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文 > 尚金霞博文集

尚金霞博文集

2018年10月11日 09:01:14 访问量:567

                   目录

1有感于写博文                                 4

2写在教师节前夕                               4

    3一堂课引起的思考                             5

4考前小插曲                                   6

5观“最美孝心少年”后感                         8

6我的教育生涯盘点                             9

7一个学生的两次表现引起的思考                12

8上课如做文                                  13

    9教师,应该坚持什么?                        14

10浅谈教学之“绣花”理论                     17

11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20

12野百合也有春天                             22

13怎样把握教学的“度”?                     24

14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27

15听孙老师公开课有感                         29

16闲话“懒”老师                              30

    17“老婆儿”的“时尚”                        31

18客观面对差异                               33

19逼你成才                                   34

20不要中了别人的话                           35

    21“课堂整合”的尝试                          36

22理论和实践只差一步距离                     38

23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什么?             39

24又见中考                                   42

25后进生你准备好了吗?                       43

26第一次模拟考试反思                         44

27课堂如何才能体现出“高效                   45

28参加“中国好老师”送教活动有感             47

29心情日记                                   48

30我的“双规”计划                           50

31老师反思中…                               51

32备课有感                                   52

33两幅图引起的思考                           52

34小段二三事                                 54

35瞬间的感动                                 56

36话说何永                                   57

37向小学老师致敬                             59

38清静真好                                   60

38于不经心间     润物于无声                    61

40“合作探究”——亦喜亦忧                    62

41有感教师节                                 63

42面对中考…                                 65

43我与女儿的“风波”                         66

44老韩在进步                                 67

45复习进行中…                               68

46我的“磨课”历程                            69

47难得糊涂                                   72

48读“说说小崔那些事“有感                     73

49 停电了…                                   74

50月考反思中…                               74

51高效课堂之我见                             75

52用心做教育的有心人                         80

53二进南梁革命纪念馆                         82

54无意的伤害                                 83

55有这么一个孩子…                           84

57惩戒偶感                                   86

59列校情结                                   87

60我看二十四孝                                  89

 

               

 

 

                

 

 

                 有感于写博文

不觉间,用键盘敲博文的日已坚持了三年,今日一整理,洋洋洒洒五十页有余,心中多有感慨。

回头看看这些文字,有写学习感受的,有写所见所闻的,有写调皮学生的,也有写心路历程的,总归来说五花八门,但始终没有出教育这个圈子,这些文字也许上不了大雅之堂,也许会贻笑大方,但对于个人来说还颇有几分成就感。

回头想想当初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有的是怀着学习的心情,有的是发表人生的感言,有的是日常趣闻趣事的捕捉,当然有的也是挤牙膏似的生生挤出来的,不管是如何开的头,不管质量是不是上乘,总归是记录着成长,记录着过往,可以说是进步的,成长的。

虽然文字仍然黯淡无光,虽然文笔仍然捉襟见肘,但依然会坚持记录点滴,我想总归是对人有所帮助的吧!

             写在教师节前夕

二零一四年九月九日,明天又将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回忆起来,我已经过了九个这样的节日了,盘点这九年,似乎每年的教师节都会和开学典礼相伴而来,自然每年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点点滴滴,喜忧参半。

我时常会把我和辛弃疾他老人家家联系起来,我感觉我也像一颗铜豌豆,锤不烂,砸不扁;每次失败以后总是会在短时间内为自己打气,会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也许就是精神胜利法吧,其实,有时候想起来,也没什么不好的,省去了许多烦恼和牢骚,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吗,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天天快乐?

              一堂课引起的思考   

    临近期中考试,匆匆忙忙上完新课开始复习,复习内容化学式的含义及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关计算。

情景一:(地点一班教室)我提问:“当一个化学式写出来以后表示几层含义?”(提问完我信心满满,前面的上课过程中屡次提到,对于学生应该是小菜菜)学生表现表情麻木,我再提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部分学生似有反应,少数学生仍然处在麻木中,提问其中一麻木者,果然麻木,再提问,仍然麻木。我顿感头顶有一股烟往上窜,我的头发像要被烧着……看着一张张脸,我到嘴边的话生生被憋了回去,我做了个深呼吸,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再来……

情景二:(地点二班教室)课间我要求学生将前几天学过的化合价口诀进行复习,并且提出在上课时要进行一项比赛,看谁背得快,当然约法三章背的慢的要接受惩罚。于是乎学生们开始扯开老嗓子背诵,上一节的疲惫早已经被赶到九霄云外,正式上课时,比赛如期展开,10分钟后结束(可不要认为这只是玩,学生在加快速度的同时对化合价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同样的问题“当一个化学式写出来以后表示几层含义?”吸收上节课的教训我没有急着找学生起来回答,而是先让他们互相说,最后在点名有几个同学说,果然,学生们都能准确的概括。自然这节课效果是很好的。

同样的一节课冰火两重天,引起我的思考:

一、课堂情绪控制很重要,这一点我感觉我今天做的很成功,我没有大发雷霆,我没有暴跳如雷,虽然我自己差点没憋出内伤,但是我在学生面前保持了我应有的气度,事后细想想,即使是当初暴跳如雷又能怎么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个深呼吸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何要退而求其次?

二、课堂的调动很重要,理化科历来是在学生最乏的时候上,课前的调动显得至关重要,第二节课除了跟学生本身有关外,或多或少的还跟课前的活动有关,可以将学生从疲惫状态中解救出来,自然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三,课堂中的提问方式很重要。直接提问固然是最简洁的方式,但学生不一定能迅速的进入你设置的情境,缺少必要的缓冲,有些反应慢的学生在你提问时就瞠目结舌,学生感觉在学生面前丢了人,老师的情绪上也不是很愉悦,何苦呢?换个方式皆大欢喜。                   

               考前小插曲

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像春风一样吹进了校园的角角落落,教师成了导演,成了策划,学生成了主体,成了课堂的主人,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给后进生提供了安于现状的土壤,在小组中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真正一节课下来掌握的知识甚少,课后作业的过程中,懒于思考,左右瞟两眼,作业基本完成,养成了依赖懒散的毛病,而考试中,捉襟见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谓可怜至极。

面对这些问题,思考再三,准备在考前安插两个小小的插曲

插曲一、调整座位,单桌单行,将每一次练习当成一次考试,在独立无援的情况下,克服依赖心理,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充分将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对症下药。

插曲二、第四单元的元素符号,元素化合价,原子团化合价,是化学学习的工具,可谓承上启下,如果这几个知识点掌握不了,那么以后的教学工作很难得到好的开展,一度成为老师学生头疼的问题,老师头疼学生记不住,学生更是头疼自己记不住,没办法回避的困难只得硬着头皮上。一日课前,学生们精疲力竭,经过一上午的“枪林弹雨”后,到第四节课已经“弹尽粮绝”,只等着中午放学铃声的响起,进行“粮草补给”,可想而知,这样的课效果会怎么样?于是乎我灵机一动,来个活动,调动调动,于是擂台赛开始,每一纵行为一小队,每队每位成员会随机被提问元素符号三个,汇总后失误多的队受到惩罚,没想到反响剧烈,教室中传出了少有的欢笑声,而且每个学生都在认真的听,生怕出现漏网之鱼,自然对化学符号做了一个很好的回顾,我想我是成功了,接下来的几天,比背诵化合价韵语的速度,比记忆原子团的准确度,学生们玩的不亦乐乎,成就感油然而生。

    教学无疑是枯燥的乏味的,只有时时制造一点小插曲,你才感觉生活没有那么平铺直叙。         

            “最美孝心少年”后感

下晚自习走进房间,电视里正在播放最美孝心少年的颁奖晚会,一名叫梁维月的环县山村女孩映入了我的眼帘,她艰苦的家境和坚强的毅力感动了我和全场观众,小维月弟弟由于用青霉素过量导致聋哑,爸爸高位截瘫,奶奶年迈,妈妈不甘贫穷离家出走,家中的重担都落在了她瘦小的肩膀上,每天除了上学之外,回到家中还要烧火做饭,服侍年迈的奶奶,伺候卧病在床的爸爸,照顾聋哑的弟弟,小维月的梦想是能让爸爸站起来,能让弟弟开口唱歌,主持人采访小维月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她流泪,她用稚嫩的肩膀默默的承受着生活给予她的不公……

看到全场的观众被她感动落泪,我感慨颇多。

小维月的梦想对于他来说遥遥无期,对于我们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他们父母健全,家庭幸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们吃得饱穿的暖,可谓衣食无忧,但他们平时的表现让人担忧,学习不认真,动辄以辍学相威胁,家长老师说不得,与温室里的玫瑰一般无二,试问现在的孩子谁又会给父母端上一碗温暖的面条?谁又会给父母捏脚揉肩?好像得到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应该如此。有谁能体会父母的艰辛?师长的苦心?现在的孩子啊,真正缺少的就是苦难教育,缺少的是担当,试问这样的孩子如何能挑起社会的重担、挺起民族的脊梁?                

              我的教育生涯盘点

世界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时候阴雨绵绵,也始终影响不了你的心情,有时即使是晴空万里也觉得是阴云密布,试想想这些年的付出到底是值与不值?这些天在我的脑海中冒出无数个问号??????……每到一个时期总应该盘点一下这一阶段的得与失,以便重新对自己前面的道路做个定位。

想到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时间不太长远但遥远的过去。记得初上岗时,我接的是一个老数学老师的七年级数学,那时候是按照平均成绩和全县进行比较的,比全县平均成绩低的罚,比全县成绩高的奖,我接的七年级比全县成绩低了16分,那时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吧,不管三七二十一,你让我带我就带,根本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且教导主任找我谈话的时候只是说让我接两个班的数学就行了,结果到了开会时却宣布要当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我当时听到这个宣布后几乎吃惊的合不上嘴,这可如何是好?等到开会结束找教导主任想辞掉班主任一职,谁知道人家却说已经宣布了,没办法改了,我只能勉为其难,于是乎我开始了我忙忙碌碌的教育生涯,这一忙好像忙了八年,一刻不曾停歇,还记得那年由于数学成绩太差,每天早到校补,晚辅导补,整整补了一学期,每周上课节数何止30节,最终一学期的平均成绩出来了,我比联校平均成绩低了7分,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就这么简单。第二学期一个局内的老师告诉我,上学期我的教学成绩低,险些被落聘,我当时不以为然,我觉得我问心无愧,现在看来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吧。

上岗的第二年我带了三个班的化学,虽然一周少于三十节课了,但每天忙忙碌碌的奔走于三个班,还是由于经验尚浅最终全县倒数第三,多少年以后回想起来,那是我带的基础最好的一级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考试的时候也没有人交头接耳,学习是那么扎实;从我内心里感觉我还是对不起那级学生,也许是我的经验不足,考点掌握的不够好,我总觉得我没有足够用心的教。

接下来的几年,我终于步上了正轨带上了我的专业,从此,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我的专业,成绩没有出类拔萃过,但我还觉得能过的去,有一年我记得,我带的化学在全县13所初中中,位列第6,我的搭档是个新手,位列第9,我感觉我还是可以,但谁知在成绩反馈会上校长却说:“像你这样干教育啥时候能够到老?”我当时很委屈,等到会议宣布结束的第一时间我便夺门而出,我想不通为什么我就到不了老了,为什么成绩比我差的没有挨批,而我却要被如此数落?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反思,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人家是新人,而我是“老人”的缘故,我又一次用了精神胜利法,日后我又像一粒铜豌豆一样,被砸扁了再努力复原,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我的化学教学。

这期间有三年,九年级班主任短缺,我被加入其中,当过班主任的自然知道,这其中的辛苦,都说教师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班主任自不必说,身在其中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都有些麻木,等到哪天突然不当班主任了,你才突然感觉自己像失了重一样,身心是如此轻松。

还记得有一年,我请产假,我带的两个班的化学由另外一位比我还认真的老师带了去,第二学期我来的时候,看着他给学生整理的复习资料我简直是吃惊,几乎每一页都用中性笔或黑色的或蓝色的圈点批注的密密麻麻,结果最终的成绩我记得不太清楚是第几了,反正是不太理想,这时候我有了些许思考,当老师教学生何尝不是赌博,每一级的学生基础都是不一样的,看你的运气怎么样?而我就是属于没得选择的,好歹都得从我这过,我咋就感觉我像个守城门的?选择了化学这个专业,我感觉我的脑袋肯定是被门挤过,人们都说化学是新开的课好带,好像是个人都能带化学,但是真正缺化学老师了,宁可合班也没人愿意接手?还有人说化学零基础,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是的,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有的开的是宝马,有的开的是牛车,你还指望他们能一块到达终点吗?另外一方面对于化学人们都是从零开始教的,同样的简单,要比出一个高下来,是不是还是一样的难呢?

