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35模式课堂 > 【专家视点】杨彦林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现场会上的讲话

【专家视点】杨彦林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2年11月06日 17:41:58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1489
 
总结经验 明确思路 全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杨彦林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现场会上的讲话

作者:基教科 来源:庆阳教育信息网  

尊敬的辛市长、陈处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两基”基本实现的新形势下,我们召开这次大规模的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现场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交流总结课改经验,研究探讨面临的实际问题,明确继续推进课改的思路措施,促进全市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昨天,大家分组参观了几所学校,观看了县(区)、市直学校的课改成果展。今天上午,又分别召开了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经验交流会。这些学校和单位,都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性,反映了我市课改工作的基本历程和闪光足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明确现状,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序推进

  2002年,我市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2010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十年来,我们遵循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省上的实施方案,注重实践,开拓前进,探求路径,破解困惑,不断更新思想观念,逐步改善措施方法,努力把握现代教育的精髓要旨,课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新教育理念广泛普及。课改十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坚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普遍重视文化立校。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从局长到校长,从教师到学生,不断加大学习投入,扩展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载体,增强学习效果。《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权威专业报刊征订数量由5年前的几百份增加到几千份,局机关自办免费发行内部交流刊物,由《教研通讯》改版为《庆阳教育》,发行量由500份增加到4700份。市上每年举办一次自下而上的教育论坛,并分设校长论坛、教师论坛、班主任论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机会均等的学习交流平台。在学生中,每年自上而下开展一次丰富多样的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全市上下既走出去,又请进来,既读书,又实践,使师生员工普遍接受了一次新教育思想大洗礼。不少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新想法、新话语和思考力,“教是为了不教”、 “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等新的教育理念耳熟能详,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行统一”等新理念正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受到冲击、开始动摇。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出现前所未有的普及广度。从今年举办的班主任论坛和这次会议观摩交流的学校看,既有来自县市城区的,也有来自偏远山区学校的。陇东中学的“学问思辩行”、东方红小学的 “涵养品质”、 环县天池初中的“生本教育”、合水固城初中的“激情教育”、镇原马渠中学“放”的理念等,成为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课改十年来,我们最难啃的骨头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项“牛鼻子工程”,而最大的成果也是思想领域的收获。

  2.教学改革初显成效。广大中小学在“以人为本” 的新课改理念指引下,对课程、课堂、教研和考核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育人水平。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体音美、科技、综合实践等课程得到重视。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研究开发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我的家乡是庆阳》等地方课程。学校结合各自实际,利用地理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校园资源,探索开发学校课程。宁县九岘学区、镇原县城关初中、正宁县五顷塬九年制学校等中小学开发出了《红色子午岭》《乡间童谣》《我爱家乡》等200多种优秀的校本课程,环县环城小学等5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在建构新课程体系的同时,各学校把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实施课改的重头戏,积极外引先进教学方式、认真推行自己摸索的教学方法,走出了从单向授受式→诱导启发式→参与讨论式→双向互动式→开放交流展示式这样一条教法改革之路。中小学普遍学习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以及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同课异构”等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令人欣喜地发展为庆阳四中的“小组自主互助式学习”、庆阳五中的“适学型”课堂、庆化学校的“一主两翼语文主题单元阅读”、环县环城小学的开放式课堂等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齐家楼初中“和谐互助,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已形成鲜明特色,在市内外、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接待参观人数达2万人之多。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不断强化对课改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建立了县区、学校之间的交流研讨机制。坚持开展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大量开展课题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省级重大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研究突出校本教研和小课题研究,注重探讨平时遇到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鲜活问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提高。西峰区开展的“自主高效课堂”研究,镇原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的集体备课和“讲学稿”教学,正宁县山河小学的“每周一课”观评等教研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教育督导部门修订完善督导制度,把课程改革作为督导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力促进了新课改深入实施。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是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市、县(区)和学校都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全省推行临时代课教师清退试点,清退临时代课教师3234名,腾出编制,通过招录、签约、引进、安置特岗教师等多条途径补充教师11745名,基本解决了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倡导专家办学,把一批爱学习、懂教学、勤思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补充到学校管理岗位,增强了课改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东方红小学校长樊建国提出了“队伍固本,课程育人,文化塑魂”的系列学校发展战略思路。陇东中学校长朱永海在课改工作中亲力亲为,带头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学校课改工作成效显著。市实验小学校长李建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以文化建设引领课程改革,先后办出了两所课改成绩显著、育人特色鲜明的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展先进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激励教师德教双馨。张学成、段天喜、轩辕晓丽、孙杨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了《庆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学校四级培训体系。从2010年开始,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对新课改实验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在中国人民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陕师大等高等院校举办校长、教师培训班和硕士研究生班,积极组织参加“国培计划”、“影子培训”、“知行中国” 和VSO等项目培训,使全市教师二次培训率达到了50%以上。邀请魏书生、任小艾等多名教育专家学者来庆阳做专题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教师在岗培训。西峰区举办“智汇大讲堂”,成立“西峰教育名师团”开展巡回演讲。宁县、正宁县、合水县大面积组织外出学习培训。东方红小学启动“‘走向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程”,给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让每个教师体悟到了成长的幸福。采取教师对KOU交流,采取长期制、短期制、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以及紧缺单科教师流动教学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形成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西峰区、镇原县教师对KOU交流工作扎实有效,带动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总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结构、素质诸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

