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篱笆围成一个小小的场院,用麦秸秆堆成的微型麦垛,两边的角落里各有一处两米见方的鸡圈鸭舍,上头覆盖着黄金似的苞谷。这个小小的农家场院,全部出自一位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杨木匠”之手。他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人民教师,而他更钟爱的则是学生们叫他“爱心爸爸”。他就是华池县山庄乡尚湾小学52岁的乡村教师杨永生,一名农民出身、心怀仁爱,在基层工作37年的老教师。
他说:坚守只为了教好孩子们
“杨老师,教好娃娃们就靠你了,我就会放牛喂羊,教娃娃们认字念书就只能靠你了。”时至今日,在杨永生的脑海里,这句话依然字字清晰。1980年,刚成为教师的杨永生来到了高台小学。
高台小学地理位置偏僻,上学路极其难走,设施条件落后,没人愿意来,在杨永生之前来几个老师,都只待了几天便想办法调走了。他来了之后,也有人说,又是一个来得快,走得也快的老师。一开始,杨永生确实也打过退堂鼓。是村民们的行动感动了他,最终他选择留下来。
一天,村里的大队支书对杨永生说:“你有啥困难给我说,我们帮你解决。”他还发动村里的人,让杨永生暂时在村民家里轮流住宿,村民们也主动帮忙收拾好破旧的土窑洞,换上门窗。
被老支书和村民们感动的杨永生最终选择留了下来,为了不辜负老支书和村民们的厚望,杨永生开始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学校。自己动手修校舍,做桌椅,检查电路。一次在爬上电线杆检修电路时,杨永生脚下踩空,当场摔得头破血流,因为害怕家里人担心,他一个人默默在学校养伤。直到两周后,家人来学校给他送粮时才发现这件事,而在此期间,杨永生仍然坚持给学生们上课。
此后数年,杨永生辗转几所学校,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哪里没人去,他就去哪里;哪里条件最艰苦,他就去哪里。三十多年来,他的足迹走遍了山庄乡。2009年,县妇联在尚湾小学建立儿童留守之家,由于这里位置偏远,派去的女教师都不愿意待太久,一时间这里成了人人都不愿意去的“偏远地带”,2012年杨永生主动请缨来到这里,成为了留守儿童之家的“爱心爸爸”。他说:这个“爸爸”当得值
每学期开车护送边远山区学生回家都在100人次以上、为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200多件……这些都是杨永生生活中的数字,不仅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证明,也让他获得了“爱心爸爸”这个暖人心的称号。
刚到尚湾小学时,因为杨永生每天打扫卫生,还是第一个到学校的人,一段时间内当地村民都误以为他是清洁工。他用五年的时间将这所濒临撤并的村小一点点地变成村里最漂亮的地方。五年里,杨永生除了给孩子们上课,还要照顾孩子们的起居生活。有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衣食起居没人照看,杨永生就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为留守儿童添置衣物,教他们洗脸刷牙,成了这些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
从那以后,杨永生多了一个身份——“留守儿童之家”的“家长”。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进行家访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周末时,他还常常走家串户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多名学生在他的关心爱护下都成了学校的优秀生。
“这套裙子是杨老师买给我的,我要一直留在身边。”提起杨永生,学生武占梅展示着她的宝贝裙子。原来,有一年过六一,所有学生都有了新衣服、新鞋子。武占梅和爷爷相依为命,家境贫困,没有钱买衣服,杨永生就自己出钱给她买了新裙子,食堂做饭的师傅看到杨永生买了裙子,也给武占梅买了一双球鞋。回想起来,武占梅觉得那是自己过得最快乐的一个六一。
杨永生对残障儿童更是疼爱有加,除了接送他们上下学,一旦他们生病,杨永生都会陪着,看着他们吃药打针,垫付医药费更是常有的事。他还用自己的钱给多名心理障碍性格孤僻的儿童集体过生日,发生日卡、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甚至杨永生一边帮助残疾儿童生活起居的同时,还一边训练孤残儿童自理能力。
每当别人问他做这些事值不值得时,杨永生总是笑着说:“只要娃娃们将来有出息,听到他们喊我一声‘老师’,我就觉得值。”
他说:人生处处有奇遇
爱心育芬芳,桃李满天下。成为“爱心爸爸”的杨永生,一如既往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们,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付出,却让他的人生在不经意间充满着奇遇。
一次,杨永生去陕西学习,舟车劳顿、饥肠辘辘的他在车停到半道休息的时候,看到路边的餐馆,进去吃了一碗面,当要结账的时候,服务员告诉他已经结过了。
原来结账的是餐馆老板,是他曾经的学生思代武。
杨永生没想到眼前这个西装革履,面带笑容,相貌俊朗的人,竟然是自己当年从洗手洗脚,一点一滴教起的小鼻涕虫。一别多年的师生俩拉着手,忘我地在餐馆门口聊了起来。直到司机催了又催,才依依不舍地分开,临走的时候,杨永生趁思代武不注意将饭钱放在了桌子上。看到当年的学生如今生意做得红火,杨永生一路上都笑得合不拢嘴。
类似这样的“奇遇”,杨永生遇到过无数次。有时坐班车去县城,卖票的坚持不收他的钱,原来开车的司机是他的学生;去商店买东西,老板坚持不收钱,原来老板也是他的学生……仿佛杨永生走到哪儿都能遇到他的学生,也因为杨永生真心呵护过每一个学生,事隔多年再遇到老师,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去回报,只能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向曾经的“爱心爸爸”表达自己的感激。
然而,每次杨永生都坚持将钱留了下来,哪怕学生们再三坚持,他也要付钱给他们。杨永生每次回忆起这样的场景,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我干了一辈子的教书匠,不图赚钱,不图名利,更不图娃娃们给我多少好处。看到他们现在都有自己的事业,我就高兴。”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