从教这么多年,我没有感觉不安过,我觉得我对的起教育的良心,我勤勤恳恳,我兢兢业业,我听话,指哪打哪。是,就成绩来说我没有在一二名徘徊过,但就学校成绩来说,因为化学所影响的我也敢大声的说没有,唯一感觉对不起我自己这几年的付出。我感觉我的精神胜利法多少有点失灵。到这里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这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于我而言不是荒唐言而是肺腑言;不是痴而是傻。

        一个学生的两次表现引起的思考

这周阴雨绵绵又下了两天,有人感觉天气不好,心情也随之欠佳,但我心情还不错,老师就这点出息,课堂上气氛好了,心情则跟着大好,学生知识点背过了,感觉下雨天也是万里晴空。

有时候好与坏是相伴而生的,记的上周我上课提问了一个叫康婷婷的同学,“当一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时拿什么方法来收集?”她站起来面露难色,唯唯诺诺,一句话也不说,经我再三引导,冒出了一句:“向下排空气法”当时我气的火冒三丈,很想发飙,因为有关气体的制备是考点,因此前一天特别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帮助学生区别装置,我自信的认为学生肯定都会辨别,可今儿冒出这么一位,叫人怎么不气恼?我深呼吸,努力压了压火,心中暗暗说咋这么笨呢?片刻后恢复平静,课再继续,虽然努力保持镇定,但还是感觉心情有些被影响。

今儿起了个大早,上早到校,任务盯背知识点,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排起了长队,远远看见康婷婷也在其中,心中暗想“你还不赶快找个角落背去,在这儿不是瞎耽误工夫吗?”不大功夫她来在了我面前,显得很紧张,我简单的启发了一下后,开始提问,谁知问了一个又一个,虽然回答的磕巴,但都是正确的,与上节课相比显然课后她是下了功夫的,这让我很受感动,顿时我对这个同学的看法有了一点改观。

    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齐,学生的智力自然有区别,有的同学两分钟能完成的任务,有的同学可能需要两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作为教师,只要他们是努力的,我们就应该欣慰,要正视差异的存在,给这些落后的同学一个赞扬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也许他们就会信心百倍,一味的生气发牢骚那是图增烦恼。当然要做到如此淡定,估计还需要一定的道行,好好“修炼”吧!

                 上课如做文

                     ——听示范课后感

同事曾写了一篇文章叫“课如苹果”我自然没有人家那样的文采,但是听了上周两位老师的课以后,突发奇想,也想依葫芦画瓢,我觉得上课如写文章。

一篇好文章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正向王老师上课时说的一样,要让句子能够跳舞,这样读起来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当然不是简单的优美语句的堆砌,还应该把握住文章的主线,否则就如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上课也是如此,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而不注重凝练语言,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感觉你的课是苍白无力的,相反如果太注重了语言的表达,却又忽略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更如软体动物没了骨架,一节课下来学生如同丈二和尚。这样看来要两头兼顾,做到一节课有血有肉会是多么的难?

听了王省红老师的课,他那清晰的思路,到位的引导,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教学,任务分配明确,组长当仁不让,温故知新部分处理灵活,由固定的解法入手,向自主寻找最简单的答题方法扩散,让学生在对比中真正体会到解题方法的多样,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 ;其次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 发现,师只做适当引导,稳而不乱;整节课正如其人有板有眼,学生基础得以夯实;惟一瑕疵,缺少了环节之间衔接过渡的优美语言点缀,终有生涩之感,这也许是理科老师的通病。

听了王玉宝老师的课,他那优美的语言,设计巧妙的环节,让我感受颇多。整堂课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时而踢毽子,时而翩翩起舞,伴以学生华丽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整节课如同置身画境,唯一拙见——如何让句子跳舞?渗透方法甚少。

总体感觉,两节课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做到有血有肉,将是完美无缺。仔细想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何尝不是这样,注意了语言的润色,却少了重点的关注;注意了整节课的精髓,却少了语言的点缀,顾此失彼,有捉襟见肘之感。

还是该多下“功夫”方能写出好“文章”                 

            教师,应该坚持什么?

“ 坚持坚持再坚持,守住守住在守住”

 第一次听到这两句话,是在学校的新教育理论学习报告会上,这是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教育思想,仔细想来我们这些跻身一线的教师,是有我们该坚持的,那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呢?……

一、坚持选择为梦想

一位哲人说过:“太阳总是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是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想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旅程丰富多彩,梦想可以让我们的眼睛清澈透明。只要心中有梦,一切皆有可能。想来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八年有余,当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不惜挑灯夜读,苦苦打拼这么多年,这也是一种坚持,为梦想的坚持,三尺讲台,一根粉笔,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奔走于学生和办公室之间,试想想我们需要多么大的热情,多么大的耐心,才能完成这红烛的事业?“人间春色本无价,笔底耕耘总有情”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就选择了坚持,也许我们一生平凡,但我们创造了生命的价值,托起了祖国的希望,我们需要坚持,不求山花烂漫,但求对得起当初的选择和辛苦的付出。

 二、坚持读书坚心志

 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人,就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心中就要充满炽热的阳光。”我认为这个阳光就是指教师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教学节奏,整齐漂亮的板书设计,亲切自然的教态等教学技能;概括起来短短数十字,但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学习,读书就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心安茅草稳,性定菜根香”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我将铭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要天天看书,终身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三、坚持课改谱新篇

我常想“师父”和“老师”是有本质区别的,学手艺的一般拜师父,这些师父们往往在教授技艺的过程中要留一手,以免徒弟成功抢了自己的饭碗,而老师则恨不得倾囊相授,以求学生在日后能有所作为。曾几何时,我也是费尽心力,以为我塞得越多,学生就会吸收的越多,谁知这样填鸭式的传授,到头来只会让学生消化不良,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朱永新老师也说“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含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挖这口井”对于教师来说就要突出“引导”二字。引导他们读懂题意,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引导他们创新思维,让每个鲜活的个体发挥他们应有的能力,给与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想看到的,而不是一味的教死书,这也可能是我所认为的课改的内涵吧。在未来的道路上,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或者环境的改变,教学方式也会改变,不断改变就是一种坚持,坚持不断前进,相信有了这种坚持,才会谱写出新的篇章

四、坚持反思提内涵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在社会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今天,要顺应潮流,紧追时代步伐,作为教师,教学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重新审视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以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提升。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只有我们时时“照镜子”才能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坚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教育事业就像教育生涯中的一幅宏伟巨制,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能完成。

           浅谈教学之“绣花”理论

教学如同女人绣花,细处着眼才能满眼异彩纷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也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从细节入手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的细节

细处着眼,每堂课中经常出现一两个考点,只要围绕考点,各个击破,反复训练,一学期或更长时间下来,成绩绝不会出现大的问题。比如,在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每次考试中都是必考的内容,那么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就需要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而是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现身说法,比如一根粉笔,一张纸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很好的素材,这样既形象生动又避免了死记硬背,再举若干实例让学生让学生反复判断,我想这个考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掌握了。至于除考点之外的那些细枝末节,该放就放,过于瞻前顾后,到头来只能是猴子掰苞米--一玩所获,当然考点的提炼,需要老师在课后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证课堂的实效。

二、学生群体的细节

首先要正视弱势群体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后进生,再所难免,而且学困生是制约成绩好坏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提倡课改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今天,一味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利用你的真心、耐心感化他们,鼓舞他们,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了重要性,再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寻找其落后的原因,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时时关注他们,让他们不至于输在起点上,虽然步履蹒跚、行走艰难,但也不至于落在太远。

说到这我想起我班的一位同学,可以作为很好的例子,这位同学由于前面课程有所拖欠,所以导致后面越学越糟,平时理科考试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分,化学是九年级刚开的课程,但与数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几次考试我发现,这位同学的化学成绩也是二三十分,我没有急着批评,找他谈了几次心,发现他只要是涉及到符号或者是方程式的问题,一律不会,而且就是努力记下也是今天会,明天忘,面对这种情况我先让他从简单的入手,比如这单元有十个考点,我就让他从中选择五个他认为简单的,掌握了以后,让他主动来找我,就这样努力地坚持着,他打坚持,我也坚持,最后在会考中化学考了六十三分,这个成绩我很满意,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考九十分,只要进步了,就说明我们的功夫没有白费,我想对于经常考三十几分的他,现在能考六十分也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吧。

三、学生思想的细节

许多老师可能都会认为思想工作是班主任的事情,但我认为对于代课老师思想工作同等重要,闲来无事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向,关心的生活起居,要让学生从心理上认为你这个老师容易接近,学生尊重你了、信任你了,你的这门课也就受到学生的欢迎了,这也许就是这认为的“亲其师,信其道”吧。

当然做思想工作得因人而异,只是讲一下大道理以于这些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而且适得其反,只有对你这个老师更反感,要让他从心理上感觉你是对的,说到他的心坎里了,他才能心悦诚服。我前年带的一个孩子,家庭情况不好,妹妹出了交通事故一只眼睛致残,这孩子在学校看谁都不顺眼,上课老师在上面说,他在下面小声抬杠,从不注意听讲,但他有个特点歌唱的特别好,我就试着将他叫来,跟他分析他家的情况,分析他的出路,可谓语重心长,整整半个小时孩子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在临出门那一刹那,他突然转过头来,向我深深的鞠了一个躬,真诚的说了句“老师,谢谢你!”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开始认真学习,上课再也没有捣乱过。

都说教师是“红烛”、是“园丁”,教师这个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恕不知教师的艰辛和心酸。要做一名老师容易,只要证件齐全,通过考试即可,但是要做一名合格的称职的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只有真正投身教育事业,汗洒三尺讲台,方能真正体会。教学如同绣花,细针小线,倾注耐心与汗水方能换来满园桃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教师更像一个绣女……

        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比较细碎,学生必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其记忆,而后才能应用与实际,而每个班五十几个学生,单靠老师的督促检查是不现实的,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单靠老师的讲解,势必顾此失彼。。。。。。。,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小组互助协作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 盯背知识点,发挥小组作用

    每单元结束后,教师只需将知识点进行罗列、梳理,然后由每组小组长进行盯背,将组开始来背的一两名学生发展为副组长,这样每个组长只需盯一两个同学,这组的任务就能顺利完成,教师只需适当的抽查即可,当然你在抽查时不能让学生看不规律,让他们感觉到每个人都有被抽到的可能,这样在盯背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

    二、配套练习,发挥小组作用

好多时候我们老师做的都是无用功,比如配套练习的处理,以前老是担心学生掌握不了,,因此、每到自习时间,老师从头讲到尾,拼命“填鸭”,自己感觉很踏实,但事实上,好学生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相当于是白白浪费了一节课时间,而学困生只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也未必能听懂几个,也是浪费时间,而且每节课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精力最集中的时间),试想满堂灌左右都是浪费时间,是不是有种出力不讨好的感觉,这是发挥小组互助合作更是尤为重要,不会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提出,发挥学生所长进行解决,学生之间的知识层次相差无几,学生讲给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听的学生听懂了,讲的学生印象更深了,教师只是将每组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中几分钟便可解决。(当然这里任然要进行适当抽查,以便随时了解学情)

三、单元检测,发挥小组作用

每单元结束,进行检测,由个组组长互相交换,批阅检测试卷,而且由组长将本组成员的成绩进行汇总,算出平均分,组与组之间互相评比,得出组间名次,成绩最低的组进行适当的惩戒,比如多做几道题,完成某个任务。让他们有危机感,促进组内互助团结,这样在后面的小组合作中会更尽力,效果会更好。

小组互助合作的作用发挥好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才能得到很好的印证,而且自己从繁重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得以解脱、学生的成绩有没有因此滑坡,确实一节更比一节高,是不是事半功倍呢?

               野百合也有春天   

                 -------读《教师博览之没有差生》有感

每年都要订一些教育类的杂志,放寒假闲着没事,信手在书架上翻了翻,不知道哪年订阅的《教师博览》蜷缩在角落里,平时由于工作忙没时间看,上面已经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拿在手里拍了拍,随手翻到了一篇《没有差生》的文章,我的嗓子眼里轻哼了一声,脑海里随即闪现出那些专家们的论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我当时看来这是多么不接地气的话,于是轻瞟了一眼,准备将它翻过,但这篇文章不是纯长篇大论,而是以故事开头,多少增加了我的一点兴趣,于是耐着性子看了开头…

仔细读来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辍学回家当了长途售票员的学生的故事,一个叫婷婷的女孩上学时学习成绩很差,经“我”多次订正后的题仍然不会做“我”在气急之下不小心将作业本摔在了她的耳朵上,结果她上课时耳朵嗡嗡响,而且伴有头晕,“我”心慌查看,她反倒安慰与“我”,事后得知是耳垢作怪;后来无意中“我”在她的日记本里发现她写道“‘我’是最好的老师”“我”很惭愧。最终因为学不进去,婷婷辍学当了一名长途客车的售票员,一次偶遇,他对“我”关怀备至,给“我”买了往返的车票 ,使“我”深受感动。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的故事也许天天都在上演,婷婷这样的学生又何止一个,而一些感动可能就发生在不经意间,只不过是被我们忽略了而已,但对于学生来说,也许你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你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也曾教过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当时我为他的调皮捣蛋也大发雷霆过,总感觉学生不懂事,多年以后当我再碰到他时,他是那么彬彬有礼还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见你了,我那时候因为不好好学习,没少惹您生气……我感谢您当时的严厉,您是一个好老师!”,当时我脑海中闪现出的又何尝不是惭愧呢?我曾经因为屡教不改的,屡教不会的学生也经常发脾气,而在学生的心目中还认为我是一个好老师,真是有种无地自容的感觉,作为一个老师,不求有多少回报,只要无愧三尺讲台,然后你的学生走向社会以后,都或多或少的对你抱有一份感激之情,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感觉欣慰的,但事实往往告诉我们,真正感激我们的,让我们感到欣慰的往往是我们曾经批评最多的,学习不怎么好的学生。

我也曾经在QQ空间中看到这样一段话“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

虽然多少有些戏谑的意思,但这恰恰告诉了我们所有人一个事实,每个个体都有他存在的价值,一个门门都不及格的差生韩寒,居然成了一针见血的大作家。由此可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因此说,"歪脖子"树也可以变成有用之材,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善待差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差生也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我们眼中的“差生”不就像野百合一样,虽然是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植物,但是与那些出身高贵的牡丹玫瑰,与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也有春天,也有绽放自己展示自己美丽的时候;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善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用耐心,踏踏实实走好教育生涯的每一步,不说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只要无愧于心,那么等到桃李满园的那一天,你在丛中会心一笑,是不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

          怎样把握教学的“度”?

