关注着,都在收获着。预习、探究、展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把学生全身心地吸引在课堂当中,真正革除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设计真、参与者、受益者,充分体现活力课堂、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关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我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情,特创造性提出了135”学导练教学模式,目的是想为师生打造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合作分享的课堂,思维开放的课堂,智慧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刚刚起步,教师理解不透彻,出现了要么绕开不做,要么被导学案框得过死的被动局面。深入思考之,课堂改革必须实施,这个信念决不动摇。至于课堂缺少活力,我想还是我们研究不够深入,策略不够恰当,方法不够灵活诸因素制约的结果。叶澜教授极力倡导的一个教育命题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何让我们列宁学校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中绽放生命的光彩,我想还是从“135”模式的诊断、完善、创新开始。

一、1”怎么做这里的“1”指学案导学这一核心,导学目标、导学重难点、导学方法、导学思路、导学环节、导学练习、学情关注、拓展提升诸多方面必须巧妙预设,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达到每个教学环节优质高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充分展现自我。采取组内互动、组与组之间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围坐,时而互动探究,时而起立发问,老师穿梭于学生中间,解答每个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主体,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在探究结束后分别展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层次的每个学生都能活跃在课堂中,都在被关注着,都在收获着。预习、探究、展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把学生紧紧地抓在课堂当中,真正打破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受益者,充分体现活力课堂、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师成为高校的组织者、耐心的倾听者。切忌为了应付检查而拼凑导学稿,而应是为教学需要而制定导学稿。导学稿应该是“引导”与“学习”的最佳方案,而不能是一问一答式的诸多教学过程琐碎小问题的堆积。导学稿应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而不能使被迫学生做题的练习稿。

二、3”怎么做这里的“3”指一节课教学的三个步骤,即“自学梳理—探究展示—巩固提升”。一班应以10分钟、20分钟、10分钟为时间段。 “自学梳理”是一堂课的起始点,要让学生自学预习,把当堂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看哪些自己能解决,哪些和同学合作能解决,哪些只有通过老师帮助才能解决。梳理清楚了,就会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把不懂的弄懂,把不会的学会。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先动起来,避免学生不预习,上课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听得迷迷糊糊,学的糊里糊涂。 “探究展示”是一堂课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探索、思考、互动、交流、对话、挑战、质疑,加上老师巧妙、生动、适时点拨,使学生敢说、敢做,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与快乐,收到课堂最佳效益。 “巩固提升”是一个练习环节,主要是检测当堂教学效果,当堂内容当堂反馈矫正,力争做到“当堂清”,以达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的目标。

三、5”怎么做这里的“5”包含“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点拨解疑—检测纠错—小结评价”。这五个环节适用于“3”即三个步骤里的每个步骤,在自学梳理中可以自学、互动、点拨、纠错、评价,在探究展示、巩固提升中同样可以自学、互动、点拨、检测、评价。

当然,可以选择运用,不是说每个步骤里五个环节都必须全部使用,要因材施教。通过这些环节的实施,力求使课堂教学扎实,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不再死气沉闷,而要焕发激情,焕发活力,焕发情趣,焕发精彩,焕发欢快,焕发质量,焕发创新。汗洒杏坛溢馨香,情沃桃李满园春。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不久的将来,列宁学校一定会展现宽阔的羽翼,一飞冲天,真正成为快乐的教育殿堂。

对列宁学校如何特色发展的思考

特色,就是把常规的事情做优秀;特色,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特色,就是师生的优秀发展。基于此认识,对学校的特色发展做如下思考:

一、凝人心,谋发展。

管理就是成全。管理是以心换心,以情动情。以和气育和谐,以和谐生合力,思想共约,实践共为。我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教师们每一天都能心态宽松地走进校园,心甘情愿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心平气的地处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心存高远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样,我期望在教师们的引领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幸福健康成长。基于此,学校讨论提出了“走和谐创新之路,谱特色育人新篇”的办学思路。具体来说,就是实施“双三四”工程促学校特色发展。第一个“三”指以人为本三原则——立足校本、依托师本、发展生本;第二个“三”指以人为本三基点——人本化、人情化、人性化;第一个“四”指构建和谐四目标——有智慧的德育、有人气的管理、有生命的教学、有关爱的后勤;第二个“四”指打造特色四抓手——人性管理、红色教育、高效课堂、习惯培养。

二、聚积淀,创特色。

追溯深渊的历史渊源,盘点雄厚的历史积淀,我校秉承“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的办学目标,立足实际,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既传承南梁奋斗精神,开发四门红色校本课程,实施“十个一”红色教育主题活动。

三、做课改,强特色。

学校通过广泛调查,悉心思考,以“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改进课堂、优化课堂”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改革,总结出了更符合实际、更合理、更科学的“135”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三个步骤,五个环节。导学案有效调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课堂不再纵成行横成排,而是6、7个学生围成一个方阵,时而起立发言,时而互相争究,你一言,我一语,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焕发出了活力

关于学校德育教育“131”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德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怎样做德育,做怎样的德育,怎样做好德育,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能一天一个花样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更不是为了上级验收而彰显所谓的“特色”,也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所谓的“品牌”,而是要教人为真,学做真人。基于此,我校构建起体验式德育教育“131”体系,来丰盈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一、一个宗旨:强化体验  提升品质

二、三个工程:德育教育序列化工程  红色教育1410工程  弯腰感恩工程

1、德育教育序列化工程。指的是每个年级德育教育的规定项目,是必做内容。一年级学会正确握笔,二年级学会使用常用礼貌用语,三年级能讲一个红色故事,四年级能做家乡小导游,五年级能会踢足球,六年级能从感恩做起,七年级能选学一技之长,八年级能正确解读青春期,九年级能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

2、红色教育“1410”工程。传承好一种精神。即南梁奋斗精神;整合好四门课程,即南梁腰鼓、红色剪纸、红色诗词吟诵、红歌演唱;落实好十个一活动,即每天做一件好事,每周讲一个红色故事,每月观看一部红色电影,每月传唱一首红歌,每月聆听一次报告,每月开展一次便民实践,每学期瞻仰一次革命英雄纪念碑,每学期搜集整理一篇南梁革命英雄史料,每学期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年栽植一颗常青树。

3、弯腰感恩工程。即弯腰点头向师长问好,能做到待人接物讲礼貌;弯腰捡拾垃圾,能做到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弯腰为父母洗脚扫地,懂得孝敬老人。

三、一个目标:学会做人  学做真人 

感恩节校园风采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因为有爱,所以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才会更加美丽多彩。今天的校园更加温馨,是因为“感恩”。

倡议感恩

早晨,政教处、团委、少先大队再次发出了“感恩”倡议。宣读倡议书时,我们从同学们执着的眼神里看到了“感恩”。正如乔丹同学说的“我们感恩给了我们生命的父母,我们感恩无私奉献的老师,我们感恩帮助我们的朋友,我们感恩培育我们的社会!”

说出感恩

今天的课堂问候更暖人心。同学们往常上课时会大声说出“老师好”,而今天同学们齐声喊出了“老师,您辛苦了!”这是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到知识时的感恩,这是老师们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时同学们的感恩,这更是老师们把无私的爱浇灌进孩子们的心田时的感恩!同学们还对身边的同学、伙伴说出了“谢谢您的帮助!”对父母、爷爷奶奶说出了“谢谢您的养育之恩!”

唱出感恩

校园广播轮回播放着歌曲《感恩的心》,孩子们边唱歌边深情地做着手语操,边唱歌边拾起了路边的垃圾,边唱歌边扶起了跑倒的小朋友,边唱歌边给老师手里送上了一杯冒着腾腾热气的开水······

写出感恩

有的同学写了一句感恩的话,很真诚;有的同学写了一段,很热情;有的同学写了几大页还没写完,很执着。看来他们感恩的心声永远表达不完,因为他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所以他们感恩父母老师同学,感恩祖国社会,还感恩太阳月亮和地球。

践行感恩

放学了,同学们一进家门,恭恭敬敬地向父母鞠了深深的一躬,说:“爸妈,您辛苦了!”父母摸着孩子的头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做完了家庭作业,把屋子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家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端来了洗脚水,用稚嫩的小手洗着爷爷奶奶长满茧皮的双脚,整个屋子里暖融融地!

这就是感恩!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这里把张劲海老师的一篇佳作摘抄下来,细细品读,领略其豪气、底气、志气······

书籍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它使得人类文明薪火代代相传。读书是人们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得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是走好人生路的关键所在。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是有道理的。读书能使人心胸宽阔,脚步坚定,智慧非凡,意志顽强;能使人养性修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得到回报。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阅读量的增大,细读憾人心弦的作品,吸收知识之精华,视野也随之开阔深邃:书中有道不尽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有话不完的人间缤纷生活,有讲不光的朴实无华的人生哲理,有说不完的刀光剑影的千古奇事。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使人启迪,深受教益。读先贤人士和马列、毛泽东的经典著作,读茅盾、朱自清、鲁迅、冰心等人的作品,他们的名字相继烙印在脑海里。孔子、庄子、陶潜、李白等,他们都是我身边最亲密的知音;莎翁、莫泊桑、巴尔扎克等,他们都是邀请来的贵客。读书使我知道伤感惆怅的泰戈尔、无奈茫然的普希金、放纵肆意的小仲马、痴情缠绵的徐志摩,知道黑暗的法国、奋斗的俄国、奋发图强的中国等等,一本本书将自己带入了一个不属于我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

读书如辛勤的蜜蜂采蜜,由百朵花的精华酿制而成;似品茶,只有细细品尝才能品出纯香清凉之味。周末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既能陶冶情操,又轻松自在。周末的夜晚,因第二天不上班,便可置身于寂静的书房,把书读个够。周末的早晨,便可静静地躺在床上,信手拾起往日落在枕边的书,一口气读到午饭时分,读到妙处,竟拍手叫绝。若与雨天雪天更好,不受环境和人为诸因素的干扰,潜心读书,可读着沙漠中久盼雨露滋润的路人,读着清风细雨中生长的万物,读着冬日里和暖习习的丝丝阳光,读着秋天里果实累累的片片金黄,读着大千世界里千奇百怪的人生。在书中和三毛一起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欣赏海滩上捡拾贝壳姑娘们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寻找结着愁怨的女孩······从此,不再寂寞和孤独,唯有叹息和思考,心儿与远古神游,与未来对话,与梦想撞击。读着读着,不觉陶醉入迷,书中的感觉妙不可言,愈发地被书之魅力所折服,总觉读书好,自我慰籍,有书可读,有书可摘,有文可写,充实而愉悦。

记忆中储存下读书太多的经历与体会,但那种对书的欣赏与珍爱,无论岁月如何流逝,见识如何宽广,都永远相伴心中,温馨且美好!自认为书是精神食粮,读真正好的书,就是和作者做心灵上的零距离接触,读的是作者的“心”。可以说书是我虔诚挚爱的挚友。在困难的时候,是书抚恤资助,使我精神世界富足;在空虚的时候,是书充实滋润,使我追梦憧憬真谛;在徘徊的时候,是书无形激励,使我坚定奋起;在痛苦的时候,是书着力抚慰,使我有自强与刚毅;在成功的征程中,是书反复提醒,使我谦逊与自尊。今生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与书结缘和前行;我是快乐的,因为书伴我成长与进步。

浅谈列宁学校“1+5”式课程体系构思与建设

分析学校发展、进步、提升的痕迹,我们不难发现,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师生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最有力的物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如果学校发展无特色,我们不是输在了管理上,也不是输在了师生素质上,而是输在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上。基于此,我校通过努力,逐步形成了“1+5”课程体系。尽管体系构建很不科学,分类整合很不到位,但它支撑起了学校发展的框架与内涵。