  4.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县(区)和中小学积极顺应课改要求,不断进行制度修订和机制创新。市教育局制定了《庆阳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以及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等一系列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管理制度,整理印发《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资料汇编》,并通过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教育督导和检查考核,规范和引导中小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县区和学校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先期进入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西峰区、宁县,在制度机制上大胆闯试,给全市课改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合水县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意见》、把课改管理具体到微观。华池县制定了《关于规范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意见》,着力解决课程开设不齐和课时落实不力的问题。高中学校普遍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组建了学生选课指导、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机构。庆阳一中、庆阳二中发挥高中课改省级样本校优势,积极探索课程开发和制度建设,给其他学校提供新经验。市局主动适应新课改要求,制定了《庆阳市初中学业水平监测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研制了涵盖基础教育12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新的学业水平监测和高中招生办法,减少了考试科目,增加了考查科目,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保证了课改在各学段的连续性和学生全面发展。各学校端正评价导向,细化评价标准,力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正宁县各学校均建立了学生发展成长记录袋,实施过程评价,动态管理。环县一中设计开发了《高中新课程学分管理系统(网络版)》,每个学生的各门课程一张表管到毕业。柔远小学将学生非学科素质纳入星级学生评价内容、课堂评价表新颖可行。积极实施“引强入校”战略。市教育局与北京市教委达成了结对帮扶意向,庆阳一中、宁县四中、平泉中学等200多所学校先后与台北市立南湖高中、上海市奉贤中学、西安中学等校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市内300多所学校实施了这种“外引内联”的发展战略。推进学校民主化办学进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全市100人以上的中小学都建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庆阳五中的家长委员会章程齐全、制度规范、工作扎实,在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制度建设保证了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5.育人水平全面提升。课改十年,我市教育事业提质发展,得到了教育部和省上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和各级宣传媒体的密切关注。广大中小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德于教学,寓德于生活。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开展“爱家乡、爱庆阳”主题实践活动,弘扬老区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利用教师节、母亲节、毕业典礼等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考纪考风教育为切入点,加强诚信教育。采取聘请法制副校长、建立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的“全天候”“常态化”,有效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涌现出了华池列宁学校的“红色教育”,庆阳二中的“励品教育”,庆阳六中的“传承孝道,感恩父母”系列德育、镇原县马渠初中的“乡土德育”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德育品牌”。全市学生阳光快乐,积极向上,违纪违法率明显下降。特别是以经典诵读为抓手全面增强德育实效的做法,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德育工作优秀案例”。体育、艺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教育成绩突出。参加全省中学生艺术展演名居第二,两个节目将首次代表省上参加全国展演。全省阳光体育推进现场会在庆阳召开,我市探索形成的阳光体育“二三四”推进模式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近五年高考成绩直线攀升,稳居全省前列。今年全市参加普通高考24510人,录取21492人,录取率达到87.69%;比去年增加2996人,提高了10.1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3.69个百分点。