      ---读《高效课堂创建的10个误区和应对策略》有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在读书的同时更加要善于去思考,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然而只是埋头苦思不进行书本知识的汲取,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得不得解决。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学习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只有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新课改”“高效课堂”成了校园里炙手可热的名词,我学你,你学他,一时间整个校园为之沸腾,一派繁忙的景象,然而只是盲目的学,不知总结成功经验和市里的原因,到后来恐怕得落个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之嫌。

寒假闲来无事浏览网页,一篇“高效课堂创建的10个误区和应对策略”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文章中阐述了高效课堂中的十个误区及对应的策略,虽然短短数百字但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些误区比如:

    1:课改操作模式化,缺乏灵活创新。

我们的课堂不就步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吗?比如我们的理科教学好像更趋近于模式化,课前检测,小组讨论,当堂练习,点拨释疑,当堂检测,看似一气呵成,培养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但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一成不变,是不是也会产生疲劳?我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讨论、展示形式化,成为表演秀。

 每每听公开课,我都有这样的疑问,“学困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开始讨论时,六七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之时你一言我一语,看似热闹非凡,真正到发言之时,往往都是组长级的人物,讨论结果那叫一个无懈可击,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的讨论发言中完美落幕,那些真正要被学生注意的细节问题都被淹没在了热闹的掌声里,那些真正该被关心的弱势群体被忽略在了精彩的发言里,这样的表演秀又能秀出怎样的结果??

3:将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一言堂。

高效课堂中最让教师刻骨铭心的也许就是“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由过去的老师“满堂灌”变成了现在学生的“满堂喊”唯恐丢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开始“满堂转”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尽量少说,看似热闹非凡,但一堂课下来,重点没有解决,难点没有突破。

 在课改的洪流中我们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时间丢失了自我,课堂上的这个“度”到底如何把握,让我们失了方向,乱了方寸,可能每个教师都需反思,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偏离运行的轨迹,才能成长;通过读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到底该如何把握教学的度?我想应该是这样:   

 一、自我不可丢。也许一张赏心悦目的课件可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也许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可以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但自我不能丢,你的诙谐幽默语言,细心缜密的推理,简洁明快的语言,可能更是润色课堂的一剂良方;学习提高必不可少,但什么时候都不要刻意的模仿,保持原有的风格,在此基础上提高,才应该是展现自我特色的课堂。

二、格式化不能要。在教师熟悉课改基本操作后,在体现课改理念和特征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操作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式,从而给予学科教师更大的空间,比如数学教学一板一眼,课前练—课中练—课后练,贯穿始终,应试技能或许有所提高,但长此以往,学生是否能喜欢你的课堂?不妨针对每节课的特点,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感觉每节课都是新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至关重要。

    三、彻底放手要不得。真正好的课堂应该看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以及学习的深度和容量,对不需要讨论展示的问题要在自学时解决,并在小组合作时提出需要讨论、展示、拓展的问题。简单的内容不必讨论展示,可以自学时解决。对于一些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当老师的更不能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什么时候与学生巧妙互动,什么时候进行精彩点拨,需要运筹帷幄,不能说现在倡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我们就彻底的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没了方向,没了分寸,收、收不得,放,放不开,让教师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总之教学的这个度很难把握,课堂短短四十五分,要上的精彩,需要老师在幕后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学生的层次等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前行,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方能成就一堂好课。

          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外出学习后感

工作十年,带了化学九年,一直处于闭门造车状态,近几年外出培训的机会很多,奈何乡村小学校,化学老师少的可怜,中途走掉,学生上课就没了着落,想在媒体上找一些课堂素材看看,翻了半天,有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少的可怜,只有自己想瞎子摸象一样的,一点点摸索,去年偶有机会上了一节录像课,由县里传到市里,再由市里传到省里,两月后,我竟然中奖了,省级一等奖,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实话说,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怎么就入了评委们的法眼?

“三年等了个闰腊月”,这学期全市有个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竞赛,我有幸以观摩者的身份列席,全市各县区的十一名化学老师为我们展现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只“空气”一节就听了十一节,可算过了一把瘾,各具特色,有的有精彩的导入,有的有诙谐的语言,有的有规范的板书,有的有实验的创新,各有值得学习之处,尤其是环县四中的赵会荣老师,说实话普通话说得不咋样,夹杂着纯正的环县口音,但课堂教学可谓让人咋舌,引入与其他老师大抵相同,教学过程也是按部就班,但到将近结尾自己设计了一个创新实验,“测定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一个巩固,又体现了科学探究方面的素养,让学生开了眼见,为自己的课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完美收官;不出所料赵老师一举夺魁。

学完返校,仔细将自己中了奖的那节课和赵老师的进行对比,似有所悟,我的课之所以能入围一等奖,大概是因为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大概是因为涉及了一些有关环保的理念,亦或是学生自主创新实验的结果?

是的,作为教师,我们到底担负着怎样的使命?是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出一些考试机器呢?还是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比如说,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我们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注重孩子的后续发展,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能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到底什么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面对应试教育,既要考虑学业成绩,又应培养学生内在素养,教师不研究不行啊!任重而道远呐!

              听孙老师公开课有感

理科教学大多枯燥无味、语言要求缜密,实验要求做到精确,力求准确无误,少有烘托气氛的情境,但理科也应该有理科的特色,本周孙振华老师的公开课特色鲜明。

孙振华老师授的是《整式》一节,主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概念认识多项式的次数、项,期间穿插大量的联系不断巩固,完成全课。

从整体上来说,孙老师教学目标达成较好,教学环节设计过渡自然,通过回顾单项式的相关知识,引出多项式,衔接自然,为新授课奠定了理论基础;师生双边活动设置合理,学生自主探究目标明确,教师释疑准确,点拨到位,比如定义多项式时,“和”的问题,学生容易将前面的负号丢掉,孙老师恰到好处的将问题消灭在了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燃,每个知识点学完,及时巩固,趁热打铁,教学过程完整,按部就班,不拖泥带水,体现了理科教学中的“实”。

孙老师的这节课值得我们借鉴。总体来说,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是灵活多样,诙谐幽默,还是按部就班,都是以学生学会、会学,为目的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我们不断摸索,共同进步。

            闲话“懒”老师

王省红其人,我校教务副主任,似乎天生就是干教育的料,往往具有起死回生之能,在我们的印象中无论基础多么差的班级,到他手里总能风生水起,真乃华池教育的神人也!王主任神还神在平时的教学,别人想学,似乎无从学起,就连学校熟谙教学的一把手也无法摸其脉象,我们同处一个办公室多年,王主任的课堂似乎总是乱七八糟,而且上课途中还时常溜回办公室闲聊两句,但是学生们在教室的讨论声却此起彼伏,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叫人不得不称其“神人”。

周末晚上,赴北师大学成归来的王主任,为我们做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报告,结合所学,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感,有实例的导引,教育理论的支撑,既接地气,又显高大上,原来云山雾罩的神人,始露冰山一角,他提出了“做懒教师”的理论,虽然此理论不是他所创造,但无疑他是运用的最好的,他是名副其实的“懒”老师,一个勤快的老师,可以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干好本职的工作,这是当老师的一种责任所在,而“懒”老师更多的是一种境界,要想由勤变“懒”,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恐怕是没办法驾驭的。

做一个“懒”老师需要课前做很多工作单从备课,复习课两个方面就能看出做“懒”老师的不易,引用王主任的几段话:

    “备课过程中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确定了学生“教师教什么?学生么?”这一定要慎重确定,若教师把握不准,一定要结合参考书或教学大纲,因为它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

“明确教法学法。其实这也是明确“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利用那些教具,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在复习过程中,我将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学生为优等生,在课堂给他们较难的问题,让他们组内讨论解决,若有疑难教师再给他们组讲解;B组学生为中等学生,他们解决中等问题,这组问题A组学生不专门解决,是在B组学生无法解决时,帮他们解决,这组学生教师只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评,C组学生只做基础题,由教师担任组长,再有问题时可以找B组学生帮助解决,也可以由教师组织探讨。这样的复习,既能照顾到优等生、中等生,也能使学困生有所提高。”

“勤”老师,需要的是意志,做“懒”老师需要的是境界。

            “老婆儿”的“时尚”

                      ----听王彩老师老师公开课有感

 王彩老师,在列宁学校无论年龄亦或是教学资历都应该是长者,王老师经常称自己为“老婆儿”,姑且这么叫,不失亲切。

 老婆儿带的是一年级数学,要说时尚要从她上的一堂公开课说起——连加连减。

刚开始上课复习旧知,王老师拿出一叠卡片每张上面写了一道十以内加减法的算式,要求孩子们口算看谁算得快,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次机会,紧接着是“找朋友”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片,要求孩子们中间的卡片与她的能凑成十,再接下来是导入,台上站三位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两到三支铅笔,然后由孩子们计算一共多少支笔。最后探索新知,只见大屏幕上有一个小孩在喂鸡,期间跑来两只小鸡,接着又跑来两只小鸡,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教师不失时机的点拨引出“连加”,而后还是小孩喂鸡,鸡吃饱了,跑掉两只,又跑掉三只,接着引出“连减”,后来的“典题精讲”“易错题型”“当堂训练”一环紧扣一环,题型各异时时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说王老师是个“时尚的老婆儿”不是她打扮有多时髦,主要是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时而读卡片,时而分铅笔,时而喂小鸡,PPT应用那叫一个灵活,不输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得不为王老师点赞!

王老师不但“时尚”而且有强大的掌控力,一年级的孩子有多么活波,听课的老师都是见识了的,王老师只轻轻的一句话孩子们就能听其指挥,整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几乎很少离开课堂,确实是老江湖,回想起第一次带三年级科学,第一堂课还比较顺利,在接下来的几节课里,孩子们成了孙悟空,我只能无奈的站在那里,无助的看着猴崽崽们各显神通,从那以后我知道了小学老师的不易。

通过王老师的这节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要想站得住讲台,要想掌控这个舞台,就必须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这样才会“fashion”。

             客观面对差异

哲学中说,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万事万物都具有其两面性,所以我们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的看,要了解其积极地一面,也要洞察其消极的一面,如果只看到积极地一面,忽略了消极的一面,那么事物就不会向好发展、原地踏步,如果只看到消极的一面,那么小则看问题有失偏颇,大则会影响到人生观世界观,你终究将会变成一个消极的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两面性这就是“客观”。

一个国家与一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分歧,但这不代表着老死不相往来,就拿“小日本”来说,早在明朝时就对我中华民族虎视眈眈,三四十年代时更是犯下南京大屠杀的累累罪行,还企图篡改历史,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日本轻工业的发达,虽然矛盾分歧还有,但国与国之间的往来还是不可少的。这就是“客观”认识差异,正视分歧。

一个地区与一个地区之间,由于民俗文化,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影响也会存在着差异,比如南梁这个地方,最早以前是莽莽的子午岭,鲜有人家,后来陕北一代的农民为了躲避灾荒、匪患在此安营扎寨一代代,在战争年代这个地方一度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使星星之火得以在陕甘边呈燎原之势,这里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人民,可能性格比较耿直,大大咧咧,干什么喜欢直来直去,少了许多的弯弯绕,我想这不是什么缺点,可这却成了少数人的谈资,只要提到以南梁为代表的“东面人”总会说怎么怎么脏,怎么怎么差,难道其他地方的人只要不怎么脏不怎么差就十全十美了吗?是,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有少数人可能怎么怎么脏怎么怎么差,但是不能一竿子掀翻一船人,这就是不能一为二看问题的表现,多少有失偏颇,没有做到客观。

一个人和一个人之间同样有着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人乎?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理性的面对这样的差异,由于家庭环境,学习习惯,甚至是遗传因素,导致每一个同学的认知水平都是大相径庭的,有好学生,势必就会有差学生,好与坏、优与劣都是相克相生的,所以对我们教育者才提出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的措施自然要不同,客观的对待每一个个体,才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才能真正发现每个个体的闪光点。

诚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客观的认识事物,正视差异的存在,切不可带着“有色眼镜”看周围的人和事。

                    逼你成才

好多事情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不是出自于你的主观意志,但又不得不去做,这时候我们就得逼自己一把,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当初逼你的这些因素,都成了你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刚开始写博文的时候,总是生生的在那里挤,但是每周挤一点,长此以往,不管质量如何,现在也有四五十篇属于自己的东西了,不敢说有多大的成就,但或多或少的有些欣喜与感悟在里面,有时候写论文的时候,还能拉出来用用。