一、课程目标

培养志趣 锻炼技能 崇美尚智 提升素养

二、课程结构

“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导向是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并尝试着进行有效整合。

“+”: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进行有机融合。

“5”:依据学校实际,开发出文艺社团、社会实践、益智游戏、阳光体育、经典诵读5大类26种校本课程。

三、课时安排

为了保证三级课程的有效落实,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课时分为长短不一的大、中、小课时。

1、中课时。指的是用于基础性课程的40分钟,主要安排语、数、外、物、化等学科。具体为上午的1-4节、下午的5、6节,地点在本班教室。

2、大课时。指的是用于社团实践课程的60分钟,主要是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学生特长发展。具体为每天下午的第七节安排一小时,地点不定,实行走班选课,锻炼技能。

3、小课时。指的是10到30分钟时间不等的小团体、小项目、小范围的个性活动。时间不定,早饭前、大课间、周末等;地点不定,学校、家里、基地、大自然等······这些均由自己做主。

学校历经课改洗礼,通过师生躬行实为,依托北师大实验小学的雄厚力量,我们的校本课程一定会显示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教师培养“三部曲”

如何让新入职教师在短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变,从容自信地走上讲台,成为学校新生的中坚力量,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为此,我校在实践中摸索出新教师培养“三部曲”,成效显著。

一、培训

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迎面而来的都是第一次。学校里的一切都充满着神秘的  新鲜感,第一次面对学生,第一次备课,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家访,第一次布置与批改作业······只有完成这些“第一次”,他们才算真正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而如何做好小小的第一次,不能只简单用“做好”二字做一要求便算完事,而要当作课题来研究,当作课程来开发,用细致深入的过程培训来落实。第一次面对学生可以先玩一堂课,玩中拥抱,玩中亲近,玩中畅想班级前景······第一次备课可由学校指定的导师执笔,学科组帮忙完成,使他在第一次备课中就学会合作与分享;第一次走上讲台前学校不能提出过于苛刻要求,防止他们因压力过大而放不开。校长要组织听他们的课,但最好不要听他的第一节课。在第一次作业布置与批阅中可以研究他的职业信念与教师精神,切忌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这样的“细雨润无声”式培训最适合新上岗教师的实际需求,能够很好增强他们做名好老师的信心和底蕴。 

 、破冰

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最缺乏的就是讲台经验,课堂教学难上加难。如何破冰,还是要从课堂教学做起。是破冰,就要有不达彼岸誓不罢休的决心;是破冰,就需要团队的力量去帮扶;是破冰,就会有达入大海蓝天之宽阔境界的美好时刻。因此,破冰的关键是磨课。尽管磨课很辛苦,但这是新上岗教师的必经之路。只有坚持磨课,才会收获进步;只有扎实磨课,才会收获成功;只有辛苦磨课,才会收获快乐。这就是先苦后甜的至深道理。

三、鼓励

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是既任课,又兼班主任,甚至承担更多的具体工作。干的事多,遇到的困难就多。由于经验欠缺,产生的胆怯.畏难.自卑自然也多,做不好时受的批评也多。这时,学校要鼓励他们勇于承担,勤于探索,善于创新;要鼓励他们说出困难,说出对策,说出自信;要鼓励他们多走向前台,多展示才华,多肯定自我······让他们多在自然和愉悦状态下进行研修和进步。

通过这种触及他们灵魂的培训、磨练、鼓励,新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和“责任”会铭刻于心,进而引发出他们思想震撼,这将长久陪伴他们的职业生涯。相信,他们的精彩人生将从此起航。

实施多元课程,让生命之花精彩绽放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近年来,我校结合实际,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实施课程改革,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下面,我把列宁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向诸位做一汇报,若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在质疑与困惑中,确立了校本课程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要实施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体系。南梁地处关中文化和塞外文化的交融地带,既有关中的崇文之风,又有塞外的尚武之气;既有典雅的琴棋书画诗,又有北地特色的剪纸、民歌、唢呐,加之红色资源丰富,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范本。但课表已被国家课程“塞”满,教师的工作繁重,我们哪有时间、哪有能力去开发校本课程?多元课程是否会影响质量的提升?……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只有消除这些困惑和疑虑,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建设。邂逅新教育试验后,我们竭力寻求新课程改革与新教育实验的契合点,高位嫁接教育思想、凝练改革思路,以“1410”红色教育工程和“135”模式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全面整合新教育“十大行动”,整合兴趣小组和红色教育“十个一”主题实践活动。从完美教室缔造入手,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探索班本课程建设,经过持续实践,形成了共识:多元化课程不但不会影响质量,而且能整合资源,激发兴趣,有效助推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

二、在新教育实验中,明晰了校本课程的定位

(一)创新“135”高效课堂模式,还时间于校本课程。

1. 减负增效。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特长。我们大胆改革,取消传统的教案,实行学案导学;取消语文、政、史、地、生等课外作业,实行单元活页作业,保障了学生课堂上思考练习的权利,偿还了自主发展的时间,每周二、三、四下午第七、八节课专门进行班本课程、校本课程教学。实践证明,活动不但没有影响教学,反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学风更加浓厚,成绩不断攀升,实现了减负与增效的双赢。

2. 突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课桌摆放方式,实行小组制,创设环境,烘托改革氛围。在默契的合作中、激烈的争论中,教学精彩不断。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小组配发了磁性展板,辅助教学,为改革搭建平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精彩着教学,成就着师生。

(二)借力书香校园创建,构建阅读课程体系。

1. 开放境界之窗图书馆、阅览室,设立班级流动图书室18个、校园开放图书柜6个,方便师生阅读,让所有的教室都成为阅览室。

2.实行“每月一本书”读书计划。校长不读书就会缺乏管理智慧,教师不读书就会缺乏教学的内涵,学生不读书就会影响一生的成长。学校坚持举行经典诵读竞赛、诗词朗诵赛、读书沙龙、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等主题活动,启迪智慧,润泽心灵,打造共读共写共成长的共同体,丰厚师生知识功底与内涵。开展读书标兵、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等活动,激励师生崇尚阅读,提升境界。

3.创新周记形式,实行间周周记,内容写所见、所闻、所想及学习、生活的点滴,也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积极倡导教师为孩子写信,写贺卡,鼓励教师和学生坚持记录生活的轨迹、人生的反思,创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4.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举行故事演讲赛、辩论赛等阶梯式口才训练活动。升旗仪式、节庆活动主持均让给学生担任,红领巾广播站,实行班级轮流担任撰稿、主播任务,锻炼学生口才,展示学生风采。

(三)推进每月一事,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

1.抓养成。从“学会吃饭”“学会过马路”“学会礼貌用语”等常规做起。把“每月一事”与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红色教育“十个一”结合起来,拓展“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校本课程外延,为红色教育增光添彩。

2.重实践。开发公益性社会实践课程。聘请公安、消防等专业人士做专题报告,举办学生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等讲座,开展社区卫生保洁、主题宣传、扶贫济困、废品回收等体验式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

3.创特色。学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制做传承篇、历史篇、乡土篇、励志篇、情趣篇、感恩篇、名著篇七个板块的文化墙。开辟学生作品专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班级专栏、楼道走廊,相互学习、欣赏,举办个人作品展,树立榜样,增强自信心,使红色文化植于心,践于行。

4.深辐射。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纠正陋习;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重温当年的求学情景,激发情感共鸣。召开家长委员会,共商学校发展大计;面向社会举行大型活动,使家长触及学校的巨大变化,寻求支持。

(四)缔造完美教室,建设卓越课程。

积极缔造完美教室,建设卓越课程,让每个人的素养都能在课程中得到发展,让每个生命都在教室里丰盈、成长。

1.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出台了《列宁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挖掘本土资源,编印《千秋星火耀童心》《长使丹心贯日月》校本教材,与《红星照耀陕甘》和《古诗文读本》配套使用,完善“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坚持社团活动、经典诵读课时化,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活动社团化,节庆活动常态化,逐步形成课程体系。

2.生成课程文化。贯彻“完美教室”理念,构建班级文化体系,师生自主设计布置教室,一个个富有寓意的班名、“班歌”、“班训”、“班徽”、“班风”、班级名片等特色文化符号应用而生,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一张张富有童趣的剪纸、绘画作品,一件件奇妙的科技小发明、小刺绣,引人驻足观赏;一首首童谣,勾起了童年的思绪……书香墨韵为教室增添了文化色彩,器乐弹唱给教室赋予了生命活力。

3.彰显课程特色。尝试把社团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写字、体育等学科整合,开发拓展课程,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激发自信心。举行班本课程、校本课程展演,在校园网开辟卓越课程专栏,充分展示课程建设成果,不断编织与生成课程文化,彰显课程特色。

(五)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1.整合优质资源。升级网站域名,更新网站板块,链接中央电教馆资源、华池教育资源、网校资源模块,建立校本资源库,链接名师课堂实录,方便教师备课、查阅资料,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开辟了教师共读共写栏目,搭建了交流平台,让师生通过网络学习和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2.建立教师博客群。实现微博空间“人人通”,要求每周最少上传一篇原创日志,内容可以是教学心得、读书感受、人生感悟、教育叙事等。53岁老教师尉风林的博文《红色热土上的教育追梦人》在例会论坛中湿润了好多教师的眼睛。通过网络学习、研究、交流与反思,通过博客记录教师成长历程,引领教师发展,学校网站连年被评为全国十佳网站。

三、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1+5”课程体系

学校在实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为终极目标,结合地域特点编印校本教材七种,3000余册。在全面整合音、体、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设书法课,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白。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开设兴趣班,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学习一技之长。开设文体社团、社会实践、益智游戏、阳光体育、经典诵读5大类26种校本课程,初步形成了“1+5”课程体系。把艺术教育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寻求艺术教育和文化课教学的融合,尝试把社团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写字、体育等学科整合,开发拓展课程,彰显课程特色,不断编织与生成课程文化,尝试走班选课,利用早晨和下午两个时段进行授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避免了特长教师资源短缺带来的矛盾,以此发展学生特长和兴趣,提升人文素养。

四、在课程实施中,谱写精彩华章

多元化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红歌演唱队在甘肃省红旗飘飘红歌演唱赛中荣获一等奖、庆阳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童心向党红歌视频连续三年在中国文明网、新华网等网络展播。南梁腰鼓在全国红运会、甘肃省十二运星火采集仪式和全国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火炬传递仪式上助兴演出深受好评,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专题拍摄,于明年“七一”前后在央视一、四、九、十频道并期播出,30多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在华池县“范仲淹”杯、“国土”杯书画展评中获奖,16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在未成年人网上展评并获“秀出风采,放飞梦想”书法类一等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艺术学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德育示范校等荣誉60多项,师生获奖300余人次,办学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历经课改洗礼的列校人今后将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躬行实为,依托北师大实验小学的雄厚力量,做大、做强、做精学校课程,并使之品牌化,让课程助力质量提升,助力生命精彩启航!

