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35模式课堂 > 【专家视点】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建议

【专家视点】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建议

2012年11月02日 13:30:55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1595

 

 

来源:中国课改新闻网  作者:李炳亭

 原文链接:****

观地说,导学案的发明是“天才”的。

  起初,它的愿望非常善良,教师不教了,而学生不会学怎么办?这就需要在教师“不教”与学生“自学”之间需要搭一个桥,旨在引导学习发生。导学案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导”即“引导”,“学”是“目的”,“案”是“方案”,因而可以概述为“引导学习的方案”。

 

  作为课堂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件和“抓手”,导学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去支撑新课堂的运行。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路线图

 

  我曾与张海晨合作,出版过一本《高效课堂之导学案》一书,在这本书的“序”中,我还用“渡船”这个意象来阐述导学案。

 

  然而,遗憾的是,导学案在一些学校的具体操作中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再次“失SHEN”为应试教育的捕兽“陷阱”,成为升学必备的有效工具。

 

  目前导学案的主要设计误区有:1、设计思路教案化;2、知识习题化;3、学习设计的共性化。

 

  一、设计思路教案化误区。

 

  我们必须清楚,新模式是以“学中心”围绕“学什么、如何学”建构的,传统教学的核心是“教中心”,强调的是“教什么、如何教”;如果说传统备课是备教学目标、备教学进度、备教学方法的话,那么,基于导学案设计的新课堂则要求“新三备”: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新模式要求借助导学案引导学、促进学、发展学,而不是牵制学、控制学、囚禁学。导学案设计的教案化,是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直观反映,观念不更新,这样的导学案无非是换了个名字的“教案”而已。

 

  二、知识习题化误区。

 

  导学案的设计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然而,“问题”和“习题”概念的混淆导致导学案陷入异化误区。必须指出,时下市场上流行的各种版块的《导学案》,都呈现出这方面的重大缺陷。“知识习题化”又称为“碎片化”学习,这样的学习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既体现不出问题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缺乏问题涉及的层次,更没有问题情境设计,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正确的做法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学习的内在关联性,从体验和认知途径出发,注重整体性知识架构,其追求则不仅是学会,更看重会学。

 

  三、学习设计的共性误区。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习者的差异出发,强调、尊重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体验。然而,传统的备课和时下流行的导学案编辑流程,都几乎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的猜测和教学估量而进行的,缺少真正的“学生主体”性设计。尤其是那些“拿来”的导学案,因为完全脱离了“校本校情”,而缺乏应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丧失了导学案原本应有的价值。

 

  仔细分析,之所以存在这三个致命问题,根源依然在:1、教育观念、教学观有待转变;2、对学习者的学习和成长规律缺乏认识;3、教师新课堂驾驭能力不足。

 

  一、教师需要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

 

  我称之为“三本”,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二、对学习者成长方式的认识。

 

  “从儿童出发”,按照学生的“个性化”方式,让儿童通过“体验”,找到自己的“兴趣中心”,才能真正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有必要再次加以强调,学习即体验。认知的方法依然是感知——分析——综合,认知的途径是表象——属性——实质。

 

  三、学生是教学的最大资源,对教师而言,就是充分放手,将学生带入学习情景,发动学生自学。

 

  可以这样说,当导学案一旦变成了对学习者的囚禁和个性化学习的扼杀时,那么导学案则名副其实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又一个“凶器”。

 

  能够取消导学案? 我可以这样回答,取消导学案一定是未来课堂进一步改革的趋势。我甚至可以说它将是第三代课改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或者说没有导学案如何组织学习?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

 

  课堂基本流程是:1、教师出示学习目标;2、组内研究学习目标、形成每一个人的个体学习方案;3、围绕学习方案独学、对学、群学;4、展示、反馈。

 

  较之于“五步三查模式”,新的设想只是增加了一个模块,即第二环节上的经过“组内研究”、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案。

 

  我之所以预言导学案会被取消,是基于对课堂方向性发展的把握,课堂最高的境界一定是回到“自然”状态,尽可能消除任何外在的、人为的干预,乃至于任何形式的“主导”。因为只要有“主导”在,就不会有真正的“学生主体”。

我对导学案的认识与建议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