上课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同学,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看似坐在教室,其实灵魂思想早已飞过了千山万水,这时候我能做的就是,设问,各个击破,逼着他们,回归现实,好多东西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才能触动大脑的皮层细胞,用问题逼着他去完成既定的目标,可能远远要比灌输似的传教起作用。

小事如此,大事更是如此,人总是在逆境中辗转、挣扎、攀爬,如果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逼你成才的真是写照。

             不要中了别人的话

蔡国庆,80后的偶像,长相英俊,气质斯文,被誉为“注入中国歌坛的一股清泉”就当他迎来演艺事业的巅峰是,一篇《甜歌星,腻死人》的文章,直指蔡国庆“奶油小生,不男不女”如一记重拳将蔡国庆打入了谷底,“奶油小生”像梦魇一样跟着他,挥之不去;然而与毛阿敏一次同台演出的机会,她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浇醒了这个年轻人“人世间有许多人从不同角度看着你,有的人看着你的正面说你很帅气,有的人看到的是后脑勺,会说你扭来扭去,真难看,四面八方的人瞅着你你要不要承受,你如果热爱你的事业你就应该承受各种目光,各种评价,保证鲜花也拿着,谩骂也承受着,这是演员的基本素质”。

看了这篇文章,感同身受,生在这个世界上,如同沧海一粟,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经常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看着你的优点,同样也有人关注着你的弱点,有人会说你好,有人会说你坏,听到好话时我们自然会心旷神怡,听到别人指责你的缺点是,难免心有不悦,但别人的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有管好自己的权利,却没有束缚别人的能力,这时候我们只能努力调整心态,坦然面对周遭的种种,同时应该狠狠地送上一句“你又不是神,我干嘛要迎合你的需求?”做自己就好,如果时时在意别人说什么,活在别人的语言里,因为别人的言辞和非议而痛苦,而去改变自己,那就会失去自我,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课堂整合”的尝试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脱颖而出,比如:思维导图,课程整合等等,身在课堂一线的老师们要想顺应时代发展,站得稳讲台,就必须在新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方面更加努力,我也想尝试尝试课程的整合,所以特意百度“什么是课程整合?”

 ⑴广义课程整合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 广义课程整合: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⑵狭义课程整合

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狭义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中学习到水的净化中,有过滤操作一节,恰好四年级的科学中“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也要让孩子们对“过滤操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此实验比较容易掌握,而且为考点;学生亲自实验并非难事,而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对于仪器的组装、实验的操作还处于懵懂阶段,所以特意将化学与小学科学进行整合。

 化学和科学是有相通的地方的,可能这样的只能叫课堂整合,叫课程整合着实有点牵强附会,但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我们就可以试一试,通过这个小尝试,不但让九年级的学生站到“老师”的角度对知识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互助意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分组实验比老师演示的更加直观、大哥哥大姐姐这种严谨的态度也无疑使他们学习的榜样,互相感染、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达到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理论和实践只差一步距离

近两年,学校老师外出培训频繁,回来之后都会做学访汇报,由起初的青涩,到现在的独当一面,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的确,外出学习让我们收获了许多,好多老师从心理上产生了共鸣,人家的理念之先进有时候让我们感觉望尘莫及,然而理论和实践只差一步距离。

有时候,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些好的想法,而且运用到实际中效果也不错,奈何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中途夭折,所以最终未看到效果的产生,这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很好的去实践,而不是没有想法,就像一幅漫画中画的一样,宝藏就在我们前头,就差那么几下就可拥有,因为我们不自知、不坚持,所以我们还是维持现状,周而复始。

还有,在自家孩子的教育上更是缺少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如今两个孩子都在身边,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房子,只想贴在床上美美的休息一会儿,孩子们每每犯错总是搂不住火,大喊大叫,早把专家的理论忘到九霄云外,更别提实践,时间长了,姐姐批评弟弟的口气也如我一般,这时候才回过神来,是我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孩子,猛然意识到那些先进的理论如果不运用于实践又有啥作用呢?

理论和实践只差一步距离,跨过去就是一小步,跨不过去就是一道坎,理论真正运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人就是在不断产生或学习新理论,不断实践中不断进步的,如果只有理论少了实践那只能是空想。努力让理论变成实践吧!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什么?

                   ----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有感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一书,作者刘芳,似乎没有陶新知、朱永新那么有名,但书名吸引了我,走上教师岗位,时至今日10年整,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教育观念如果得不到更新,那么无异于是固步自封.

作为教师,我们到底担负着怎样的使命?是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出一些考试机器呢?还是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比如说,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素养,我们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注重孩子的后续发展,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能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到底什么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面对应试教育,既要考虑学业成绩,又应培养学生内在素养,教师不研究不行。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一书,第四章中提到教师观念转变的实施建议

1.变“演员”为“导演”     

    导演的责任是: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提供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

2.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而不是‘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当学生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才需要教师的帮助。如果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自己解决,或者可以在付出极大的努力之后解决,我们当教师的,就不应当越俎代庖,而应该把攻克难关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

 3.“成功是成功之母” 当代有教育专家提出“成功是成功之母”的高见,即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这对于激励失败者有着极为显著的积极作用。          

 4.鼓励学生发问质疑.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承认老师也会犯错误,这需要教师一定的境界和气魄,但它却是树立“现代学生观”的关键

这几条建议,使我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什么?我想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意识心态,改变教学理念。

内因不起变化,外因不会起质的变化,自身的心态至关重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也许可以诠释心态的重要性:从前有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盐的,二儿子是一个卖伞的,下雨了妈妈担心盐受潮了,卖不出去,天晴了,妈妈又担心天不下雨,伞卖不出去,就这样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她都是愁眉不展,没有开心的时候。一天,她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便向他诉苦,先生问她:为何你不换一种心态来看这件事呢?如果下雨了二儿子的伞能够多卖出去;如果天晴了,大儿子的盐也好卖了,如果这么想,不是可以整天开心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结果。2、 积极的心态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幸福。事物永远是阴阳同存,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只看到不好的一面。积极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消极的态能把好的事情变坏。积极的心态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人脑是很神奇的,积极的心态,能让您不断地往大脑中输入正面的信息,开启您的心智,想出办法。因此 改变自我从改变心态做起,“心态决定状态”。

其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上学期,外出培训的同志们带回来的新鲜事物充斥着我的思想,虽然还没有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但是专家们的论断同样引起我的反思,“思维导图”“单元主题”“微课”“翻转课堂”这些前沿的理念,让我有了尝试的冲动,对于化学课教学我们能否将“单元主题和思维导图”做一整合?能否将自然学科做一整合?我需要勇敢的迈出这一步,把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模式转变过来,沟通化学学科与生物,物理学科的联系,让化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归为一句,我们教育者,只有让良好的心态、先进的理念并驾齐驱、内外兼修,才能使得教育这艘大船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又见中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中考时,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在九年级的战线上已经坚持了10年,送走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感受年年是相似,又有不同,化学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科目,年年是年年,说他尴尬是因为只有九年级有,其他年级没开,经常会有老师说“其他科目还可以下调到七八年级,缓冲缓冲,你的化学课就九年级有,时间长了,人还是真的受不了!”是的,年复一年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味同嚼蜡,虽然百般枯燥,但还要嚼出不一样的味道,如果只是机械的今年重复去年,估计九年级的日子就没法进行下去了,如此这般,每年我都会尝试着运用一些不同以往的方法,为的是自己的这个职业不再枯燥,也为的是满足孩子们日益刁钻的“味蕾”,这是尴尬之一。

尴尬之二,九年级的时间太过短暂,没等辛辛苦苦与学生建立起来一点感情,随着九年级的毕业会被越磨越淡,我常常想,如果有这么一级学生,我一口气带上他们三年,那会是怎样的感情?回过头来想想,我带过的学生已经有700左右,但是再见能叫上名字的估计不到一百,一方面是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相处时间短的缘故。

昨晚上课之时,看着一个个埋头复习的孩子们,我突然有了些许的失落,看着这些想处了一年的孩子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他们的名字几乎想都不用想,张口就来,可是明年的这时,我是否还能准确的想起孩子们的名字?孩子们在很多年以后是否会想起曾经有我这样一个化学老师?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千言万语,化作老师的一句祝福“唯愿孩子们,金榜题名,顺顺利利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后进生你准备好了吗?

离九年级毕业会考还剩两周,复习进入焦灼状态,好学生快马加鞭,远远跑出了几里地,而那些后进生,忽冷忽热,方程式、气体制备时有做错,将这部分学生就这样撒出去,最终肯定是事倍功半,对于中下学生来说,不可能把所复习的每一个专题的题都做会,但是在训练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现罗列如下:

一、气体制备题:这类题型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在8-10分之间,主要考查制备气体时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气体的检验,验满以及九年级化学中学习的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化学方程式,只要帮助学生先分清装置,再加上前期对化学方程式的积累,做上来这一类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二、化学用语题:此类题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在6-8分之间,主要考查物质的化学式,标对应元素化合价,写离子符号,解释符号中数字的含义等,前期准备需记清元素化合价,加上平时教的书写规律,也应该是差不多的

 三、计算题:此类题在考试中所占分值在8-10分之间,主要考查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化学方程式与溶液结合的相关计算。

 四、选择题:百分之八十是最简单的知识点,占18分左右。

 五,填空题:有关物质用途的分值占6分左右。

  以上这些题型归结起来整理成28道题,每节课3个同学绑成一个小组,讨论练习记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过关,无论其中那个同学不能通过,小组内3位同学均会得到相应的惩罚,通过两天的实施初见成效,后进生们水平相当,题型又是最简单的题型,看起来孩子们的积极性蛮高,偶有哪个组受到惩罚也是愉快接受,作为老师也是备有信心,后进生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次模拟考试反思

    随着九年级化学进入尾声,九年级的师生进入全面总攻阶段,第一次模拟考试随之结束,为了后续工作有序推进现反思如下:

 一,试卷分析:本次考试题型偏简单,填空题、推断题、实验探究题均不难;考试题型不够全面,化学式的相关计算,填空题中陌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用语填空均为涉及。

二,学生学习情况:基础知识基本掌握,但部分学生仍有待提高,如化学式的书写,个别反应方程式的识记;部分学生学习比较浮躁,习题练习中出现的原题,仍有学生十分,如比较生锈铁钉的质量问题,A和B物质混合提取A或者B的问题。

三,具体措施:侧重关注踩线生和及格边缘的学生,帮助其提炼重点题型解析,注重监督检查,让其对基本知识,基本题型有所掌握。优等生重点突破实验探究题,每做完一套模拟题研究三道实验探究题。后期专项题型练习和模拟训练相结合,在熟悉题型、题量、做题速度等方面作好适应性准备。专项练习要注重提高速度和准确率,模拟训练要选择我省中考摸拟试题,并在审题、规范答题、自我检查到时间分配上进行自我调控和调节的训练。

         课堂如何才能体现出“高效”

    课堂上的高效应该是针对学生学习结果来说的,我学了这堂课后,我有什么样的收获,我学会了什么样的技能?而不仅仅体现在五彩缤纷的课堂上,虽然五彩缤纷的课堂能营造一个愉快学习的氛围,但是如果形势大于了结果,我想也没什么高效可言。

上周北师大实验小学团队一行三人在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交流指导,让我对之前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加深。影响我最深的是陈延军老师,之前有同事说,来三位专家,有一位是五十多岁的老者,“头发花白,戴一副眼镜,穿着整齐的西装,行走带个文件夹之类的”这是我对专家教授的画像,真正见到陈老师时,完全出乎好多人的意料“卡其色的风衣,深色丝巾,挺直的腰杆,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人眼前一亮。

陈老师讲授的是一节《触摸春天+生命、生命》的语文整合课,整堂课没有小组合作,有的只是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从全新的角度进行引导,贴合身或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与之共鸣,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让孩子们感受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时而闭眼轻吸,时而捧起双手感受蝴蝶落于掌心的细腻,让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感受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巧妙将文章嫁接,用文章来诠释文章,提升了高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人不得不感叹于专家的技高几筹。

真正高效的课堂,不在于形式有多么花哨,合作有多少,而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情境,如何学到知识,或者更进一步的如何学会学,这才是“高效”的体现,引用一段话“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在新型课堂关系下,我们既要放弃说教,学会真心诚意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又要义不容辞地履行引导者的职责,在学生认识偏差、陷入歧路时,纠其偏差,匡其错误,在学生浅尝辄止,难以拓展导其深入,拓其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引导必将在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加“中国好老师”送教活动有感

昨天,我校一行十人,赴华池参加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华池送教活动,通过一整天的学习聆听,让我有了些许感受:

感受一:我们离首都不遥远,我们并不落后。

首先,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华池送教活动,让我们有了与首都几个区的校长教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们离首都并不遥远;其次,我们的理念离首都并不遥远;上午四小时的时间,我们聆听了来自北京房山区,平谷区、大兴区等十位校长的讲座,大体内容都是有关于学校建设,其中房山区霞云岭的于永旺校长介绍了他们学校主要实施的是红色教育,他们借助地理优势,围绕实施红色教育,促进自主发展,构建学校文化氛围,可以说,与我校的如出一辙,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于文化底蕴的挖掘远比他们要到位,我们的活动,也能与他们的相媲美,从不到十分钟的讲座中,让我认识到,我们并不落后。还有北房镇中心小学的兰芳校长提到他们学校基本懂事农民工子弟,学校规模也不是很大,他们提出《智爱教育1188个生命的绽放》,他们的办学理念是促全人发展,培养完整的人;以爱为底色,以思维为核心。他们是这样解读“人”的:“人”字的一撇指的是思维品质即智,“人”字的一捺代表的是德行品质即爱。及形象生动,有简单明了。相较我校而言,我校的红色教育品牌和高效课堂打造,不正是撑起“人”的两条腿吗?我们对于主线的把握很明确,缺少的可能就是做精做强、让其落地生根。

    感受二,文化引领人与制度管理人。

还是北房镇中心小学的兰芳校长阐释了智爱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他讲到了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其中教师文化说到教师做到“四美”,美在形象、美在学习、美在合作、美在大爱,为了打造教师的高雅气质特聘专业的礼仪对教师进行培训,可见其在文化打造上所付出的精力;而作为我县教学理念比较先进的柔远小学,李剑校长当然也阐释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与理论,尤其是对“柔远小学”四个字的解读,将育人方式、育人方向、育人哲学、育人宗旨与校名进行有力嫁接,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智慧的团队,但在讲座的过程中有好几张“PPT”之上展示的都是他们学校的密密麻麻的规章制度,给人感觉凸显更多的是制度文化;当然制度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但制度给人更多的感觉是被动与约束,而利用文化引领人则具更多的主动与自由;这可能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制度之上更深入的挖掘学校内涵,才能用文化引领人、才能行走在学校特色与文化建设的路上。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我只是普通教师中的一员,但愿我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粗浅认识,不会贻笑大方。  

                   心情日记

今天星期一,又是崭新的一周,我值周,吃完早餐,拿着值周夹子,怀着欣赏的心情,在校园里转了转…         

的确学生宿舍里的装扮比起上次值周来说有了大的改观,墙上多了许多花花绿绿的东西,有的虽然略显稚嫩,但总归有了些许家的感觉,信步在校园里跺着,忽然飘起的小雨,零星点缀着单调的水泥路面,朝阳仍然挂在天上,远处山洼洼上桃花杏花辉映着刚刚冒出尖的一弯彩虹,一切都看起来是那么明朗,鼻腔里充斥着春天的气息,勾起了人内心的贪婪,想狠狠的多吸几口,不必说心情大好,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净,似乎那些负面的影响心情的东西从没走进过我的内心世界。

    早上国旗下领导的讲话,是关于自信的,在于激励孩子们阳光自信的生活,学习;对我亦有启发,我们做教师的何尝不是缺了自信,教师与其他行相比,起早贪黑,背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试想想哪个自然的人不需要学校的教育,但我们终归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眼光,“教师”两字似乎成了敏感话题,我们比别人究竟缺了什么?我想是自信;甚至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由于城乡环境等等的差异,也会感觉差人一等,我们差的是什么?我想还是自信。

我们好多人都是太注重于别人对你的态度,唯恐哪做的不好、不到位,注重了别人的感受,却失去了自我,亏了自己;想不开,拿不起,放不下。试着用轻松的心情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意但不要刻意,人只要把心放正,用理解的心情解读周围的世事、宽容的态度迎接身边的挑战、自信的力量应对内心的胆怯,有了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超脱,也许你每天迎来的都是春暖花开。

             

             我的“双规”计划

九年级科目进行都现在,学生们可以说都迈进疲劳期,原因是多方面的,做不完的题,加之天气越来越热,春困秋乏。所以课堂上是不是会有学生开小差,不是在抠手指头,就是在愣神,有时候当老师的也能理解学生的苦,但面对这么紧张的复习,如果任其发展,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这天下午,我简单交代完考点,要求学生先做题,后排的李翔同学低头抠着手指头,我看他两眼,他似乎有所觉察,过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最后我做到他面前,拿起他的册子,对他说,到下课你的册子一定要做到XX页,准确率必须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不然我就要惩罚你,至于什么方法暂时保密(其实,我根本就没想惩罚他),他听完我的话,直了直腰,迅速的进入战斗状态。

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我走到他身边,“做完了吗?”他抬起头笑笑,“我再检查检查!”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的惩罚措施作废,他如期完成了任务;后来的几天,陆续有人上课走神,我如  

我管我的这个做法叫“双规”,(可不是用来对付贪官的)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让学生有了紧迫感,自然不敢懈怠,学生根本不知道后面的惩罚措施到底是什么?其实惩罚不是目的,是手段,有时候虚晃一枪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反思中

“ 老师”一词,代表的是一种职业,或许还能代表更多,但题目中说的老师只能代表我自己。 环县二中教师体罚学生事件一出,各种媒体的评论声,群众的叫骂声此起彼伏,又将可怜的教师们置于风口浪尖之上,似乎“教师”这两个字成了洪水猛兽,有谁又真正的能体会教师的处境?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何每况愈下?一桩桩、一件件的惨剧因何而起?不光是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思考的,似乎整个社会都应该好好反思。

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那时的老师很严厉,家庭作业没有做成,老师会打手掌心,成绩考不好会站大会作检讨,有时候犯错了,老师会将学生撵回家,那时的我们会哭着喊着要家长送我们到学校,我们的日子苦吗?苦;我们过得开心吗?开心。有时候甚至越发的顽强,努力改变被老师打手心,站大会,撵回家的“命运”。那时候的老师或许不知道会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那时的孩子似乎也是特别的顽强。

 或许是现在孩子的心里太脆弱?或许是现在的老师不够敬业?或许…或许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夹缝中求生存!深深的反思中…

                 备课有感

翻开三年级科学,为下节课做准备,第二单元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一节蚕的出生,苦恼中…这个季节,这个地域,到哪里去找蚕让学生了解?也许蚕这种动物,能代表绝大多数动物的习性,亦或是蚕这种动物好养活,但真正对于我来说犯了难,于是我又想起了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依靠课本,但不应该拘泥于课本”还是另找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来研究吧,但回头一想,考试的时候依然要考。

最终, 我不得不借助无所不能的网络,利用动画视频演示蚕的出生,问题迎刃而解,这时候我又想起,不久前的寒假读了一篇文章中说“视频资源,是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时间长了,会影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但如果遇到今天这样的问题,视频资源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由此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确定,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善于变通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两幅图引起的思考

              ——听高明彦主任扩散培训演讲有感

    我校高明彦主任赴北师大培训学习归来,在校内进行了扩散培训,带回了教授们前瞻的教育论断,《教师专业发展及其生涯规划》《实践中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十三·五教育——挑战与应对》《构建生态校园  塑造优质生命》使我们在认识上有了更高的提升,其中的两幅画让我感想颇多。

    第一幅:五个人共同推一架车。在图中将教师分为这么四类,领着干的,帮着干的,跟着干的和对着干的。很形象,教育就像一架车,教师就是这驾车旁推车的,这驾车到底能走多远,朝哪个方向走,完全取决于架辕的和推车的,我想架辕的指的就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所起作用在于把握正确的方向,这架车到底走多远,还是取决于后面推车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盯着这幅图给自己来个认真的定位,我想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是跟着干的,保持中庸,不出风头亦不坏事,把教育当饭碗,干好本职的工作,不拖后腿便相安无事,但若人人这样,教育之动力又在哪里?很显然一个学校,能做到领导阶层的也就十之二三,作为一线教师,要让教育这驾车,顺利前行,我想我们还是要做帮着干的那种人,“帮”既然要帮,那么就要施力,教育教学中就应该有灵动的想法,有异于别人的独到见解,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死书,死教书。

 第二幅图,“教育是做?”1、饭碗教育还是梦想教育?2、工具教育还是人性教育?3、技能教育还是素养教育?看到这三组对比,不得不佩服专家们那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概括力。你中招了吗?仔细想想我们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把教育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自然在工作过程中没了创新,少了某种感情化的东西,被动挨打也是一天,积极主动也是一天,我们为何不积极主动,阳光快乐的应对每一天?

归根到底心态很重要,引用一段话“ 什么样的心态将决定我们什么的工作业绩,决定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惟有心态端正了,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惟有心态端正了,我们才会感觉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快乐;惟有心态端正了,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幸福的。

  如果老师没有快乐的心态,学生哪里有机会去释放自己的快乐?

  如果老师没有满足的感觉,学生学的到什么是知足长乐吗?

  如果老师没有希望的感觉,学生对于未来的追求充满着动力吗?

  如果老师没有幸福的心态,学生就不能从老师这里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小段二三事

小段,小鼻子、小眼、小个子,小巧玲珑,喜欢恶搞,还有才,提起毛笔能写一手好看的隶书,玩起篮球辗转腾挪,利用小个子优势,穿梭于高其一头的对手之间,游刃有余,机灵可见一斑;小段坚强的外表下有一颗柔弱的内心,一不小心还会滴下两滴剔透的泪珠。小段是个男生,小段有一样比较大——嗓门。

“温室效应是由哪种气体引起的?”其他同学还需要一秒的缓冲时间,小段完全不用“一氧化碳”调门调的老高,来了一嗓子,孩子们哈哈大笑,小段知道坏了,赶紧捂上嘴,缩起头,斜着小眼,俨然一只偷着出来觅食的小老鼠。

“你小子,这次化学怎么才考了这么点?”我皱着眉头来到小段身边,伸手准备从他的后背将其提起,谁知小段两手故意没劲的耷拉下来,顺势站起,歪着脑袋用一双贼溜溜的小眼瞅着我,好似我有无穷的力气,其他同学见此场景哈哈大笑,我的不满情绪被冲的烟消云散,使劲憋着快喷出的笑“小滑头,下次再考不好,哼哼!拉出去斩首!”孩子们又是一阵大笑,这场小风波愉快结束。

一日,晚自习,我提前到教室,几个孩子上厕所未回,我在教室中跺着步子,督促孩子们做着上课的准备,忽然后门方向传来了“咣咣”的敲门声,很响,我走上前打开门,“张勇…”还未等我再次发言,张勇忙解释“老师,不是我,是段鹏飞干的!”与此同时“前门上响起了打报告的声音…”段鹏飞溜了进来,小段又是歪着脑袋,斜着小眼,一脸坏笑的看着我的反应,“好小子,竟敢陷害战友?”我边说边假装发怒提住他的领口,“老师,我不敢了!”从他嬉皮笑脸的言语中我知道,下次不知道谁又会被他陷害?

又一日,我正在帮孩子们梳理知识点,小段在我正前方坐的直直的,眼睛瞪的老大,将他的两个小黑眼珠努力地向鼻梁方向靠拢,这时候如果给那小鼻梁上再打点粉,绝对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丑角形象,我仍俊不禁,其他孩子还都沉静在下午上课的死气沉沉当中,“这小子又要恶搞,课堂气氛这么沉闷,不如…”“小段,上讲台上来”,小段大概知道了我的用意,缓缓上前,站在讲台中央低下了头。“抬头,面朝大家、把你刚才的动作再给大家做一遍,要求: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笑!”小段依旧低着头,我又重复了一遍,小段还是低着头,我低下头仔细一瞅,孩子脸上挂了两颗晶莹的泪珠,“这下完了,伤了孩子的自尊了!”整节课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我郑重的对着大家说了几句“小段一直是咱们班的开心果,今天老师本打算借着‘开心果’逗大家一笑,缓解一下沉闷的课堂气氛,没想到伤了小段同学的心,老师真的没有恶意,也希望小段能原谅老师!”谁知道这个没心没肺的孩子,斜着小眼笑嘻嘻的看着我“老师,我原谅你!”嗨!我的自责就这样被消灭的片叶不留。

又过了很多天,小段仍然是上蹿下跳,时常恶搞,时常扯着高高的调门,大喝一声而后偃旗息鼓。

就是这么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小段

                   瞬间的感动

    月考结束,成绩不理想,翻开孩子们的卷子,分析了许久,责任不能完全丢给孩子,九年级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科目多,时间紧,任务重,这段时间各科都在赶下学期的进度,成绩不理想也就不难理解了。针对本次月考,我特地将座位进行了重新安排,后进生集中在了前两排,以便于平时指导,监督。

这天,走进九一班,简单的对第六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而后要求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记忆。往常这些后进生们分布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难免顾此失彼,照顾到了这个,冷落了那个,如今集中在一起,净收眼底,看何永紧皱着眉头,嘴里似有文字蹦出…,梁鹏拿着笔在一张纸上不住地写着化学方程式…,贺丽军捧着书向后面的同学请教着什么…;李浪、贾冰瑶、谢婷个个都在认认真真的进行着,瞬间,感动涌上心头,这些孩子们都是可爱的,虽然平时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如好多同学,成绩也没有别人的优异,但是他们也在尽心的努力地做自己应该做的,甚至有的同学可能比那些成绩优异的付出的反倒更多,只要他们肯付出努力,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办公室中的同事闲聊起来,也常常做这样的假设“假如我们教了一班的谢鑫雯(全年级第一),我们的日子会不会很好过?”