与大师对话

今天,要充实图书楼的布置内容,在网上乱翻之中,碰到了一代教育大师--孔子,再读一读孔子生平事迹,感受更深。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之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和学,广招学生。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一堂让学生流泪了的课

--听王玉宝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9月17日,天阴蒙蒙的,但进到八(1)班教师听了王玉宝老师的《信念:生命的旗帜》作文指导课,让人不由得信心倍赠,激情涌动,更加坚定了对学习的信念,对事业的信念,对生命的信念。

王玉宝老师的课堂教学让我感悟颇多,也使我领悟到如何上好一堂课的必备要素:

一、认真的态度是上好课的前提

先就不说王老师课前准备有多么认真、扎实、充分,就那副大方的教态、积极的精神、昂扬的激情,学生不认真学不由他了,不积极学不由他了,不高兴学也不由他了。与其说是王老师有积极的教态,我更觉得他做到的是有教学的积极心态。微笑的表情、煽情的语言、得体的动作、热情的眼神无一不激励学生去探究、去努力,因而课堂很成功。如果把本堂课当作一个教学案例,它值得我们探讨借鉴的地方很多;如果把它当作一面镜子,需要我们时时用它照照自己;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经验法宝,就应该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一句话,不积极,想上好课是一句空话。

二、厚重的素质是上好课的基石

先不说王老师漂亮的粉笔字有多么让人羡慕,就王老师那丰富的知识才学,令人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我想,这里的不学无术指的就是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浅薄吧。因为只有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才能成为教学的能工巧匠。如果自己的知识积淀捉襟见肘,注定自己的课堂教学苍白无力。所以,多读书,勤积累,丰厚功底,增加教学实力,是教师的必需行为。简言之,知识匮乏,想上好课也是一句空话。

三、勤于思考是上好课的保证

俗话说的好“谋事在人”“不怕做不到,就不想不到”说明思考非常重要。王老师的课堂说明他一直在思考教学,谋划着怎样把一堂堂课上好。从老师、学生搜集准备的例文,可以看出他思考着如何让学生理解“信念”“生命”的内涵;由学生展示的名言警句可以看出他思考着如何引导学生勤于积累;从难到易、从高到低、从大到小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他思考着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他让学生时时而听、时而说、时而读、时而写,可以看出他思考着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他范文下水的别具匠心之设计,可以看出他想着如何教给学生习作此文的方法……正是由于他对教学的这种执着思考,让一堂堂语文课精彩着、收获着、提升着。

当然,不是说本节课一点瑕疵都没有,这里给两点建议,以求共勉。

1、讲究语言艺术。如果王老师的语言再生动一点,语速再缓慢一点,则更会使本堂课锦上添花。

2、力求回归完美。这堂课很感人,学生流了眼泪,说明学生的情感体验非常深刻。但如果最后能让学生体会到愉悦、兴奋,则对生命的信念会更加坚定。

总之,我们且思且行,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别样鲜活!

我们在教改中前行

一、明晰办学思路

学校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铸造红色教育品牌”为办学目标,植根历史,开启未来,以“精心、精细、精品”为办学精神,以“培养好每一名学生”为策略,在管理上坚持以心换心、以情动情,以和气育和谐,以和谐生合力,思想共约,实践共为。实施红色教育“1410”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精神;开发四类红色课程——“红歌传唱”、“南梁腰鼓”、“红色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每期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每期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期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每期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每期学讲一个红色故事;每期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每期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培育德育特色;视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施“135”模式课堂改革(即一个核心—学案导学;三种方法——自学梳理、展示探究、巩固提升;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点拨解疑、检测纠错、小结评价),培育高效课堂特色;视教师培养为发展区,用文化立师德正师魂,实施“1237”教师培养工程(即五年培养1名省级骨干,2名市级骨干,3名县级学科带头人或教改能手,7名校级学科带头人),培育校本教研特色。 

二、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坚持以满足学生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结合地域特点、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制定出台了《列宁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年规划》,取消了文化课课外作业,实施课堂活页作业,偿还学生课外时间,开设了文体社团、社会实践、益智游戏、阳光体育、经典诵读等校本课程5大类28种,结合实际编印校本教材七种,3000余册,坚持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层课程,初步形成了1+5”课程体系,尝试走班选课,发挥教师特长,尝试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整合,彰显课堂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信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己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三、深化德育教育

学校地处关中文化和塞外文化的交融地,既有典雅的琴棋书画诗,又有具北地特色的剪纸、民歌、唢呐,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中,又产生了大量的红色文化。学校毗邻“南梁革命纪念馆”,校园内有饱含爱国情愫的“列宁小学旧址”、“景文雕像”、“景文楼”、“思齐苑”“将军苑”等。学校立足实际,发挥区位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实施了红色教育“1410”工程,以校史教育、红史教育为抓手,丰富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坚持深入开展“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用红色的火种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自觉变革与完善行为。

四、强化师资建设 

学校坚持以师为本的师资培训理念,立足教师、提高教师,实施1237”名师培养工程。坚持以“海纳百川,合作共赢”的学习姿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加强校际交流,先后与陇东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结为联谊共建学校,高位嫁接先进教育思想;与北京望京实验学校、周恩来红军小学等学校结为合作校,吸纳先进经验;对外“引强入校”,对内“同课异构”,形成“造峰填谷”的双赢局面。长期坚持青蓝结对工程、课堂打磨工程、名师带动工程和“十个一”教师业务自训活动(即,每期确定一名同科目教师,互相学习,结对帮扶;每期读一本教育名著,并撰写阅读心得;每年征订一份业务杂志,并坚持摘录学习笔记;每学期至少担任一次集体备课、议课活动的主讲或主备;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135”模式公开课课例并参与评议;每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年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每期发表或交流一篇论文、案例或教育叙事;每期至少学会一项现代教育技术操作技能;每期编制一套任教学科“135”模式导学案),坚持信息化教研,实施教研每月一事的草根培训模式。

我们只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草根阶段中摸索前行,相信通过努力,会不断进步。

我们要重视学校的美育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发展,是我国非常明确的教育方针。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的学校只顾抓了教学,看重了文化课成绩,美育被忽视,认为美育可有可无,因而德育教育枯燥无力,效果难尽人意。其实,美育和德育分不开的,忽视美育,也就忽视了德育。

德育和美育都是关于人性的教育,相成相生,不可分割。德育是塑造人的美德美行;美育也塑造人的美德美行,此外,美育还培养人健康的审美趣味、美的欣赏力、美的表现力、美的创造力等,其对人心和人性的塑造更立体,方法更生动、更形象、更丰富。认真做好学校美育,也就辅助了德育,有力支持了“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试想,我们开展的南梁腰鼓、篆刻书法、生化实验、节目编演、核心价值观等各类活动,无一不存在美育,也无一不激发同学们向往美好的高尚情感。

因此,本期,学校将把美育提得将更响亮些,使广大师生探索庞大而身边无处不有的美育,努力发现美、感觉美、创造美。即把美育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研发培养学生审美素质能力的“美育综合课程”,在中小学以音乐、美术、足球、腰鼓等为主要载体的“艺术美育课程”,以学校文化、校风校纪、校园管理为载体的“美育内涵课程”等等。

重庆精一民族小学在探索中构建起了民族审美教育的“美美课堂”,无不给人深度启迪。他们的“美美课堂”指标是“三声”、“三话”和“三交”。即课堂上要常有掌声、笑声和辩论声,学生在课堂上讲自己的话、讲真实的话、讲有创见的话,课堂是师生充分交流的平台、交锋的平台、交融的平台。这样,“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而形成美的共识,获得美的享受,达到美的境界。

我相信,列校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要让孩子们热爱家乡

最近,学校对学生的学籍信息逐一进行核查,可悲的一幕令人瞠目结舌:好多孩子对家乡没有最基本的概念,村名、乡名等基本信息一无所知。

这一切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得出一外结论:现在的孩子真没良心。但事实告诉我:这是人为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见一位老师在这样引导本班学生:“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走出咱们这个穷山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外面的世界最精彩……”这些话猛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细想起来有点令人担忧。都跑到繁华的大城市里去了,自己的家乡杂办,这个穷山沟难道要让它永远穷下去吗?

下课了,我各几位初中同学交谈,他们可谓意气风发,信心百倍。他们的心都预先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几乎无一人表示将来愿意留在家乡效力,他们对留下来改变家乡的面貌没有兴趣,家长说那样做太没出息了。难怪孩子们不知道自己的村、乡名字、历史和现实,因为他们在随时准备首逃离农村、逃离家乡。

俗话说“爱国先要爱家”,一个不爱家乡的如何去爱自己的国家呢?因此,我深思着列宁学校如何把学生“爱上家乡”之教育作为落在实处。

学校将着力开发校本课程“我是家乡小导游”和班本课程“红色故事演讲”,南梁孩子知道南梁的过去,有刘志丹、谢志长、习仲勋;南梁的今天有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悉心关怀;南梁的明天也会因我们的努力奋进而更加繁荣昌盛。南梁的孩子爱自己的家乡,南梁必将铸就他们的人生是踏实的,是有质感的。他们会像有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不会轻易迷失。让孩子爱上家乡,尤其是爱上相对不发达的农村的家乡,我们将努力去做!

盘点列宁学校

随着办学经验的积淀,我们在理性改革中一路走来,在智慧思路中有了自己的出路。现在做以盘点,相信我们的内涵会更深厚,特色会更鲜明,前景会更广阔。 

一、红色教育有声有色

在南梁这片热土上传承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是再朴实不过、行之有效的人的塑造。学校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文化十大行动进校园。一是建红色长廊,用文化塑造人;二是读红色经典,用书籍陶冶人;三是唱红色歌曲,用激情激励人;五是看红色影片,用精神启发人;六是演红色剧本,用情景感染人;七是游红色圣地,用历史感召人;八是讲红色故事,用伟人勉励人;九是写红色感言,用行动催促人;十是办红色网站,用价值观引领人。让有声有色、看得见、摸的着的红色教育在列宁小学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

二、高效课堂成就师生

课堂教学改革起初,学校要求师生按照师生按照“135”模式去尝试。我们的最初想法也不是为了框住师生,而是把它当做学步车。经过磨课、研讨,现在的师生们已成熟地走下了学步车,学生会自主学习了,老师们的教学风格非常鲜明。就本期的九节录像课看,李娅娜老师用拥抱、点赞评价学生;姚锦涛老师生活故事教学数学;尚金霞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实验;徐娜老师的童话教学自然亲切;王玲老师把一堂音乐大餐呈现给大家;吴海涛老师清楚、利索的推理;杨静静老师进步神速;杨志柽老师的综合实践课、赵振东老师的书法课念新,技能培养非常到位……教而不死、活而不乱、学而不虚的教学场景着实鼓舞人心。

三、艺术教育精彩纷呈

艺术教育不光是为了学生将来谋生和就业,它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整合资源、整合教师、整合教学,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之中。学校先后成立绘画、书法、器乐、合唱、舞蹈、腰鼓、剪纸、刺绣、篆刻、足球、太极扇等兴趣小组,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成果显著。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学校被命名为全国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四、班本课程彰显魅力

如果能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定会欣欣向荣。基于这样的狂想,学校在课程改革与整合中诞生了列宁学校班本课程。一是构建班级文化。各班根据自己实际取班名、绘班徽、唱班歌、制班规、写班诗、定目标、拟班训、送寄语……形成班级自主文化;二是开展班级课程。各班根据本班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一门属于自己班级层面的班本课程,用以凝聚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如七巧班、童谣班、刺绣班、葫芦丝班、翰墨班、家乡小导游班……三是开展多彩活动。通过全班共读一本书、过生日、红色故事演讲赛、家长联谊会、编演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快乐成长。我闪给孩子的寄语是:只要你上了路,天天走,总有一场隆重的庆典等着你!

读书才能使你永远美丽

前段时间,在电视新闻听到了一位青年学子为书寻家的事件。他的行为让很多人思绪万千,也感动了爱读书的我。一个人没有知识的支撑,一打就跨;没有精神的积淀,不打自跨。因此,心灵美,美丽才能超凡;而读书的你,美丽才能永驻。

高尔基曾说:学问改变气质。看来,读书,是精神饱满,气质高雅,永葆青春的源泉。的确,爱读书的我们渐渐地发现自己在改变:课堂上再也不会语无伦次;课外也会活灵活现。一个美丽的微笑,更能让孩子感到温暖与幸福。读书不仅让我的知识更丰厚了,更让我的胸怀更宽广了,眼界更开阔了!好书滋润着我的心灵和容貌,让我拥有优美的气质和雅致的表情。读书让我的心情好了,皱纹少了,美丽也就跑不了。亲爱的你,读书吧,它会让你永远美丽!