  二、正视问题,分析原因,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深化

  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1.观念转变不彻底。通过平时的调研和掌握,当下对新课改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五种类型:全面接受型、积极推进型、半信半疑型、一知半解型、只说不做型。前面两种不用说就是认同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主动地、积极地推进课程改革,这样的校长或者教师,他所在的学校、所带的班级或者所任的课程,课改肯定是“真改”,是“实改”,即便是刚刚播种,也预示着一定有喜人的收获。后面三种,究其原因,就是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论和操作程序没有深钻细研,认识不到位,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担心课改会影响考试成绩,不敢改革,恐惧改革,遇到检查,校长“假汇报”,教师“上假课”,弄虚作假,作秀成风。或者是观念上转变了,但不能内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没有把课改的要求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课改有名无实,消极应付。

  2. 课程开不齐。部分学校不能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随意增删课程、增减课时,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体音美等课程。一些学校的体音美课只进课表不进课堂,尤其是毕业年级。部分高中学校不开设选修课。根据省课改办在我市的问卷调查,学生对选修课程的满意度只有40%,教师对选修课的胜任程度只有37%,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一些学校课程资源意识狭窄,缺乏广泛性和丰富性,甚至把课程开发等同于“编书”,处于滞后、应付状态,开发的课程有名无实,实用性不强,不符合课程基本要求,不具备课程形态。其原因是怕费事,怕影响会考成绩和高考升学率。大家知道,课程方案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底线要求。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是国家的法规和指令,不允许自行其是。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管理体系,9年时间共设置了9522个学时,三级课程都是国家课程,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占到了总学时的16-20%,按低限16%计算,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要开设到1534节。各县区、各学校开设的怎么样?大家可以扪心自问。过去开不齐课程,当做教学事故处理;现在我们推行新课程实验,连开齐课程都做不到,就是违规违法行为。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1000多节课程没有开设,就意味着我们严重违背了教育法规,让学生全面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谁要是算起这笔账来,我们将无法向学生、家长和社会交待。

  3.制度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把优质教育单纯地等同于能够升学的教育,把考试成绩等同于教育质量,在评价上沿用过去的制度和机制,以考试代替评价,分数决定一切。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没有很好地贯彻和实施《庆阳市初中学业水平监测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没有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大部分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没有启用,启用了的使用很不规范,应付差事,没有发挥应有的评价、激励和引导作用。高中学生学分认定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没有真实性,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三、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课改实施水平