“那成绩肯定‘杠杠的’。”

“那你这个老师估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成绩好的不一定样样都好”…

很显然假设不成立,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只要我们本着教育的良心,认真的对待我们所做的事,我想过程远远比结果重要。

也许后进生才能体现出我们教育者的价值,学会发现这些孩子的闪光点,学会感动,我们的世界才会豁然开朗。

              话说何永

何永,九一班学生,龙、马画得好、栩栩如生。他还在八年级时,我这个九年级的老师就对其有所耳闻,总以为何永和何小双应该是一个人,真正见到这个小朋友的时候,和想象中的有一段距离,个子不高,不爱搭理人。

听同事们说,这个孩子比较犟,不好管理,和老师爱对着干,第一节化学课结束,我将何永叫到外面,问了问基本情况,从他的画说起,“你爱画画吗?”“爱”“那你想没想过九年级毕业了你要干什么?”“…”“假如你文化课学的一塌糊涂,没有学可上,你还能再继续你的画吗?”“…”从画画说到了学习,又说到了前途理想,我们交谈完(与其说交谈,不如说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何永直了直腰,脸上露出来一点点不动神色的笑意,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说法,第一次谈话结束。

在随后的教学中,我有意无意的关注着这个孩子,一遇到简单问题,孩子表现的比较活跃,每每有难题出现,孩子便会皱着眉头,一脸疑惑的使劲盯着我,表现就不那么积极了。大概孩子心理面急,想学好这门课,但是却遇到了拦路虎,出现了一脸纠结,有时候背知识点也是这样的。

针对这样的状况,课间十分钟时间,我们的第二次谈话开始了,“孩子,不要把困难想象的那么可怕,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啥都会,只要你用积极的态度去做,只要用心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以后有不会的只管来找老师好不好?”他又是点了点头,这次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许多“老师,我会的!”

以后的上课中,我故意将较简单的题留给他来回答,昨天上晚自习,何永竟然拿着一道题来问我,我心中很是高兴,于是认认真真的给他讲解了一遍,“听懂了吗?”他笑着点了点头“懂了!”我摸了摸她的头,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笑并示意他坐下,随后,又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来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故意说:“问何永去!”,说话的同时我偷瞄了一眼不远处的何永,何永眼神中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赏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用心引导,我想总会看到孩子的进步!

            向小学老师致敬

自打毕业连带化学八年,心中时时感叹自己当初选择化学教育这个专业,真真是脑袋被门挤过,而且伤势不轻,也常常羡慕小学老师,没有晚自习的清闲。

今年开学,我接了三年级的科学,第一次尝试代小学课程,想都没想,怎一个简单了得,初中老师,带你个三年级,那简直是小菜菜,捎带的事

第一节课,我领略了孩子们的积极,回答问题嗓门那叫一个大,表现那叫一个好,相较九年级沉闷的课堂,这才叫生机勃发,顿感自己也焕发着生机与活力,虽然偶有学生调皮捣蛋,假装嗔怒,孩子们便不敢就范…一节课下来更加验证了我曾经的想法,教小学生…So  easy…

第二节课,正讲课间,一孩子若有所思的站起来问我:“老师,蒋玮是不是你女儿?”我顿时感觉好笑,这孩子原来我讲蜗牛,他却对我进行研究,姑且满足一下这个小人儿的好奇心。“是啊!”“我说咋那么像?”“我早就知道了,你才知道”…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故伎重演,又假装嗔怒,谁知这回没有任何作用,几张小花猫似的脸,还一个劲的冲着我坏笑…我的课堂失控了,第一次感觉到无助,所幸这件课已接近尾声,听到下课铃响,我如释重负,冲出教室…

几周过去了,虽然没有先前上课时的手忙脚乱,但我再也不敢轻言So  easy.

向小学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清静真好

有时候出名是一种好事,出名就意味着离著名不远了,随着南梁的出名,列宁学校跟着也如火如荼的出着名,今天电脑捐来了,明天图书画册捐来了,再后来营养米来了…各种爱心纷至沓来,相比较其他学校的门庭冷落,身为列校人,多少有那么一点点优越感。

优越感充斥的同时,列校的师生们所面对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可能就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吧

进入十月份,我校的各项大型活动又接踵而至,“美丽园丁”签约仪式主会场的布置,火炬传递仪式的节目筹备,今天拉学生们练练歌,明天拉学生们练练腰鼓;一时间师生们忙得不亦乐乎,焦头烂额。半个月下来,时间没少花费,师生们的精力没少搭,课倒也没少落,不尽感叹时间都去哪啦?

随着大型活动一个个的结束,师生们总算又能安稳的坐在教室里进行紧张的学习,以前感觉乏味的课堂,此时也变得格外清新自在,这样的感觉真好,让我们的校园多一点这样的清静,不经感叹清静真好

    

       于不经心间     润物于无声

                         -------听蔡、王两位老师示范课有感

于不经心间,润物于无声。这是我多次听蔡,王两位老师的感受,没有异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有的是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和对教材知识知识的巧妙嫁接,整节课顺理成章一气呵成。

 王省红老师以一元二次方程作为嵌入点引出二次函数顺理成章,新老知识衔接自然;蔡正宏老师将小数除法的应用题作巧妙的处理“王鹏坚持晨跑,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让学生现将22.4千米化成22400米,然后计算,得数再化成千米,将新知识做一简单的处理就与老知识有机的结合,化难为简。

蔡老师设置问题情境导入,带动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习,最后又回到情境,其实情境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问题能解决,说明这节课的目标已然达到,少了条条框框的束缚。

当然两位老师课堂中值得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这两点对本人触动比较深而已。

连着带了几年的九年级化化学,可以说哪节课里的哪个知识点是要考的,历历在目,清楚有清楚的好处,当然也有一些弊端,老感觉这也要说,那也要说到头来,一节课的容量无形中被加大,接受起来自然如消化不良一般,纵观两个老师的课堂,知识点很少,但直击要点,学生掌握的很扎实,对我的启示不少。

自我感觉还是个好学的人,所以每每有人上公开课,只要自己没事就会听听,语文,英语,什么都听,以至于办公室一同事戏称我为“听课钉子户”,听得多了,课改的意识也渐浓,但真正拿来要用在自己的课堂总感觉是捉襟见肘,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但我想理科是不分家的,蔡、王两位老师的风格,可能更能被理科教学所借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热闹非常的场面;学生的主动性仍然能被体现,教学的目标仍然达成的很好,这不就是我们所要的高效课堂吗?

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不经心间,润物于无声;这是境界!

            “合作探究”——亦喜亦忧

开学将近一月,又一次干起了我的老本行,虽然屡次重复,但当我再次面对一级新的学生时,我陷入了思考

记得初登讲台时,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教室里坐着十几个前辈,指导我的教学,评课之时,老同志们众口一词,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新课改的意识。当时想着是前辈们对自己的要求高了些,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新课改”这个词。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课改的种子在我们这个乡村小学校里开始发芽,刚刚冒出了一点新尖,还不知道如何使其茁壮成长,于是推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学习高潮,学校组织教师观看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视频,那教学场面那叫一个热烈,原来孩子们还可以那样坐,还可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再后来,外出学习西峰区齐家楼初中,实验小学,从这其中我们估摸出了许多道道。

于是乎,桌子被拉成了小组,老师成了导演,孩子们一样上课也是非常积极踊跃,合作的风生水起,不再是原来教师的一言堂,可真正琢磨其中的细节,感觉有些地方,真的离课改的理念还相差一段距离,多少有点将经念歪的感觉。就拿合作来说吧,课堂上看起来比较热闹,时而学生展示,时而组长讲解,看起来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真正面对要独立完成的任务时,孩子们似乎形成了条件反射,你的脑袋搭在他的作业上,他的脖子伸在你的答案上,不知独立思考为何物?长此以往,还怎么应付而今的考试。是的,课堂的合作,有许多正面的,值得借鉴的东西,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但如果引导不到位,对于学困生来说,提供了原搬照抄的土壤,长此以往差距是不是会越拉越大?前途堪忧!

“课堂合作探究”亦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这些导演们仔细研磨推敲,因材施教更显重要。

          有感教师节

又是一年教师节,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10个这样的节了,最初的几年每到教师节,还有几分惊喜,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孩子们趁你不注意,齐刷刷的起身齐声高呼;“老师,教师节快乐!”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但是也有百般滋味涌上心头,那时候,真有一种桃李满园的成就感,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随着时间推移,年复一年的九年级化学,当初的激情,好像已经变成了一种惯性,虽然也有几个学生发来了短信问候,还是那句“老师教师节快乐!”但心中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波澜,只是机械地一一做了回复,想送自己两句祝福,脑子里空空如也,剽窃两句自勉:

教师是什么?

教师可以当主任医师:因为学生受伤害时要急救,不能出差错;120专用;

教师可以当地震预防专家:因为地震时必须正确指挥学生逃命;

教师可以当交警:因为必须教会学生交通规则;

教师可以当消防专家:要教会学生消防知识和逃生;

教师可以当保安专家:要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可以当食品专家:要教会学生不能食物中毒;

教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

教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

教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

教师可以当清洁工:因为整天扫地、擦玻璃;

教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写黑板、布置教室;

教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

教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叫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音和厚脸皮。  

 没办法全能型人才。哈哈!

 祝我们教师节快乐!

                 面对中考

    又一次模拟考结束,九年级的同志们,聚集在办公室,一起阅卷,集体会诊。

“谁谁谁的哪个题,上课讲过多遍还能错…”

“谁谁谁最近学习有所松懈…”

“某某班的某某科比其他班高…”一时间成了办公室出现频率最高的话题。

又一轮的九年级会考临近,我们将会怎么面对我们10天后的成绩?是心有不甘,还是坦然接受?在我们心里画出了个大大的问号,回想这一年的付出,我们是该坦然,我们的战友们,哪个不是起五更睡半夜,尤其是最近,孩子们学习的学习劲头也比较足,经常第四节晚自习不知不觉间被延长,办公室中是一叠叠的卷子,战友们在不断地翻,不断地提炼,谁也没有松劲;面对活动,没有感觉到暂时的轻松,而是都在抱怨,占了我的几节课,占了他的几节课,啥时候能补回来?…

可能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有的人会想,这帮人从里到外都冒着傻气,这就是九年级、这就是现实。面对付出我们是该坦然,但是付出与成绩的反差,也会多有不甘,什么事情都是矛盾的,还是努力做好当下,坦然面对成绩吧。

 

              我与女儿的“风波”

 蒋玮,我女儿,七岁,小学一年级,学习成绩还能说得过去,颇有几分牛脾气,早上起床,我记起女儿昨天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扯破了裤裆,但是没来得及帮助缝合,于是找来了一条上周新买的裤子让她换上,谁知他一看,说裤子和上衣不配套,“小小年纪,哪那么多的毛病,赶快穿上。”我继续洗漱,她在床上扭捏了半天,终于下地,洗脸时,一脸的不高兴,时不时翻起眼皮瞅我两眼,“玮玮,你看你平时买好吃的,钱都是爸爸妈妈挣得,身上的衣服也是爸爸妈妈帮你买的,你应该感谢爸妈,以后不能再给妈妈耍脾气了”谁知思想工作越做越来劲,更助长了她的“嚣张”气焰,我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抓住她的领口,想狠狠的揍她一顿,但女儿哭的上气不接下气,终究没有下的去手,这场小风波在我的骂骂咧咧中收了场,玮玮临出门时我甩下了一句话“到教室好好想一下,你做的对吗?早餐结束回来告诉我。”

  二十分钟后,玮玮又像往常一样拎着饭盒,一奔一跳的回到房间,笑嘻嘻的说:“妈妈,老师让穿校服”(她好像故意要转移话题)“你想好了没有?早上做的对不对?应不应该给妈妈耍脸子看?”她使劲的点着小脑袋(女儿就是那么倔,想从她的口里听到我错了,是相当困难的,这里点头表示妥协)我顺势又给她讲了大道理,她又是一阵点头…换完校服她径直去了学校。

以前,老有家长来学校与老师交流时大多都会说“我们家的孩子我实在没办法,还要你们老师好好管教呢”每每这时候我们会嗤之以鼻,“自己的孩子,自己都没办法,真不知道这些家长是怎么当的?”现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倒不是对孩子彻底没办法,而是觉得很无奈,自己是老师,又是家长,真正当孩子犯错误时,往往忘了角色的转变,拿对付大孩子的方法对付小孩子,拿教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要求其言听计从。平时学生犯了错误,还能压得住火,努力与其讲道理,和风细雨,和颜悦色,到了自己孩子这里却完全没了耐心,这又与我们嗤之以鼻的家长又有什么不同呢?也许,应该反思一下了…

         “老韩”,在进步

“老韩”,提到这个称呼,列校的师生们不用浪费一个脑细胞,几乎是条件反射,都知道是谁。

“老韩”的物理功底扎实,带了多年的九年级,他可以完全摸准中考的脉搏,可以精准到每一个知识点,选择题、作图题考什么?计算题是哪些类型?对于他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刚到列校的时候从同事的口中知道,“老韩”的物理成绩一直很好。当然“老韩”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一年的物理成绩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记得老韩在总结时说:“也许是我的方法老旧,上课的时候喜欢唠叨,批评学生,给学生的鼓励太少…”