和老师们说说学生能批评否

网上现在报道的很多事例,让人一看人惊肉跳,某某老师批评了学生,该生跳楼自杀了、离家出走了、家长坚决不答应等等。看来学生是批评不得了,只好不分好坏就去表扬,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到底该如何去做呢?我想,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就批评。

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要使孩子有对与错、是与非的观念,那就要有表扬式的肯定,也要有批评式的劝勉。而且要使孩子克服自己的很多性格弱点,如自私、贪婪等,批评这种教育手段是必需的。当然,鼓励、赞美、赏识能激励孩子的向善向美之心,能使他们更积极地去学习和生活。但也有学生不能违反的底线,违反了不批评还行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也发现:廉价的赞美对孩子成长无益,空洞的表扬只会把孩子培养得很虚荣,甚至虚伪。这样看来,表扬也好,批评也好,都是一种正常的教育手段。正如张连珂说的“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力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当然,批评要讲艺术,要就事论事,要讲究时间、场合,关注一下学生的个性。如果你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你自然就会知道用何种方式去批评哪一位学生,而且他也乐于接受。有些事可以先放一放,让时间冲淡一下激动的情绪,再去批评与说服,效果会更好。对那些自尊心过强的孩子,最好不要当众批评刺激他,有事下来说,防止招来抵触心理。最近网上报道的一名男老师和一名女学生在教室里撕打的场面无不令人遗憾、痛心、深思……

想让学生喜欢你,不妨试试!(杂谈)

--微笑面对。老师脸上有笑,学生就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当然,微笑有时也会从脸上消失,但要很快找回它。

--不倒背手。手背在后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就有了长者的架子;有了架子,学生就不大愿意接近。

--主动和学生打招呼。不要等学生向我们敬礼了,才招呼他们。要不能漠视学生的敬礼,要还以微笑,还以点头,还以“你好”。

--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或者看看他们玩,或者与学生交谈交谈。

--“幽默”一些。经常讲故事和笑话,会化解矛盾,消除隔膜。好多不愉快的事会“一笑了之”。

--一旦做了错事,公开承认错误,不但不会没有面子,而且会形象更佳,魅力更强。

--要多读书。读了《论语》、《学记》《道德经》等,学生会对你佩服之至。

--和学生一块儿吃饭。在教室里共进早餐,已经为你和学生度过美好而难忘的今天打好了情感基础。

--不揪小辫子。不犯错误的孩子才不正常,改了就行。老师不能揪住孩子的错误经常“算帐”,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信心而走向了反面。

--不讽刺嘲笑。实践证明,鼓励比讽刺要好得多。在讽刺中揭孩子的短处,他会更加逆反。

--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不一定有事,切忌去告学生。品一品学生或家长端来的清香,说说孩子的进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融洽感、亲切感。

试谈多媒体教学之运用

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教学过程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不能合理运用,反而会泛滥成灾,影响学习。

一、多媒体代替不了教师

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关乎师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学生个性的形成,这些都是多媒体所无法有效实现的。一些课堂为了“热闹”,老师成了播放员,就教而言,本末倒置,教师作用严重弱化,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扩散思维能力得不到深度提升。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多媒体课件则只能辅教辅学,当用则用,以起到其辅助、激趣、高效的应用作用。

二、多媒体代替不了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知识的提纲携领,它能充分协调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保持一致,能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可谓教学之核心、知识之凝炼、思维之结晶,是任何东西所不能干扰和代替的。但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丢弃了粉笔和黑板,使精美的文字概括被机械花丽的屏幕画面代替,且屏幕上的板书内容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留不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收获甚微。板书有其相对因定的部分,它需要展示较长时间,甚至一节课,或课后,从而不断激起学生的思维与探索。因而,只有把多媒体与板书巧妙结合,让其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和谐统一,追求最佳效果。

三、多媒体代替不了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依托,而多媒体只是其中的课件,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决定课件的运用,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有的老师为了突出多媒体教学,把课本的文章,例题、图片搬到屏幕上,认为这就是多媒体教学,造成了师生的精力浪费,教材上有,大屏幕上也有,拿多媒体代替了教材,使学生不能与文本对话,领略不到文本的内涵,达不到教学的应有的效果。

多媒体要用,但要用得恰当、合理、有效,一句话,该用就用好,不需要就坚决不用。

我们该如何去听课

——说给各位听课老师的几点建议

听课、看课、研课是我校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和常态行为,这也正是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给力点和提升支撑点。试看,教研组的每周一课、教务处的每天一课之坚持、之促进让成长与精彩纷呈不断,彰显出了教学的无限生机与活力。这里就如何听好课、看好课与大家共勉,以求资共享,共同成长。

1.要明确目标

听课一般包含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听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二是通过对课堂的点评,使主讲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可以说听课的根本目的是教师共同得到提高,所以,无论你以何种身份去听课,无论主讲教师是新教师、老教师、骨干教师、非骨干教师,是敬业的教师、不是很敬业的教师,都要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去听课。要认识到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自己只有不断地用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学水平才能发展和提高;要认识到听课是发展的需求,这样,听课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体验主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风格。任何应付、轻视、甚至挑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2.要精心准备

有的教师可能产生疑惑:我去听课,又不是去讲课,还需要准备吗?是的,我们是去听课,但我们通过什么来评价主讲教师的课?通过什么来比较自己的教学能力?主讲教师、自己的教学应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因此,在听课前只有进行精心准备,才能确保听课质量,才能对主讲教师的课提出中肯的建议和评价,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要听、看、记、思

1)听什么、听样听:1是否体现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方法和要求;2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3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4是否有知识性错误;5是否有创新的地方;6教师的思维是否灵活;7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

2)看什么、怎么看:1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具(包括多媒体等)运用是否熟练,指导学生是否得法,处理课堂偶发问题是否灵活巧妙;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3)记什么、怎么记:一般要记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但是记录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见解也可详细记录。

4)思考什么、怎样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功、不足;ƒ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应怎样上;4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5这节课是否实、新、有效等等。

教学改革心急不得

2012年我被调入列宁学校任校长,于是凭着十二份的热情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证明:教育改革的成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2012年,我们秉承“高效课堂”和“红色教育”两大主题,对课堂教学和学校课程进行了深度挖掘整合,提出了“135”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和“1410”红色教育工程,我便带领全体师生,不断探讨,革新制度,推进项目,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当时我期望,3年后老师们的教育方式、学生们的行为方式发生巨变,使学校脱颖而出。但3年过去了,似乎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发生了怀疑:我们是在改革吗?改革方向正确吗?改革策略合适吗?……然而,当我们关注具体细节时,变化实实在在出现了,校园活动中的孩子们真正当起了小主人,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博文与论坛令人深思与回味……

现在我明白,教育改革的周期不是3年,而是30年,甚至更长。那种疾风暴雨式的改革不属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不是动手术,教育改革更像服中药,学校的胆略在于不动声色、默默坚守“理性和平”。

迷失中需要宁静而从容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德育工作尤为重要,教学工作是核心,安全警钟要长鸣,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教育实验要有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任务艰巨……再加上“列宁小学”这个倍受关注的名字,红色教育、爱国教育是精髓,因而红军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之家、红十字会工作站、统战工作示范点、综治工作示范点……这些头衔也都接踵而至,学校可谓热闹非凡,忙得不亦乐乎!忙里偷闲中我静坐下来扪心自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给孩子落下了什么?

扪心自问一:我们为什么要全力造假?

由于各类活动太多,加之“南梁”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每次大型检查一安排,我这个当校长的如坐针毡,甚至稳不住了阵脚,情急之下“造假”。于是,强大的网络搜索,各种资料源源不断:教师座谈,提前培训;学生发言,提前统一。台上倾尽能力“帮助”,台下老师拼命记录。检查应付过了,但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全力造假,我们给孩子落下了什么?

扪心自问二:校园为什么非要一尘不染?

每当有检查到来,学校便大动干戈,甚至觉得耽误一两节课不算什么,全体动员进行大扫除。学校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扫帚、拖把、抹布四处挥舞,不用多久,让人下脚都有点心疼的超级整洁校园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觉得孩子们真听话,近千名孩子没有人扔一片废纸,但又觉得似乎不合孩子天性。楼道没有脚印是不是正常?图书室的图书整齐有序是不是好事?这还属于孩子们的校园吗?我不仅扪心自问:校园为什么非要一尘不染?

扪心自问三:我们为什么要尽力追求奖杯?

在追逐外在的荣誉、奖杯的时候,迷失了方向,扭曲了心态,于是要求一切从快从捷。殊不知学生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在漫长的过程中需要耐得住寂寞,不催促,不张扬,更不能威胁、恐吓,要给他们时间,要从容安详地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未来。生命之花的萌生,花朵的绽放和果实的生成,都是静悄悄完成的,真正的生命活动在于内心。真正的教育,它不应该是师生的疲惫应付和外在喧嚣,而应该是在默默实践中寻找学生成长的内心之源。

我不禁再三叮咛自己:学校需要宁静而从容。

读《逼你成功》有感

读了刘墉的《逼你成功》,我不禁粲然一笑。他说:“古往今来成功的人,都是逼出来的!孟子是逼出来的,《兰亭集序》是逼出来的,《滕王阁序》是逼出来的,金庸也是逼出来的。”细想,刘墉说得不无道理,我20年的教学生涯,如果还算有点成绩的话,也是“逼”出来的。

仿佛就在昨天,20岁的骄阳里,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中师毕业的我走上了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的教育岗位。二十年,如浮动朝露,每每回溯自己的教学历程,总会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在眼前浮动,常常有些忘怀了的事在记忆里出现。

为了备好一堂课,苦苦求索,多少个彻夜不眠,他无数次在“破”与“立”之间寻求“最佳”!他总说:为了孩子们的素质发展,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即使为了稻秆儿之微,也要慷慨相争!他最担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他时常用近乎命令的口吻将几本书置于我跟前:“读完它们!”《哲学》、《论语》、《修辞》、《逻辑》,在他威严的目光下,我硬着头皮啃进去。他领着我读文章,研教材,我的教路活了,眼界宽了,我渐渐感受到语文教育的诗意与宏大的境界。他便是我的启蒙指导老师。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在实践中摸索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我的专业却进入了“高原期”,充满“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指导老师一句“给自己树一面旗帜”,像一声棒喝,让我从懈怠中惊醒。他告诉我们,名师都拥有丰厚的经验,在其实践经验中都可能萌生不同梯度的“个人理论”,这是真正原生态、原发性的东西。但是,这些要素要成为充满思维和智慧含量、可资借鉴、不断上升的“理论因子”,仅仅停留于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我开始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经验,研读各种教育理论书籍,现在的进步让我总是忘不了他们这些我人生中的贵人。

我深深知道:我的这点资本是被逼出来的。

无题故事二则

[故事一]:

上一周有幸参加了全市德育工作论坛,听了庆一中李亚鹏老师的教育故事,让人不得不对这个相貌平平,但充满灵气的小伙子竖起大拇指。

李老师在制定班规时,不是老师硬性给学生制定条条框框,而是和学生共同起草了两部宪法:本班第一共和国宪法和本班第一帝国宪法。他认为召开一次班会是一件容易的事,召开一次成功的班会却并不容易,而召开一次又一次成功的班会十分困难。班会应该是班级事务的决议会,是师生交流的谈话会,是学生风采的展示会,也是励志教育的演讲会。班会未必每周一次,可以一周数次,数周一次,有需要就开,没必要就不开。班会上让学生蹲在地上做演讲、站起来讲、站在凳子上讲、站在桌子上讲。在开展社会活动中,他主要做的是鼓励学生和陌生人说话。这种做法大家认为危险,而他认为这对学生日后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更加重要。