  下一阶段,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完善新课程体系、转变育人方式为工作重点,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措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教育科研,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内涵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排除思想干扰,坚定推进课改信念。在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我们同时遇到了一些与之不协调的杂音。一些同志认为,高考制度和教育评价机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搞课改会影响教育质量;教师素质跟不上,家庭社会不支持,各种条件不配套,课改推进难度大;社会风气不良,人们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思想和浮躁情绪,坚持课改不容易。这些思想言论已明显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必要予以纠正。从政策层面来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措施和主要载体,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一个明显的坚定推进课程改革的信号。从外地先进学校的经验来看,不论是洋思、东庐,还是杜郎口,他们既是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模范校。从本市的学校看,课程改革搞得好的,都是教育质量高的。实践充分说明,课改不但不会影响质量,而且还会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可见,我们一些同志的顾虑是没有根据的,是不必要的。至于条件问题,只能在课改实践中逐步予以解决,而不是等条件具备了再干,齐家楼初中就是例证。社会风气只能影响懦弱者,锐意改革者不会因此而气馁。我们要坚定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信念,从根本上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因地因校施策,不断完善课改措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和《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两个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意志,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底线要求。两个方案在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均设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三级课程都是国家课程。各县区、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要坚决维护课程方案的严肃性。一是要在开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制定选修课程方案,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开好选修课。二是要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落实《甘肃地理》、《甘肃历史》、《我的家乡是庆阳》《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等地方课程课时,保证质量。要特别重视开好校本课程,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庆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拓宽课程资源视野,本着学生需要、学校条件允许的原则,结合地方特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开发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校本课程。普通高中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际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校本课程,农村高中要面向“三农”,自主增补农业科普读物等丰富多彩的农技课程。三要开好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是“老大纲”和“新标准”的本质区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修课程。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明确规定,从三年级开始要每周安排不低于3个学时的综合实践课程,高中阶段要必修完成23个学分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硬性规定,不允许打折扣。学校要联系建立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走向田间地头和厂矿企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四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室”变成“学堂”,激发学生思维,放飞学生梦想。语文学科要大力推广“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加大学生阅读量,其他学科要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高中学校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排意图,切实处理好部分学科新教材编排知识体系不连贯,教材内容跳跃性大,课时紧张等问题。要在实施模块教学时,对高中三年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科学分配模块各部分内容的学时,恰当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确保提高教学效益。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实施课程改革必须从地情学情校情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这几年我们学了外面许多的经验,现在我们又推出了自己的一些典型学校,可以说,地域不同则资源不同,资源不同则课程不同,课程不同则学校特色不同。只要我们学懂了政策要义、把握了规律精髓、吃透了实际情况,再加上教育人持之以恒的品质和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就会走出自己的一片蓝天,惠及一方子孙后代。

  3.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校长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治本之策。一要加强校长的培养。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校长对课改的领导力决定着学校课改的成败。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把校长的选用和培养作为办好学校、办好教育的大事来抓,注重把爱学习、善思考、勤服务、个人素质较高的教学骨干、业务尖子选拔到校长或管理岗位上来,平时注意多锻炼、多培养、提供机会、搭建舞台,提高校长对课改的领导力。二要优化教师队伍。重点加强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音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培训体系,拓宽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加强什么的原则,结合课程改革新要求,结合教师个人情况,搞好跟进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三要做实、做好教师对口交流。要按照“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优弱相济、捆绑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广泛深入开展教师对KOU交流。市、县区要组织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巡回授课,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推广扩散课改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课改实施水平。实行中小学管理人员挂职锻炼制度,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可互派人员到对方学校挂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创新机制,保证课改顺利推进。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县(区)教育局要谋划、指导好学校的课改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既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活力,又要遵循教育规律,落实教育法规政策,引导和督促学校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中小学应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落实措施,加强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合理制定义务教育基于单元教学和普通高中基于模块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科学设定课时,整合课程资源,狠抓计划和制度的落实。要扎实做好高中学分认定和管理工作,完善模块学习和学分认定程序。学分认定是体现过程管理的主要评价指标,必须维护其真实性和严肃性。要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包括德育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业负担等因素构成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彻底扭转长期以来以学生学业成绩衡量学生发展,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现状。从去年秋季开始,我们在基础教育各起始年级启动实施了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目前工作进展很不平衡,明年的高考、中考都要直接或间接地运用这一结果,因此,各县区、学校要务必要把这件事抓实抓好。要把诚信守信贯彻于综合素质评价始终,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使评价结果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风向标。明年市局将选点召开研讨交流会,推动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加强教学研究,健全教研组织机构,组建学科专家指导小组和“名师工作室”,成立教辅资料选用编写委员会和中考命题组,建立学者型、专家型、本土化的教育科研专家团队,加强对新课改的研究和指导,提高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要建立区域之间、校级之间学术共同体,提倡整合共享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推进集体备课制度,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把课题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各县区要按照《庆阳市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考核实施细则》,建立督学责任区,配强督导力量,加大对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的督查力度,使基教、教研、督导在课程改革中三轮驱动,形成合力。

  同志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改革,贵在不停步,贵在能反省,贵在用智慧,贵在抓落实。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2012年11月2日)

文章录入:基教科    责任编辑:刘金堂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