记得2006年和老韩搭档,有一次理化合卷检测考试,学生们被集中在教室门前的一块空地上,我这头老韩那头观察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老韩”踱着小步走到一个叫胡锦瑞的孩子面前,观察了一会儿后,“老韩”上齿咬着下唇,眼睛瞪的老大,过了几十秒,才从牙缝中间挤出了几个字“诶…楞种子,人体的体温木就是四十二度?”我没绷住,笑了。我笑孩子不经意犯的那个低级错误,最主要的是“老韩”当初的那个表情让人意犹未尽。

后来“老韩”当了总务主任,带领后勤上的“老白”“老杨”“老王”们,今天剪剪花草树木,明天修修桌椅板凳,忙得不可开交,老韩告别了物理、带了地理。

学期初,校领导提出“磨课”,这才有幸又听了“老韩”的课。

“老韩”也很赶时髦,听说是叫人做了个精美的课件,第一幅图片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大家认识这幅图片吗?他们主要干了什么?”随着发问声落,孩子们齐声回答“西游记,西天取经”“你们想不想到印度旅游?让我们一起到印度逛逛…”老韩的“印度之行”拉开了帷幕,整节课老韩没了先前的急躁,而是不紧不慢,和颜悦色,虽然有时候课件不听使唤,不是快就是慢,但是老韩依然是不愠不火,学生时而讨论时而独立思考,条理依然清楚,环节衔接依然紧密,我不禁要赞叹“老韩”今时不同往日,“老韩”有课改的意识,“老韩”还在学习…

         复习进行中

    今天2015年4月9日,离中考连骨头带皮算仅剩两月,整天忙忙碌碌穿行于教室,办公室之间,不仅要感叹时间都去哪了?看看桌子上的复习资料,学生做过的不到三分之一,在看看墙上的课表一周满打满算的八节课,对于我这个带了多年九年级的老教师,心里多少有些发急,手中的资料翻了一遍又一遍,计划了再计划,始终感觉时间匆匆。

急归急,还是得稳住阵脚,好好的计划一下,翻了翻资料,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式与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金属的化学性质;溶解度;常见的酸碱盐都属重点这其中不但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知识,还对能力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下面的复习侧重这些章节,对于学困生重点关注,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交给他们做题的方法,课上做好监督检查,希望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

自己理一理,还感觉有点头绪,复习进行中

         我的“磨课”历程

上周星期几我不记得了,突然接到校讯通,让每个教研组每个科目推荐一人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课程录制,有些为难,刚开始我不得不承认我是不乐意的,我找领导反映情况“高校长,化学只有九年级有,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能不能不参加?”高校长说:“要求每一科都有一个老师参加…”无果而返。

我在脑海中迅速的搜索着以前上过的公开课,稍微策划一下,估计就可以交差了,于是第一次磨课上的是“推断题专项训练”过程设计的还倒合理,环节过渡的还算自然,磨课的时间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也来了,这些孩儿们,由于刚刚接触推断题,还没搞清楚来龙去脉就要深入“案情”中进行推理,结果我设计的那些“案情”完全难倒了破案的“警察”,我在怪我的案情太难?我在怪孩儿们的表现不够精彩?课上的异常尴尬,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一节课无果而终;我感觉这是我从教以来上的最失败的一节课,我那个火啊!不管那么多了,大不了挨顿批从头再来,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已经伸好了脖子听凭发落,结果评课时领导说“就这节课放在九年级复习,绝对是一趟扎实的课…九年级可能大多时间注意抓学生的成绩,对教学艺术这些方面不是很注重。也难为你们了…”是的我们身处九年级,时刻准备着迎接会考的挑战,教学艺术方面重视的确实不够。这样无疑给了我一个大大的台阶,让我感觉不那么丢人。

我又开始了第二轮准备,我上网调看“优秀课视频”谁知有关九年级化学的少的可怜,看来只有靠自己了,化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得从实验入手,我突然想起来,在配套练习中有一道习题,是有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为什么不用稀硫酸或者碳酸钠制二氧化碳?”我灵机一动以此作为嵌入点设计实验,最后谈及“低碳生活”“温室效应”等热点话题,结尾让学生发出倡议“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有了初步的思路,白天上完课想,晚自习下了睡到床上酝酿,经过两天的推敲,终于出炉,至于效果怎么样,有待同事们的考验…

第二次磨完课后,同事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经过“回炉”我的第三批“作品”又一次出炉:

第一环节:向学生展示三幅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说出二氧化碳的用途,通过三幅图片明确二氧化碳是对人类有利的。

第二环节:调动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制取原理,期间穿插小组合作,学生利用媒体资源板演画图。

第三环节:设问,为什么不用“碳酸钙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将学生引入实验,实验完成、小组合作分析原因。

第四环节:你能举出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实例吗?列举实例。二氧化碳是有力的还是有害的?与前面第一环节呼应,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接着视频播放“温室效应的危害”

第五环节:由上述危害,引出低碳生活,向同学发起倡议“低碳生活每一天”

第三次磨课,来了好多人,有教育区和学校的领导们,还有陪我们一起磨课的同事们,最主要的是多了一台摄像机,心里多少忐忑,课前定了定神,课上按部就班,孩儿们也表现的比往日要好,课后没别的想法,总算顺利过关,至于结果如何,不是我关注的范围。

通过磨课,让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以前总以为九年级,抓成绩是关键,至于其他的都是其次,结果身处其中才知道原地踏步就是退步,看看那些新来的小同事们的课“姚金涛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有板有眼,让学生自己动手拆盒子,找规律,得结论,一气呵成,毫不费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李亚娜的‘Do you like pears?’调动学生的多感官,画水果,找水果,唱水果,奖水果,击鼓传花…,异彩纷呈”这些才是焕发生命的课堂,才真正的让课堂“活”了起来,相较之下,自己往日的课堂那是“勉强呼吸”,再若驻足不前,将会相距更远。“九年级”,不是借口;“抓成绩”,不是借口;转变观念,奋起直追。

             难得糊涂

小时候看电视,广告中有一个外国佬拿个酒杯,用不会打弯的的汉语说“聪明难,糊涂更难”,曾一度认为,聪明不聪明多半是先天因素决定的,后天要改变,是要付出不少努力,确实难,至于装糊涂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长大,身边经历的人和事多了,才知道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字字千金。

当然郑板桥他老人家的“难得糊涂”岂是我这样的俗人所能领悟的,那得需要多高的道行,多宽的境界,但在生活中偶尔装装糊涂也落个轻松自在,过于较真,别人只会觉得你是个难相处的人,世事本也如此,岂会尽如你意;不过防范意识是不能没有的,所谓人心隔肚皮,对你笑的不一定就是好人,我又想起了一则漫画,漫画上两个人亲热的握着手,称兄道弟,嘘寒问暖,那是多麽感人的场景,但是一人的影子却手持钢刀,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个影子出卖了他的主人,这不就是人心隔肚皮吗?想想这样的场景都让人后背发凉,其实世人还是有几分糊涂的,好多事情,人们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委,不是不知道自己后背架的那把钢刀,只是日日琐事缠身,没到要命的那一天,无暇理会罢了,真正糊涂的又有几人,等着吧,等到既定利益到来的那一天,定都现了原形,何必费心揣摩呢?

郑板桥的境界无法揣摩,但是偶尔装装糊涂还是好的。

      “说说小崔那些事“有感

一周一篇的博文,起初觉得枯燥无味,大多数时候都是生搬硬套,奔着完任务来的,写着写着我们列校这些为外人所不知的事,道出以后也是蛮有意思的,原来我们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也可以感动人、感染人、启发人。

今天已经星期三了,博文还没着落,抱着先看看的心里,走进“教师博文”一篇“说说小崔那些事”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当然此小崔非彼小崔,身为列校人都知道。 小崔上七年级,课堂上的表现不得而知,看看平时校园里提煤,打水的忙碌劲,可见小崔在进步,作者所言不虚。

作者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善良的,细心的人,能看到弱势群体的闪光点;八年了,自己只知道踏踏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对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内涵,不曾深刻的体会,多少次心头也掠过些许的感触,但从来没像作者看的这么深这么远。

     是的,我们也应该做个细心的人,善良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凡事一分为二看待,也许我们就不会为这些“差生”而烦恼了

                停电了…

早晨,人们照常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忙碌,有浏览网页的,有下载课件的,有上传博文的,忽然电脑屏幕黑了下来,这在我们办公室是司空见惯的,办公室里靠近电表的那几根线,时不时的冒冒火星,玩玩罢工,只要拿起笤帚把捣两下,一切恢复如常,可今天我们的年级组长使劲的捣了好几下,没有任何反应,大家这才真正意识到停电了。

停电了人们干什么呢?准备的课件用不了了,视频打不开了,音频听不到了,这可如何是好?人们抱怨着课怎么上?资料怎么查?好像没了电,工作都没办法开展,一会儿以后,同志们有的开始拿起毛笔练字,有的开始谈古论今,一派繁忙的景象…有电的时候大家都是对着电脑,各自忙各自的,好像连抬头瞅别人的时间都没有,停电了,大家反倒可以交流交流。电没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近了,蛮好。

晚上,孩儿们点着蜡烛继续进行紧张的学习,第一节晚自习下走出教室,四周漆黑一片,似乎夜从来没这么黑过,也从来也没这么寂静过,这才想起小时候,为什么夜总是那么静?星星总是那么亮?

             月考反思中…

昨天全校进行了月考,今早同志们都开始进入紧张的阅卷,时不时传出些许抱怨,有平行班之间互相比的,有学生之间进行比的,平时大家都不动声色各干各的,到了真正成绩出来之时,才知道人们都在努力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多少感觉自己的付出和成绩不成正比,这才生出好多抱怨,这其实也是好事,每考一次,同志们的斗志就会被激起一次,希望我们的辛苦努力,能一次比一次好,成绩会一次比一次高,没办法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当今,作为教师追求就这么点。 

    当然要想成绩能有所提高,就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就化学课而言,一要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无论什么类型的考试测评,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化学知识。二要以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三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化学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高效课堂之我见

在我们县,真正实施“高效课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广大老师对于“高效课堂”的理念、思想可以说都能够说出很多很多,在实践中也各有各的看法和做法。但是我想说,你是不是真正的愿意把自己的课堂变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你是不是真正的想把“高效课堂”实施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去?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这里我不想说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这个定义太广,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想班门弄斧,我就自己对高校课堂的认识谈“三个重要”.

一、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观念的改变很重要。

现在我们好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

1、总害怕学生说的不完整、不深入、不透彻

这是大多老师的忧虑所在,平时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恨不得把自己的所学都给学生。现在实施“高效课堂”,一切知识让给了学生去讲、去说,总担心学生说的太肤浅,不能像自己一样说的明白。其实,老师们请想一想,平时孩子他们之间的话多,还是和老师说的话多?为什么啊?主要是他们的年龄相当,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想法。他们之间能够用他们之间的语言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心声,他们之间也能明白他们之间相互需要什么。而我们总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把他们的思想想象成我们的思想。所以有时候我们讲的特别多,孩子到底能听进去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

    2、害怕会影响学生当前的成绩

    这也是老师们心里存在的一个疙瘩。这也跟当前的教育评价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教育也一味的以老师的成绩论英雄。说句实在话,“高效课堂”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见效的。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像现在的教育模式一样,教师猛讲几天,也许学生考试会好一点。但是这只是一时的成效,学生完全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把他装满了,考试时拿出来就行了。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他就传统的课堂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做了一次实验, 通过比较,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所上的课学生的平均成绩比用传统的教师模式所上的课的学生高出了很多。连教育家都能够改变一生给自己带来荣誉的授课方式,那充分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了。我们真的不能再为了自己一时的成绩而耽误了学生的一生。

    3、使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不能坚持到底

    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有很多的教师也对“高效课堂”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但是又有很多人因为不能坚持到底而放弃,仍然是“鱼目混杂”,一会“高效课堂”、一会“传统教育”。我忘记了在哪里见过这段话,但是内容让我记忆犹新,这段话里说“高效课堂”有四个关键期:第一看看你实施“高效课堂”能否出“满月”;第二在实施“高效课堂”满月后,你能否坚持一百天; 三个关键期就是要坚持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后,如果你的课堂能够让你感觉到有了收获。你就会很自然的会坚持一年的时间。久而久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会成为你教学的模式了。如果你能坚持过了这四个关键期,就会永远成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拥有者了。打造高效课堂改变观念很重要,只有我们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站的住讲台,站的稳讲台。

二、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如果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的转移到老师所讲的知识和课本当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轻松了,我认为最直接有效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是:表扬+教学方法

对一般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会使学生的方向明确,热情饱满,情绪高涨,积极上进,可谓“点石为金”。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大人也希望受到关注和表扬,何况孩子呢?表扬比批评效果更好,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建立信心