[故事二]:

一个3岁孩子,先在荷兰上幼儿园,后由于她父亲回国带她回到中国的一家幼儿园上了学。一天下放学,女儿直奔过来,说:“爸爸,我爱你。”然后,流出两行眼泪来。父亲非常惊讶,担心孩子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走出幼儿园,女儿才轻声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回荷兰,我不想在这个幼儿园呆了。”这是为什么?孩子说:“不习惯,每天必须听老师的话,必须坐在凳子上,不好玩。”“你在荷兰就好玩吗?”父亲问。“那当然了,我可堆积木、玩芭比、画画。”“你在这儿不是也画画了吗?”“那是老师让我画的,还要和其他小朋友比。我在荷兰可以随意画啊,我画得可好了!荷兰的老师总是表扬我,中国的老师总是批评我和每个小朋友。”

进入小学后孩子又回到了荷兰。她每天都不背书包,而是把课本和作业本放在自己的课桌里。父亲问她,书和作业本为什么不带回家?难道不需要预习、复习、做作业吗?女儿笑着对父亲说:“爸爸,是老师不让我们带回来的!老师说,上课时注意听,有什么问题当时问,当时讨论。作业在学校做。复习是隔天老师会请同学简单回顾。至于预习,老师说不需要,不要提前做还没有学习的事情。”

“师爱”唤醒学生的“信心”

近期,各年级组织了月考,大家进行了认真总结,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但个别心浮气躁的老师不乏气得大发雷霆,甚至出言不逊,动起了手脚。我这里谈点想法,希望引起老师们的触动,以求心理平和一点,做法理智一点,方法科学一点,效果更好一点。

前些时候,曾报到某中学一女生上课迟到,某班主任竟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都没有资格”。受到羞辱的女生以跳楼自杀的方式,向世界人倾诉了她对班主任老师的怨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是多元的,是存的差异的,在小学或初中就确定一个学生是可以培养或不可培养、是“差生”或“优秀生”为时过早。我们知道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盖棺定论”,是说要到死了以后才能确定这个人到底怎样。我们往往一气之下对所谓的“差生”看不顺眼,对错误和缺点不能容忍,更缺乏耐心和关爱,不能从“成长中的错识”、“失败乃成功之母”上来认识,不能正确对待,不能耐心引导,“恨铁不成钢”,一气之下,“厚脸皮”、“猪脑子”、“将来只能掏厕所”等师德禁语频频出口,学生人格,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恶性循环就此开始了,而且愈演愈裂。学生的心理扭曲了,性格古怪了,甚至会做出丧失道德的“坏事”。

因此,我们的首要责任是让学生学会爱,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心。而仁爱、自信、自尊不是教导、灌输出来的,是用爱唤醒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充满人文情怀、富有爱心的“感染”、“唤醒”、“激励”,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如何理解互动,克服“满堂问”现象

--关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课改倡导课堂上师生互动,我校这些敬业勤业的老师们也正在积极尝试,课堂改革在我校又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提升。部分课堂的确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让人无不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充满遐想和蠢蠢欲动。

但是也有曲解“互动”概念,认为师生之间互动就是课堂上“有问有答”仅此而已。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亳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庸化为“师问生答”,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或“满堂跑”。看似课堂在动,但动的是口,而没有动脑,因而学情是表面现象,而不是质的提升。

下面谈几点建议,与老师们共勉。我觉得师生互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有思维的课堂才是有实效的课堂,才是学生知识有有积累的课堂,才是学生能力有长进的课堂。没有思维的课堂,再热闹都属于无效劳动。为此,建议大家把握“四看”:

一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是课堂教学,必然有需要探究的问题。只是教者不能接连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而是要精炼地、适时地、有趣地向学生提出有效的、有价值的、能解决的教学问题。这样,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去生成。有了集中注意力这一良好的学习品质做支撑,课堂教学定会异彩纷呈,收获颇丰。

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现在的课堂,大多都能做到学生参与其中,但好多都是在命令下、强制下、被迫下参与地,因而只求完成任务,不求拓展提升。因此,教者应会引善导,激趣煽情,让学生怀揣强烈地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去,在思考中进步,在收获中提升。

三看学生面对难题是否尽力思考设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问题”,我们一般都是要么舍弃困难另辟溪径,要么老师包办代替。这时候还是要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教者也应该是在循循善诱的帮助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也无关紧要,因为面对这些过超难问题能不能解决,答案能不能得出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

四是要看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老师当提出问题后,既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进行恰当地点拨帮助,只是一味地逼着要答案。只要有一个学生答对了,便皆大欢喜,再不去关注别的学生了。如果一个同学也答不上来,便大发雷霆,怨学生太笨太懒、基础太差,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何谈快乐学习。这时候其实最关键的是教者有没有去引导学生思考的意识、过程和方法。只有具备了引导学生思考的意识、过程和方法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互动课堂。

 

舞起校园鼓点   传承南梁精神

华池县列宁小学地处红色圣地--南梁,悠久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的南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一所具有八十年历史的古镇名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因此,我校把“南梁腰鼓”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旨在“舞起鼓点,传承文化,继承精神,快乐成长”。

舞鼓育德

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从黄土高原上打出来的安塞腰鼓充分展示了安塞人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威武不屈的强烈意志和对生活豁达乐观、质朴向上的品格风貌。后来南梁人民为了庆祝一次次战争的胜利,也用最具表现力的南梁腰鼓表示庆贺。学校为了传承美德,塑造道德,开发了具有地域资源特色的校本课程----南梁腰鼓。我们的理念是:鼓舞童年、一鼓作气、鼓足干劲、击鼓扬帆。通过舞鼓,把表演腰鼓的蛮劲、虎劲,转化为做事的韧劲、拼劲,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的刚健、勇武、团结、奋进的精气神。让腰鼓走进师生心灵,弘扬传统文化;让腰鼓丰富师生生活,焕发师生激情;让腰鼓打出师生信心,催人不断奋进;让腰鼓鼓舞人心,擂出学校特色。

舞鼓健身

腰鼓表演讲究“六劲”,即表演起来有股猛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在足劲。动作概括起来有跑、跳、扭、转、蹬、闪、跺、摇、跨、昂、跃、快等,也是最好不过的健身运动。而且可以与舞蹈、武术、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有机融合起来,可谓是再有趣不过的健身运动了。它还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限制,可以在行进间、广场中、舞台上表演,也可以在大课间、课外活动集体表演,也可以是单个的、百人的、千人的••••••试想,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使春雷滚动,哪个鼓手还会不去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腾空而起呢?

舞鼓生乐

近年来,学校南梁腰鼓传承艺术项目教学成果显著,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品牌,颇具较大影响力。

校园内,书声朗朗,鼓声阵阵。书声在课堂,腰鼓学习也走进了课堂。孩子们在学习中奋进,在击鼓中向上。同学们因为击鼓而快乐着,在快乐中成长着。学校腰鼓在各类活动及重大事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校运动会、节日庆典、团体操表演等活动中都会精彩亮相。庆祝祖国66岁华诞,300名师生参加了表演。全国红运会、全国红军精神代代传薪火传递仪式、省十二运火炬采集仪式等活动中,都有学校南梁腰鼓队的飒爽英姿。其精彩演出相继被县、市、省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采访录制,于明年7月将在1、4、9、10频道并期播放。

南梁腰鼓为南梁列宁学校的教育生活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更加热烈,勇于进取、团结奋进的豪情更加蓬勃。相信,列校的明天会更加鼓舞人心、辉煌灿烂!

 

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一代教育大师给我的启迪

寒假闲暇之余,在书中碰到了一代教育大师——孔子,再读一读孔子的生平事迹,无不给人以更深的启迪和感悟。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之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和学,广招学生。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 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他在思考中进步着

——听高明彦主任讲座之感悟

我一直在思考着学校的整体发展、深度发展、未来发展,因为这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我更希望老师们也能思考这些问题,群策群力,推动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原来,不是老师们不愿意思考这些“大”问题,是他们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动力、支撑和资源罢了。今天,老师们做到了。看来,外出培训是解放思想、转变理念的有效途径。

1、他有了更多宏观性思考

作为政教副主任,他分管学校德育与卫生工作。以前,他只是管好学生纪律,督促班级扫干净院子。现在,他想到了学校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的远景;他现在任的是八年级语文课,以前 ,他想的是如何上好自己的课,提高教学成绩。现在,他想的是如何构建合理的初中语文三年六册“知识树”;以前,他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开展几个兴趣小组活动。现在,他理解到了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等重要。

2、他有了更独到的观点

通过培训,他现在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懂得了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因而他时刻铭记两句话:把教育当事业;教师做好自我就是最好的教育。他现在开始在积极探索“构建生态校园,塑造优质生命”这一课题,形成了德育不是单纯的抓、管、堵,更重要的是理解、陶冶、尊重与影响的新观点。

3、他现在已经开始做了

因为有了深度思考,有了较成熟的观点,因而也就有了具体做事的目标和措施。他开始重新修订《列宁学校德育序列化方案》,探讨并完善着班本课程、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举措。开始探索德育的新形式:德育与生命······

通过培训,我所想的问题老师们也开始想了,我想说的话老师们自己说出来了,我想要安排的工作老师们已经开始做了。的确是长了见识,注入了活力,带动了整体。

 

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占鳌头”

——听白春霞老师小学语文课后有感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今天,白春霞老师在二年级语文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教学时,教学很精彩,成功之处就是抓住了“读”这一语文教学核心环节。

一:初读感知,读准字音。

“初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确地读。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用普通话把每个字音读准确、读清楚。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能借助工具书度准字音,读顺课文。白老师今天起点很低,把预习教学放在了课堂上,从预习课文起,通过学生试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教师领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再到学生再读,全班同学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

二:精读领悟,理解文章。

“精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熟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去体会文章的意思、意境与情感。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的给与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白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品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意境,深刻体会到“雷锋叔叔就在你最需要的地方”。这种感受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表达,表露真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有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为了引发情感,白老师播放了配音朗读,同学们完全沉浸在了极富感情的境界之中。紧接着,让学生在理解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的基础上,抑扬顿挫地读、摇头晃脑地读、真情实感地读,读出文中的味道、读出文中的含义,读出中心情感,真正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正如读完课文后,脱口而出:“雷锋叔叔是好样的,我要做雷锋式的好孩子”。

 

给郭亚娟老师的评教建议

今天听了郭亚娟老师的数学课《体积间单位进率》一节课教学,感到郭亚娟老师不论从教学理念更新上、教学整合设计上,还是知识探究生成上、扩散思维训练上、能力拓展提升上,较以前进步非常明显。这里谈几点看法,以求共勉提高。

一、扎实备课是前提。

上一周听了郭老师的课,较前有非常大的进步,分析其主要因素,归结于课前的扎实备课。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通过认真备课,熟练教学内容,掌握教材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只有通过备课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确立合适的教法,做到教学胸中有数,进而游刃有余。郭老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还准备了教具、学具,因而教学不但流畅,而且生动。

二、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任何新知识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新知识都有它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郭老师很有耐性,不是就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这些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而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推理并验证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十一千。所以生成的知识是系统的、有根有据的。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知识。通过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抽象的“体积单位间进率”的含义,而且了解了体积单位间进率的产生过程,使这一数学知识牢牢地掌握在学生心里。

三、关注学生扩散思维的训练

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数学题,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一题多解,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过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郭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不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想办法,通过几种途径解题,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客观地看,本节课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教态尚欠大方积极。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自己的教态,刻意通过自己的仪容、风度、表情、举止、手势、目光等感染学生的情绪传达教学的信息,沟通师生的情感,积极推进教学的进程。如果学生情绪不高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我们教者的状态有些疲软。

二是教学重点突出不够。是重点知识就要重点去学习,教者也要做重点强调,最好醒目的呈现在黑板上,就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本节课如果能把“1m3=1000dm3”、“1dm3=1000cm3”用彩色粉笔完整板书出来,并加上方框圈起来,就显得重点更突出了。

三是教法还不够灵活。数学教学重在找规律、懂方法,题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一套方法后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让学生激情奔放的数学课

——安娅婷老师《有序数对》一课教学之启迪

我们说,一堂好课,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宫殿里。即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能很好的体现和谐、生成、发展、创新、反思、个性等基本元素。今天,安娅婷老师的数学课做到了。

1、有趣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学习之佳境

对于课堂教学的导入,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巧妙,会使学生喜形于色,欢呼着奔向知识,激情涌动地索取知识。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塔克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正如上所述,安老师用看电影找座位号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有序数对”,可谓别具匠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烈兴趣,把学生渐渐引入学习的高地和佳境。

2、数学教学生活化回归了教学本真

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的习题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如加工零件、修路找坐标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很难理解。安老师克服了这一点,用开放的教学思维、方式方法,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教学中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去调整教材,用更贴近、更热爱的看电影、找我家、找座位、下象棋等事例来编制习题,真正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更服于生活的教学本真。

3、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安老师可谓教学老道,她很大胆地还课堂于学生,不是大包大揽,一讲到底。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她不再重复浪费时间,而是聚焦于学生的疑点和困难。所以她遵循了教学中的三不讲原则,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不讲,既使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因此她教学本节课时,一开始先让学生直接自学所有教学内容,然后集中解决疑点和重点。显得教学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不拐弯抹角,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学情高涨,活而不乱,乱而有神,可谓令人羡慕的“学堂”。

4、教学的有效整合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如果半堂推门而入,还当是安老师在教学生下象棋那么投入呢?原来是在借助“下象棋”这一学生喜欢的活动教学数学中的有序对数。

她大胆地把数学教学与活动课程有效整合,使得数学教学不枯燥了、不单一了、不抽象了,反而简单了、形象了、有趣了。现在有些学校尝试着语文和思品、体育和数学等课程进行了有效整合,创了全国先例和典型。今天,安老师对这些教学内容的整合,无不让我们也想去试试语数外与音体美、政史地与物化生等课程的整合与渗透,从而为学生构建更科学的知识体系,真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5、形散而神不散是教学的起码要求

大家都知道,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说叙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主题这个神会贯穿全文始终。今天,安老师的数学课也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即不论什么形式、什么方法、什么游戏都始终围绕着“有序数对”这一核心进行教学。看电影找座位、找自己的座位、找同桌的座位、下象棋,都是“有序数对”教学的灵活运用,“有序数对”这一教学核心贯穿在了教学的始终。

总之,一堂好课是一种享受,更是学生的幸福。使人不由得想起习总书记的一句话“遇到一位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福!”至少,七(2)班的同学们这节课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更是收获颇丰的!

 

师德师风自我剖析材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是师魂的集体体现。为了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现就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剖析如下:

一、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政策执行上。作为校长,我能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努力运用于工作实践指导中。只有坚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教育才会真正惠及每个孩子,才会让学生得到全面综合发展。虽然自己能保持较高的思想觉悟,始终以一个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发表违背教育方针、政策的言行。但由于跳不出事务圈子,学习不深入,因而对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办学无特色。

2.在关爱学生方面。我自己不但努力做到关心全体学生的身体、生活和学习,更注重引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通过无微不至的爱心、耐心,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老师们的理解转变了,工作方法学会了,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的现象自然也就减少了。真正把校园构建成了和谐家园。

3.在常规教学上。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不断摸索探讨我校“135”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力争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要让孩子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我首先更尊重孩子的学习成果,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引领同学们大胆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奥妙和做人的道理。对学校教师中存在的工作马虎,不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不认真个别现象,学校及时予以重点纠正。

4.在育人方法上。虽然没有体罚、侮辱、讽刺、挖苦学生或言行粗鲁、方法简单粗暴等有损教师形象的现象。但还存在着批评学生较多,不能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俗话说“天才是夸出来的!”只有给孩子正确的疏导、不断的鼓励,学生才会勇往直前,走向成功。

5.在廉洁从教上。我没有从教不廉、接收学生家长的宴请或财物、向学生推销资料、乱收费用、违规补课、有偿家教等不良行为。因为我觉得当教师还不错,有双休日、寒暑假,工资也不低。如果总是不满足,总是求索取,私欲不断膨化,会断送自己的一生。我们要“知足常乐,安贫乐教”。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是公益而不是功利。

6.在为人师表上。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作风正派,语言健康,不乱发表言论,带头推广校园普通话。

7.在行为检点上。我公开向教师承诺接受监督,不赌博、不酗酒,凡来校工作组一律在师生大灶与师生共同就餐。坚决禁止在校园内聚众赌博、猜拳喝酒,影响校园教风。

8.在守岗敬业上。作为学校管理第一责任人,不但自己坚持少请假、不请假,并严格出勤管理,杜绝了教师队伍中雇人代课、请长假、常请假、无病装病、小病大养的现象。

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不明确,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思想觉悟不高。总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上好几节课就行了,因而思想上放松了自己,师德建设上打了折扣,久而久之养成了工作拖沓、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懒散习惯,导致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内涵提升。

2.学习不扎实,不求提升,只求安乐。没有学习,就没有积累;没有学习,更不会有提升。自己跳不出事务圈子,吃不下苦去挤时间学习,思想素养和知识素养浅薄空虚,形不成思路,改不了理念,创不出特色。

3.爱心和耐心培养不够,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急躁情绪,经常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自信心。

4.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能保持积极态度,昂扬向上,有时“不比上,只比下”,“不比前,只比后”,致使工作被动,没动力,无活力,无创新。

三、改进措施及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为教师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奠基。

2.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明白岗位所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守住清贫,勤于敬业。

3.严于律己,认真工作。时时处处用一个党员干部标准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不计个人得失、不违规乱纪、不误人子弟。

4.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关爱洒向校园的每个角落,把关爱洒进学生的心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真正让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学习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思考

今年,教育部对外发布《中小学生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2004年以来,中小学生守则的首次修改。

一、基本内容

1.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二、基本特点

1.字数大减,但内容全面、表达更凝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将70条规范压缩,一共有9条,282字。虽然字数变少了,但内容更全面,突出基本,凝练清楚。

2.操作性不强的内容不见了。瘦身后,操作性不强的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热爱大自然等内容被删除。

3.受到社会争议的表述被瘦身。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等内容没出现在新版《守则》中。

以上变化传递的信息是:

1.道德情操第一位,行为习惯是重点。

2.生命安全最重要,身体健康被重视。

3.生活环境变化了,新的问题被关注。

三、落实措施

1.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专题讨论学习《守则》,要体现在各科教学中。

2.将《守则》纳入到校本课程建设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做到生动活泼、富教于乐。

3.将《守则》的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通过主题班会、队会、团会等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4.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作用,向社会宣传《守则》的内容和要求,发动家长督促孩子遵守《守则》,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抓好对学生《守则》的教育。

 

 

初来乍到

——如何读图

万事开头难,学习思维导图也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思维导图是神秘的,为了消除这种神秘感,这里先介绍描述思维导图的几个术语,然后初步了解如何读图,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下思维导图的“潜规则”,从而揭开思维导图的神秘面纱。

一、描述思维导图的几个术语

为了说明思维导图的组成,我们需要先了解思维导图相关的几个术语,它们是:中心主题、主节点、父节点、主分支和子分支。下面就以赵国庆先生一张思维导图为例来说明。

 

中心节点(中心主题)——思维导图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通常位于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分支数量小于或等于3时可以采用右侧布局,此时中心主题就位于左边了)。中心主题可以用图片、照片来表示,也可以用文字来表示,那样就可以写成“赵国庆的自我介绍”,“基本信息”分支下的姓名就成了冗余信息,需要删除。

主节点——直接隶属于中心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也是整个思维导图的一级节点。图中包含“基本信息”“求学经历”“研究兴趣”和“讲授课程”4个主节点。

父节点和子节点——处于相邻层级的相连的两个节点构成父子关系,如图中“姓名”是“基本信息”的子节点,“基本信息”是“姓名”的父节点。

主分支——直接隶属于中心主题的节点及其节点的子孙节点构成的分支,也称为一级分支。图中包含了“基本信息”“求学经历”“研究兴趣”和“讲授课程”4个主分支,共同构成了这幅思维导图的骨架。

子分支——隶属于某个非中心节点的分支都可以称为该节点的子分支。如图中“工作单位”所在的分支就是“基本信息”所在分支的子分支。需要说明的是,节点和分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点仅仅局限于节点本身,分支则指的是节点及其子孙构成的整体。

二、思维导图的读图顺序

对人类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大到治国之策,小到一个具体技能,莫不如此。婴儿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熟练掌握母语就源自于不厌其烦的模仿,我国清朝末年曾发起的“洋务运动”的核心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无非就是“模仿”。我们不可低估模仿的威力,要创新先模仿,把模仿做到极致后,创新自然不期而至。

要想掌握思维导图这一思考工具,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从模仿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先学会读图,从别人优秀的思维导图中获取思想,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画图以及为什么如此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别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背后的丰富内涵。

1.了解主题——从中心开始读取中心主题

当一幅思维导图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从中心读起。这是因为每一幅思维导图都有一个唯一的中心主题,其余的都是为中心主题服务的。那么为什么需要中心主题呢?因为人的思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容易偏离主题,偏离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几个人约好一起开会讨论工作,但一见面就不经意唠起了家常,话题随之越来越分散,参会者也就越来越兴奋,快到会议结束时才猛然发现真正要讨论的问题还没开始。偏离主题是众多会议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个人同样也容易偏离主题,本来计划好要做一件事,中途一件事情插进来,再回来时就把原先计划要做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

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帮助我们设置了思考的焦点,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并时刻审视子节点所代表信息与中心主题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思维的偏离。我们参加过太多严重偏离主题的会议,深感痛苦。如果我们在开会的时候经常用思维导图做会议记录,把会议的主题和参会人员说过的观点都画到思维导图上,同时用投影投到大屏幕上,此时会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参会人员大多会紧紧地盯着大屏幕,针对会议主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重复和遗忘。

2.把握整体——沿顺时针方向寻找主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读完中心主题并对思维导图有了整体期待后,我们接下来往哪看?赵国庆先生的建议是从右上角45°的主分支开始,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看。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每一个主节点与中心节点间的关系以及主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3.读取细节——先父后子,先一般后具体,从内而外

在整体把握了思维导图的内在逻辑后,就可以进一步去读取细节了。这时我们可以一个分支一个分支地仔细研读,在主分支内,我们可以按照先父节点后子节点,先一般后具体,从内而外的顺序读取信息。

4.识别关联——理解跨越不同分支的连线所代表的含义

有很多思维导图并不是简单的树形结构,而是包含很多跨越不同分支间的连线的网状结构。我们认为,每一条连线都是一条思考的路径,既然作图者画了这条线,读图者就该去想想为什么会画这条线。

5.修订补充

最后一步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者的原图进行修订和补充了,这样你就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一幅拥有自己见解的思维导图。

当然,我们主张这么读图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图的作者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组织内容的。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我们发现网上有很多思维导图都是严重缺乏内在逻辑顺序的,这样的思维导图是令人头痛的。

三、思维导图的“潜规则”

为什么建议从右上角开始以及沿顺时针方向读图呢?这里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思维导图必须要有良好的内在逻辑顺序,否则读图就存在着很大的逻辑障碍;二是越来越多的思维导图软件也都遵循这个顺序。可见,“层级关系”“右上角开始”“顺时针方向”已经成为思维导图绘制的潜在规则了,我们就把它当作思维导图的“潜规则”吧!

思维导图的优势

思维导图有五个基本特征:1、焦点集中----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央图像上;2、主干发散----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发射;3、层次分明----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写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节点相连----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构成;5、使用颜色、形状、代码等。

焦点集中,是指我们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一定要能够突出中心,如果我们拿到一张导图而一眼看不出它的中心,那么这种图无疑是失败的。而突出中心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用中心图形或醒目的艺术字来代替普通文本,这样容易让我们一眼就能抓住导图的核心。

主干发散,是指在我们拿到一张导图的时候,我们一下子找到它的主干分支,而不是一片混乱。思维导图的特征是分为5大部分的,每一分支下面有各自的内容,条理非常清晰,这就保证了我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对思维导图进行理解加工。

层次分明,这主要强调的是,导图内容并不是随意发散、随意安排的,是按照知识内容的结构来进行分级加工的,重要的话题、与焦点联系密切的话题要尽量放在靠近导图中心的位置,而一些相对来说次重要的内容安排在导图边缘的位置,这样就能够保证学习者很快地掌握导图所要讲的重点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等。

节点相连,顾名思义就是思维导图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线条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这里每一条连线都代表着一条思考路径。

图形、颜色和代码,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为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一般使用丰富的图形、颜色等,当然图形一定要与内容紧密联系方可使用,可以不用,但也不可滥用,如果用得不合适反而是对主题内容的干扰。不可否认的是,使用这些元素可以让思维导图变得美观、和谐、舒适,但这绝不是使用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很多人在刚开始绘制的时候,往往舍本求末,看起来很漂亮的思维导图,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和意义。

大量研究证实,思维导图对于记忆、理解、信息管理、思维激发、思维整理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让思维导图开始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运用方式。今天,在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思维导图都在展现着它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读《民国三大校长》有感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的确,在我们平常或放假闲暇无聊时有谁可以陪伴,可以依靠?父母?她们无法陪我们永久,终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朋友?他们同样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唯有书籍,它可以陪伴我们走过那漫漫长夜,度过那一日日可以去麻将、酩酊大醉的无聊时光。

暑假里,我参与了县局组织的读书漂流活动,一字不落地敬读了王云五、罗家伦编著的传记文学----《民国三大校长》,不但使我度过了四十天的无聊时光,更使我对办教育、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三大校长的伟大人格、高尚情怀令人肃然起敬、深思难忘。

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三位校长,都是了不起的民国教育界领袖,以造育青年人才与提倡学术为终生事业,他们的成就昭垂后代,三人在办学理念方面特色鲜明,在人格魅力方面也颇有建树。心怀救国,以教兴国;以人为本,教师先行;学贯古今,中西合璧,是三人的共同特点。蔡校长官至教育部长,却平易近人,绝无架子。他重情义、明礼节,喜好每饭必酒,主推男女生平等。梅校长做人、读书、做事,则以慢、稳、刚三字代表,他真诚而不虚伪,在推动清华大学实力晋升的道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校长倡导学生爱国,教育学生学知识、增能力,用以国为公,助力中国富强。

绞尽脑汁我还是总结不出三位校长的伟大与崇高,干脆我把该书对三位校长的评价摘录在这里,以求共勉:

北大校长蔡元培  他长北大,让教员学生的思想自由发展,自由辩论,自由发表,杂志如雨后春笋,思潮如波涛澎湃。老顽固、新洪水与猛兽,皆在他的羽翼下无忧无虑、平平安安地竞争,造成一大批人才,为全国效忠,为其他大学做模范。孑民先生之发扬文化,其功不在禹下,他一生任事做官,总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当非大智莫办。

清华校长梅贻琦  梅先生做人、读书、做事,都可以拿慢、稳、刚三个字来代表,而最令人想念他的,就是他的真诚。处于中国社会,他不说假话,不说虚伪的话,不恭维人,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不敢说梅先生没有说过假话、说过虚伪的话,没有恭维过人,不过可以说这些话梅先生说得最少。

   南开校长张伯苓  伯苓先生的教育方针,除了诵读中外历史、地理、经史子集、中外文学文字以外,有三个新的政策:第一为科学,第二为体育,第三为合群爱国。……伯苓先生得风气之先,首倡爱国主义,教导学生要合群爱国。他认为教育学生必须授以知识,增强他们的能力,然后以国为公,中国方可存在,方可富强。

 

 

抓住三核心  催动新发展

列宁学校以“聆听成长的声音、体验成长的快乐、储备成长的能量”为改革理念,以“1410”红色教育工程和“135”模式新思维型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以“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为目标,践行着自己的改革之路,在借鉴反思、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形成了我校内涵发展的“三核心”——文化、教师、课程三个关键词。

一、红色文化为师生精神打底

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秉承传统,结合我校地域特色,红色文化永远是列宁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做实红色教育永远是我们的执着追求。

1、红色历史令人难忘

华池县列宁学校是中国共产党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关怀。尤其是2000年原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夫人齐心来校看望师生并捐资、以第一任教员张景文名字命名、习仲勋亲笔题名新建 “景文楼”;原海军中将康成元将军捐资新建 “将军苑”,并为学校中门题词“列宁小学”。2009年6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原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调研,9月7日又专门写信勉励列校师生。学校追溯深远的历史渊源,盘点厚重的历史积淀,确立了“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的办学目标。

2、红色元素激人奋进

列宁小学旧址内教师保留着原貌,陈列着当时师生生活、学习、办公用品等,可供学生参观。各教室、宿舍、团支部、中队用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左右铭命名,如“景文楼”、“思齐苑”、“将军苑”、“励志计算机室”、“宏志班”、“秀云斋”、“忆心轩”等都蕴含着不同的红色元素。校园内矗立着景文雕像、景文楼碑记,学校的牌匾上无处不渗透着红色的励志之语,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着红色之影,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着红色之魂,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精神。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使校园成了鲜活的红色教育读本。

3、红色活动提升素养

为了让红色教育生动化、系列化、课程化,我们总结提出并实施了“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精神;开发了四类校本红色课程;结合“七个一百”工程,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编印红色教材读本《红星照耀陕甘——南梁革命奋斗史读本》、《长使丹心贯日月——红色诗词读本》、《千秋星火耀童心——红色童谣读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洗礼思想,进而唤醒师生对学校的挚爱,对理想的追求。

二、激活师资为学校发展给力

要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李希贵有一本著作,是从一个校长的角度写的,书名就是《学生第二》。谁是第一呢?毫无疑问,教师第一。我们提倡做有魅力的老师。

1、学识渊博,有“内涵”魅力

一位老师,学生最敬佩他的应该是老师的学识。所以,有魅力的老师,应该是既能够写一手漂亮字,又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更能博古通今,折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得无可比拟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现在对老师有一词提得很响,就是“专业发展”。要视野开阔,要专业发展,就要读书。读书不多,怎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学生如沐春风?怎能慷慨陈词,让学生悄然动容?又怎能亦庄亦谐,使学生既得乐趣又得理趣呢?“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春看柳,夏看荷,秋赏菊,冬听雪;赏奇文,析疑义,辩事理,其乐无穷!学会读书,终身读书,不断丰厚自己的内涵功底,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教书育人的的势力。我们一直给老师推荐十本书:《教育魅力》 、《留一块黑板》、《一盏一盏的灯》、《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整合式短程心理咨询》、《忠告中层》、《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教师第一课》、《爱丽丝门罗作品集》(下册) 

2、真爱学生,有“师德”魅力

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爱的付出,是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芒的事业。爱既是教育职业的道德要求,也是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这种爱要深沉、丰富、持久。爱得深沉,要为学生发展看得远,不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如为学生培养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勇于承担学生暂时成绩不理想的责备、误解。爱得丰富,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读懂书,但又不限于读书。不能靠体罚、金钱、口头说教来教学,而应尝试各种方法教学。爱得持久,则是教师要持之以恒关注学生成长中的任何环节,孩子的失误、落后、挫折、努力、进步、创新……

3、培训引领,有“进步”魅力。

2015年10月15日,在美丽园丁项目签约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与我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正式成为手拉手学校。这个协议瞄准了培训方向,厘清了培训思路,成为我校教师培训的路线图。协议中的“133”培训模式,框架明晰,内容具体,措施实在,即“一次诊断”、 “三年挂职”、 “三年跟岗”轮训。通过培训引领,老师分享到了活力四射的教育情怀,分享到了一堂堂生命的课堂,分享到了专家们的育人教学智慧,呼吸到了教育的醇香。“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被培训的老师们满载而归,蠢蠢欲动。回校后,他们抢着进行扩散培训,动真情、表真感、言真理、履真行。每一位教师的脱颖而出,化蛹为蝶不是随意可及、寻常发生的。理念+信心+激情+执着,成为列宁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源泉。

三、课程建设为学生成长奠基

分析学校发展、进步、提升的痕迹,我们不难发现,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师生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最有力的物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基于此,我校通过努力,逐步形成了“1+5”课程体系,它支撑起了学校发展的框架与内涵。“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导向是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并尝试着进行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融合。“5”:指依据学生需求,开发资源的维度,综合学生发展需求实际,探索开发出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类、拓展延伸类五大类26种校本课程,每类课程里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三级课程的有效落实,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将课时分为长短不一的大、中、小课时。中课时,指的是用于基础性课程的40分钟;大课时,指的是用于社团时间课程的一小时训练时间;小课时,指的是10到30分钟不等的小团体、小项目、小范围的个性活动。

在科学素养类的学习策略课程上,我们做的是思维导图的探究尝试。用思维导图实现自我对话,用思维导图促进师生学习,用思维导图辅助学校管理;在人文素养培养上,学校充分利用列校地处南梁这片红色热土的丰厚历史资源,搜集红色故事,构建“历史宣传室”、“我是家乡小导游”班本课程,开展红色教育“1410”工程,走上红飘带广场,让孩子们重走长征路,踏着红军的足迹,体验长征精神,进而继承和发扬南梁精神;在心理健康课程上,学校除做好平常的心理疏导、体育训练,多用活动课课程培养师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和体魄。我们把普及南梁腰鼓当作一门课程来落实。我们的理念是:舞鼓健体、舞鼓童年、舞鼓生乐、舞鼓育德、一鼓作气、鼓足干劲、击鼓扬帆。在节庆活动中,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两大领域的拓展,使学生收获丰富的知识,综合能力强势发展。端午节上,孩子们包粽子、尝粽子、赞粽子;中秋节,孩子们品尝着月饼,讲出了嫦娥奔月等故事,在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邃内涵。

成绩已数过去,未来还需努力。今后,我们将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围绕市委常委会既定的《华池县列宁学校创建市级学校实施方案》躬行实为,大胆改革,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和谐发展。

 

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办学品质

华池县列宁学校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立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八十年薪火相传,八十年弦歌不辍,现在已经成为一所有800名学生、60名教师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级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勉励老师做贡献,期望学子成栋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重托,紧紧围绕“传承南梁奋斗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这一目标,坚持红色铸魂,队伍蓄力,质量务本,取得了点滴成效。

一、植根红色热土,弘扬南梁精神,铸学校发展之魂

我校既有光荣的办学历史,又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挖掘优势,延伸触角,创新方式,让红色精神落地生根。一是谋划为先。实施“1410”红色教育工程:传承一种精神,即“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开发四类红色校本课程,即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红色经典吟诵;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即每年栽植一棵常青树,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搜集一篇南梁英雄史料,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学讲一个红色故事,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二是实践为本。组织师生走上“两点一存”广场,沿着“红飘带”,再走长征路;利用节庆举行猜灯谜、包粽子、话中秋、送祝福等活动,体验民俗文化,追思缅怀英烈,感恩祝福老师;开发公益性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代表参加上海夏令营活动,观瞻天安门升旗仪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特色为品。挖掘“思齐苑”“将军苑”“景文楼”“景文轩”蕴含的红色元素,制作了传承篇、历史篇、乡土篇、励志篇、情趣篇、感恩篇、名著篇等七个板块的校园文化墙,把校园打造成了鲜活的教育读本;创办了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出红色事迹和师生典型;用革命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各中队、团支部及学生宿舍,激励学生向英雄模范学习。现在我们学校,课间红歌,飘荡校园;学生专栏,展示作品;校园网站,搭建平台,红色气息浓郁,红色精神洋溢,红色文化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四是养成为要。大力推行“弯腰工程”,让学生弯腰捡拾垃圾、弯腰问好,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从“学会吃饭”“学会过马路”“学会礼貌用语”等细节抓起,把“每月一事”与“十个一”活动相渗透,与节庆活动相结合,举办书画展评、才艺展示、诗词朗诵等主题活动;开设“我是家乡小导游”校本课程,利用“道德讲堂”、“德育宣讲室”宣讲红色历史,唤起师生对信仰的追求;举行故事演讲、剪纸展评等活动,丰富红色教育形式。

二、放眼梦想征程,锻造优师团队,蓄学校提升之力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生产力。我们重点实施了四大行动:一是“师德建设行动”。举办“传承南梁精神,书写教育人生”“我在列校我光荣”等主题实践活动熔铸师德,南梁精神成为激励教师立德树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二是“青蓝结对行动”。通过听、评、议、考、推等形式综合推进青年教师培养,该行动实施5年,30余名青年教师受益。三是“名师带动行动”。聘请国家、省级教育名师20余人次来校,并指导在我校成立了文科、理科、英语、体艺各一个名师工作室。四是“名校帮扶行动”。在国培计划、“美丽园丁”项目的基础上,我们有幸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培训项目,该项目框架是“一次诊断”、“三年挂职”、“三年跟岗”轮训。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组织专家团队每年入校进行一次调研或回访;县教育局在三年间每学期在我校选派一名管理人员,赴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挂职锻炼;学校每学期选派5名骨干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培训研修。目前已经分四批完成了30人培训任务。

三、聚焦质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务学校超越之本

我们始终重视质量提升,努力做到决战质量、提升质量。一是打造高效课堂。探索打造开放且富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初步构建了“135”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学案导学;三种方法:自学梳理—展示探究—巩固提升;五个环节: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点拨解疑—检测纠错—小结评价。实行导学案,试行活页作业,偿还了学生课堂上思考练习的时间,有效拓展课后自主发展的空间,实现了减负与增效的双赢。二是突出学生主体。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实现了“班班通”,小组配发了磁性展板,辅助学习;学生利用展板和多媒体展台把学习成果,师生的学习力和发展力得以充分解放。三是丰富课程内容。编印了校本教材《千秋星火耀童心》《红星照耀陕甘》《长使丹心贯日月》,与《古诗文读本》配套使用,形成“经典诵读”课程体系;开发了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生活职业、拓展延伸5大类29种课程,逐步形成了“1+5”课程体系,即一套国家课程,五类校本课程。同时,还实现了社团活动课时化,实践活动常态化。四是生成课程文化。打破学科壁垒,深化课程内涵,追求“共生效应”,把社团活动与语文、音乐、美术、写字、体育等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在校园网开辟卓越课程专栏,师生随时上网浏览学习,充分展示课程建设成果,不断编织与生成课程文化。

近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热切关怀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努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初步凸显,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百余项荣誉,教师和学生获县级以上奖励分别达200多人次,学校办学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成绩已属过去,未来还需努力。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落实本次现场会议精神,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丰富办学文化,提升教育品质,锐意进取,躬行实为,为创建市级示范学校、服务老区人民做出新的努力。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培训些啥

——写给小学部老师们的一点建议

俗话说:“桑树条子从小育”,养成良好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不能等到习惯形成以后再去纠正。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孩子不仅可以使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轻松而自信,还可以积累一些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通过预习,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不预习,课堂上学生才用手指着课文一字一词地读着生疏的课文,怎么能够赏析课文,怎么能够领略文章的优美动人?

二、认真听课的习惯

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听课是他们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环节,所以要想学好知识就必须拥有良好的听课习惯。针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经常做小动作、不会倾听别人说话等不良的听课习惯,可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改变。

1.随时纠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且爱做小动作,这些是由于年龄特点决定的,是无意识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行为,做到随时纠正,不不厌其烦地去提醒。

2.表扬典型。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句话语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增强自信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适当给学生表扬。

3.适当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批评和表扬一样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批评总是要指出别人的缺点,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致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批评必须要有感情作基础和先导,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批评是想让自己进步,是善意的。

4.坚持不懈。培养学生一种好的听课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教师不但要有信心和耐心,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一定不能怕麻烦,坚持下去,长此以往一定能成功。

三、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形成,也是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新知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作业的严格要求,能培训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以及独立的思考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独立思考,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作业,部分学生就放弃思考,等着教师去讲解正确答案。时间长了,学生就养成了懒惰的坏毛病。所以,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很有必要。

1.采用鼓励性的符号。对于学生的优秀作业,教师可以用盖“真棒”印章或者画笑脸的方式激励学生。

2.用语言进行评价。批改作业时,教师可以用语言评价学生的作业,当学生的作业有进步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的作业存在缺陷时,指出不足及改正的方向。

四、自觉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早期多数愿意学习,也乐意听教师教导。要想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应在低年级时多指导他们看图片。高年级时,让他们卡通书,还可以让他们的父母带着他们到书店挑选自已喜欢的图书。老师、父母要多抽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和孩子一起谈论书中的知识,欣赏书中的魅力插图,讲解书内动听的故事。让同学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自己阅读的内容讲出来,并加以评比,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五、认真书写的习惯

在课内课外只要让学生写字,就应规范他们的读写姿势,使用正确执笔的方法,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多次提示学生,纠正其不正确的姿势,进而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另外,还应要求字的结构一定要规范,要端正大方,保持作业本整洁,文字和符号都要规范,格式要美观等。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说说校园新鲜事

随着一批批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跟岗培训的老师们返校,一场场讲座精彩纷呈,一节节课堂生动活泼,一个个活动也别具匠心……老师们理念变了,同学们会创新了,校园变得更有内涵了!清明节孩子们走上了红飘带广场攀爬了铁索桥,端午节他们包粽子、尝粽子、赞粽子,教师节孩子们制作的祝福卡真感人,中秋节“话中秋”的情景至今令人难忘,国庆节的“唱响红歌”使校园显得异常活跃,还有“红色故事演讲赛”那才叫棒!近几天,校园的新鲜事更是层出不穷。

树上挂牌子了

9月28日,为了认知校园的花草树木,丰富课外知识;也为了美化校园,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为了给伟大祖国献上生日礼物:语文组举办了红色故事演讲赛,音乐组举办了“红歌演唱会”,更有创新力的是生物组举办了“给树挂牌”活动。通过此活动的开展,让校园的“育人”与“树木”有机融合:既可以让校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校园多达20种的花木,激发同学们爱植物、爱校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为创建绿色校园、构建生态校园而抛砖引玉;又可以通过校园植物认养活动,增强孩子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生态理念。在认养中树立孩子们的价值观,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形成团队合作精神。的确,从孩子们认养班级树的过程中,反映出孩子们郁郁葱葱、花枝招展、四季常青、有花有果的童年生活和人生目标!

学生讲安全了

受八年级组邀请,我抱着好奇心,去参加了八年级同学们举办的“安全知识论坛”,让人心生感动。往常,都是校长说安全,大家轻安全,学生不安全,这样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学校。今天,同学们自己认真专注地谈论“安全”这一话题。他们搜集并罗列了一幅幅可怕的案例和图片,他们知道了馒头中的增白剂,餐饮中的增味剂,地沟油,食品运输过程中的防腐剂,蔬菜中的农药,还有肉精、三无食品,都是严重摧残身体健康的直接杀手。最后,赵芳同学为大家列出了“十大有害食品”和“十大健康食品”,可谓对生命的珍爱。由此对我产生很大启发:孩子们不是不讲安全,而是我们没有让孩子们参与到食品安全行动中去罢了。

教室绽秋韵了

漫步在秋天的校园,一阵阵秋风吹来,五彩缤纷的叶片不断飘撒下来,有的像蝴蝶,扭动着美丽的翅膀翩翩起舞;有的像一只只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轻盈地旋转……

我以为这是校园最美不过的秋韵,当我走进一个个教室,一切让我惊呆了:原来最最美好的秋韵更在同学们的教室里,在孩子们的心里!

孩子们捡拾起了校园里的落叶、花瓣、花枝,有黄色的、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粘贴成了一幅幅充满奇思妙想、极具幻想力的画面。有粘贴成小动物的,有粘贴成参天大树的,有粘贴成婷婷少女的,还有花瓣荟萃表示“野性释放”的,把一片片椭圆形树叶想象成在海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的……想象之丰富、构思之精妙、做工之胆大、童性之天真,一切都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静观校园,孩子们的新鲜事真多!

 

怎样指导小学二年级学生起步写话

大家都知道,二年级学生积累的字词很少,能独立习作的能力几乎空白,所以起步写话非常困难。会经常出现老师埋怨学生不会写,学生感觉困惑没啥写的被动局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段特点,觉得构建起一套合理适用的指导方法非常有效。

首先,激情激趣。俗话说,没兴趣的事谁都不愿意做,孩子们对有困难的事情会更加为难。所以,二年级的写话刚起步,先不要对这件孩子们本身为难的事情有过高的要求,而是从“兴趣”入手,先激发他们说话写话的欲望。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二年级起步写话时采用“听笑话写片段”的方法,激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写作兴趣,使孩子们喜欢写话。

其次,“词语葫芦串”。小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由于没有写作积累,不懂习作方法,感觉心里想的很多,就是写不出来,这时用“词语葫芦串”的办法很有效。让同学们通过几个相关词语的排序、添加,很快就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了。例如给他们三、四个词语:小草、大雁、花儿、播种写春天;金黄、落叶、苹果、丰收写秋天;小鸟、森林、歌声、快乐写童话•••这样,孩子练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用词串句、连句成段、分段成篇的习作方法。

再次,规范格式。孩子们兴趣一旦被激发,加上他们天真、爱表现自己的天性,会有说不完的话。但这时他们写的东西会杂乱无章,前言不搭后语,一段开头不空格,不用标点符号等等。所以,该适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要求。如开头要空两格,要知道逗号、句号、引号等基本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要学会简单的分段等。

还有,分类指导。二年级写话最多的是看图写话,所以看图写话是二年级写话训练的重点、难点。既然是重点、难点,就要给孩子们教一套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使他们愿意习作、会去习作,进而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看图写话中的图所反映的不外乎写人、写事、写物、写景。通过点拨,要让孩子明白:写人的,看懂要写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你喜欢他吗;写事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心里是怎么想的;写物的,知道写什么物,他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它的什么;写景的,知道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景色,心情怎样等等。

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法。二年级写话是起步,我们要注重实际,但更要创新思路,教会学生能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笔描绘出来,为今后的进一步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编辑:蒋仕奇
上一篇:魏春燕博文集
下一篇:魏彩霞博文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