再如我带的是化学,我就会利用实验和化学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置换反应”的知识后,可以引用“化铁成铜”的故事引导学生复习,加深理解和记忆,“宋朝有一个商人惟利是图,用‘点铁成铜'的方法骗人钱财,他把别人交来的铁器放在清水中,然后放入一些白色粉末,清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溶液只见溶液中的铁器慢慢地变成了紫红色的金器,请想一想,商人是利用什么进行骗人的?引起学生思考后再抛出(CuSO4 +Fe==FeSO4 +Cu)水到渠成。又如:初中化学中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用“杀狗洞”的故事巧妙地复习巩固:“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人进去却安然无恙。据说洞内有一个妖魔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听到传说后,不畏艰险,毅然进洞考察,他发现这个奇怪的恶魔竟是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他从水里逸出后积聚在洞内地层低处,形成高度为半米左右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在洞里会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体里很快地窒息而死去。”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自然好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高效课堂反思很重要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因此,课后,都需要我们教师去认真的反思,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我们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3、记录学生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

4、知识点关注的够不够。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抓住了知识点;是不是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否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来活化课堂?能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之中。

    5、是否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培养。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

    6、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巧妙,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是否自然合理?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及如何解困进行思索?如何调整自己今后的教学?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实践。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探索出高效课堂新途径。

          用心做教育的有心人    

                    ---- 赴柔远初中学习有感

上周五,学校组织到柔远初中观摩学习,使我得以再次踏进柔远初中的校门,该校的硬件设施自不必说,无论从占地面积,还是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乡村的小学校无法比拟的,在此期间有幸听了刘海涛老师的化学课,确实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刘老师上的是《二氧化碳的制取》,首先他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紧接着进入新课:(1)出示三套固液不加热装置,比较三套装置的优缺点(2)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3)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贝壳和鸡蛋壳与盐酸进行反应,在进行检验,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终得出结论贝壳与鸡蛋壳中同样还有碳酸钙(4)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首先将二氧化碳通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再将混合液体进行进行加热观察现象:其次又将紫色石蕊分别滴入到装有醋酸和酸酸乳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接着对两只试管分别进行加热,再观察现象。

 刘老师的整个实验过程,操作规范,手法娴熟,围绕实验能进行有效的拓展,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同行我认为值得我学习的有这么几点:

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换做我,可能只是给学生演示一下二氧化碳的制取,然后在介绍一下三套装置的优缺点也就完事,刘老师却能将课内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一个个小巧的贝壳,一盒普通的酸酸乳,一瓶白醋可以证明,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搬入课堂,才显出了这堂课的不普通。

    每次当我讲到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时,总是就实验论实验,没有更扎实的论据证明我的论点,学生只知道碳酸很活泼,不知道具体的有多活泼,缺少了必要的佐证,而刘老师则利用对比的方式将这一问题巧妙解决,让人耳目一新。

一上午的时间虽短,虽然只听了两节课,但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思考,扎实的专业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善于发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运用有限的化学知识,带动学生进行探索;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那么一定会有所收获。用心做教育的有心人。

          二进南梁革命纪念馆

今日的南梁与往日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身为南梁人,心中自然少不了些许的自豪,日日生活在南梁的土地上,还是想随随大潮,赶赶热闹,国庆放了七天假,组织全家老小,参观了新建的纪念馆。

    今日的南梁人山人海,走进革命纪念馆,只听得工作人员一声声的催促“请随着人流往前移动,不要停留,以免拥堵”谁会想到南梁会发展到“拥堵”的地步?匆匆忙忙随着人群浏览了一圈,看的眼花缭乱,也未来得及仔细回味,日落西山,便匆匆而归。

11月13日,学校特意组织全体师生缅怀革命先烈,七百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奔赴纪念馆,从一楼到三楼这才仔细品味了一番,看着挖野菜的筐筐,窑洞中的土炕炕,革命先烈穿过的羊皮袄袄…,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生活艰苦:走进二楼展室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一个个鲜活场景,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三楼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三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展室,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值得我们后来人瞻仰和缅怀的,走进习仲勋老人家的展室,映入眼帘的是习总书记写给父亲的一份信:

“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简朴生活。”习总书记说“对父亲的高尚品德,仅这几点就够我们终生受用。”这何尝不是我们要学习的,也足够我们终生受用。

走出南梁纪念馆,抬头看看湛蓝湛蓝的天,远眺河对面整齐的街道,近看眼前一片片红色中映射的张张笑脸,不禁感叹“革命先烈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现如今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忆往昔先烈们抛洒热血,看今朝后来人再创辉煌”

           无意的伤害

 期中考试风风火火落下帷幕,面对一份份考卷,百感交集;带了多年化学,对考试题了如指掌,考前特地手写了一份重点题型,而后复印,带领学生认真复习,想来应该走不了大样。

拿到卷子的一刻,心中涌上打人的冲动,但还是不想让自己做无能的人,索性静下心来,一份份翻看试卷,刘春雨?71.5我感觉我很成功,这样的成绩我满意,这个孩子还得鼓励鼓励;赵彩妮?72.5 怎么搞得,按照平时的表现,赵彩妮上80不成问题。仔细看看卷子,最基本的气体制备,八分题全军覆没,火大…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脆弱,直奔主题估计适得其反,考虑再三之后,我准备打亲情牌,我将她单独叫到了办公室,“赵彩妮,你们家是哪里的?”“白马庙”“你爸叫什么?”“…” 伴随的是孩子的痛哭流涕,猛然意识到我犯了个极大地错误,这可如何是好?该如何挽回这个尴尬的局面?斟酌再三,“老师不是故意的,老师像你道歉…”最后经过一番劝导后孩子回复了平静,我帮着分析了考试失误的原因…这次谈话以我的尴尬收场,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失败的交谈。

事后我向其他老师了解,赵彩妮是单亲,当时我的肠子都悔青了,就因为我的一句话勾起了孩子的痛苦往事,我感觉很抱歉,平时对这些孩子的关注还不够,不得不说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多少次在赵彩妮家开的商店出入,却始终没有留意这些,伤了孩子的心,希望我的无心之失,没有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有这么一个孩子

有这么一个孩子,他叫陈小强,还没见过其人,就先闻了其的大名,听说他有很长时间没上物理课,但物理却能考50…

上第一节化学课,正在我讲的口若悬河,唾沫乱飞之际,角落里有个头发略黄的学生,正在一下一下的点着头,“角落里的那个同学,站起来回话!”“叫什么名字?”“陈-小强”(他用略显迟钝的语气回答我)我迅速的在我的脑海里搜索到了他的名字,“哦--”“我现在缺个课代表就你了!”“我不行”(这下他一点都不迟钝,回答的非常迅速,边说边摆着手)“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你们班里的学生我现在只认识你!”他又迟疑了一下说“行吧!”我就这样认识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孩子。

开学批阅第一次作业,翻开一位同学的本本,只见一行行文字,密密麻麻的堆积在一起,像紧急集合似得,仔细瞧去说是汉语吧,有好多字都是残废,“这是谁呀?九年级了还不会写字?”,翻到封面上一看“陈小强”my god!怎么又是这个孩子?

上第二节课的时候,陈小强坐在了第一排,每讲到一个知识点,要求记笔记,他总是拿起笔,急急的记下一串串只有他自己能认识的符号;做练习时,我特意站在他旁边,小声告诉他“你可以尝试着把字往开了写,你这样写也节省不了多少本本,反倒影响以后的考试成绩。”我微笑着,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又到一节自习课,我走过他旁边特意瞄了一眼他写的字,虽然还是那么不好看,但是很明显,字与字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我低下头摸了摸他的后脑勺“你看你现在写的字明显比之前的好了,我相信再努力一定会更好的”他会意的点了点头。

又是一节化学课,当我再一次留意到小强时,他正在与瞌睡虫斗争,两只眼睛好像要努力的往开睁,由于太过努力,他的两个小眼珠只向眼角靠拢,显然他是不想让自己睡着,我不禁被他可爱的样子逗笑出了声,“陈小强你是准备斗鸡吗?”我将他的动作做了一遍,孩子们都哈哈的笑了起来(当然这个玩笑是善意的,下午第一节的课实在太难上了,孩子们正需要这样一个调动气氛的机会,很不幸小强同学被我选中),小强直了直腰,笑了笑,课继续。

 检测成绩出来了,小强考了五十几分,“对你这次的成绩有什么感想?”“没-考好”“你看,这里、这里如果你在认真一点,你一定会及格,你说是吧?”“嗯”…

就是这样一个成绩很不好的孩子,话很少的孩子,上课爱睡觉的孩子,在一次次的接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朴实的农村孩子,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孩子。

孩子,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做的更好!

              惩戒偶感

 周末遇一初中同学,偶尔谈到初中时的老师,她说,有一次数学没考好,老师拿尺子打了她的手,她至今见到那个老师不想搭理?

想起来真为那位数学老师叫屈,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他当时的举动无非是想给这个学生一些惩戒,让她以后的成绩能够有所好转,现在看来方法有失妥当,但内心绝对是为孩子的学习着想的,如果当时他打孩子的手时会想到十几年后孩子还在记恨他的话,他还会不会这样做?

前不久进行了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以后十分的不尽如人意,当时很生气,真想狠狠的抽那些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忍了又忍,终于还是理智大于冲动,过了几天再回想起来,当时没有那样冲动的举动是明智的,谁家没孩子,都是为人父母的,如果你的孩子被老师打了,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虽然有些家长也会说,让老师好好教训,但真正打心底里愿意的估计没几个,反过来说再遇上个不开眼的学生把你的良苦用心记上几十年,你又何苦呢?

惩戒的方式有很多种,关键是怎么和孩子沟通让其明白你的良苦用心,而且惩戒过后你还是一如既往,不戴有色眼镜看他们,他们可能才能真正从心理上认可你。

                 列校情结

 二十年来,它就像一条线牵引这她,无论她飞的多高,飞的多远,始终没有离开那个圈,如果说人一生中始终不离的是家的话,那么它就是她的第二个家 ——列宁学校

  1990年,在她还对学校没有什么印象的时候,父母把她送进了学校,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它,还有伴她九年之久的老师,那时的列宁学校只有几排平房,校园也没有绿化,要说能看到的一点绿色,就是菜园里,大师傅种的那几颗大白菜,那时的她看那时的老师,个个都是比较严厉的,平日里在校园里没法躲,在校外只要碰上都是像老鼠碰上猫一样,看见就早早的躲得无影无踪了,每到考试结束,老师都会不辞辛苦的将学生的排名用大白纸写好帖在房码头的墙上,考的好的同学沾沾自喜,考的差的同学也没见谁垂头丧气,总是卯足了劲,想让自己的名字从第二页跑到第一页,不光是为了自己,那时候也不知为国争光是怎么回事,只为不挨老师的手板,当然那时的她们也没有那么娇气,挨了板子以后也不敢回去告诉家长,否则家长会严厉训斥,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自然而然时间长了也就少了许多抱怨,一心一意只为学习。

2005年,她从师范院校毕业,在家呆了半年后,经过县里招考,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老师,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列宁学校,不光是因为她的家在哪里、故土难离,更多的是在那个校园里,留下了她成长的足迹,她又一次踏进了久别的校园,校园的陈设没有多少变化,还是两排破旧但整齐的平房,只是以前给她带过课的老师已经走得所剩无几。

    “母校我回来了”,她在内心深处无数次的大声呼喊,心情还是六年前的心情,但是角色却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里她也看到列宁学校的飞速发展,常常在她内心有这样自豪的想法,她可以见证列宁学校的过去与现在。

 2007年,学校来了工程队,不出半月时间,以前破旧的校舍只剩一半,三五个老师挤在一间宿舍里,白天谈笑风生,晚上睡在床上数星星,依然乐此不疲,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崭新的校园屹立在眼前,将军苑、思齐苑、景文楼迎来了习主席的亲切关怀,引来无数羡慕的眼神,接待着大江南北慕名而来的游客,一夜之间列校红了,南梁红了,华池红了,列校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此,她们立足实际,总结出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教学方法,经过几次蜕变,“一三五”教学模式深入人心,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面对社会的关注,她们没有骄傲,她们依然卯足了劲,准备继续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她是其中的一员,她在此历练的同时,也深深的为它感到自豪。

 写到这她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列校培养了她,十多年后的她,又回到了这里,她想起了一句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看二十四孝

周五下午,照常放学,走到教学区,学生还没集合起来,于是顺着墙根走去,墙上的“二十四孝”图文并茂,在那里已有一段日子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不曾关注,今天切看看。

“恣蚊饱血”话说晋朝有个吴猛的人,小时候担心自己的父亲被蚊子所咬,因此脱光自己的上衣,让蚊子咬自己,正感动间,上一年级的女儿跑到我面前“妈妈,你在干吗?”“看故事”“我也要看”“你又不认识字”“你读给我听”我默许,我担心孩子听不懂,所以用最白话的语言,给他解释了一下,女儿歪着脑袋说“为什么不点蚊香?”我解释了半天方才说服她。

今天又与同事闲聊说起了“二十四孝”:“没办法理解古人的做法,为了尽孝自己甘愿被蚊子咬(恣蚊饱血),为了尽孝甘愿埋掉自己的儿子(埋儿奉母),为了尽孝,甘愿趴在冰上等冰融化(卧冰求鲤)…”“那样的时代没手机,没电脑,没汽车,没马路?想想人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我们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现代的人怎么能体会古人尽孝的艰难?”也是,不然女儿怎么会有“为什么不点蚊香?”这一问?

写到这又想起了小时候说书人口里的故事:兄弟五个,老父亲殡天,商量买棺材的事,谁也不愿意吃一点亏,最后决定一人出一面的钱,结果棺材的第六个面没人管,于是他们找来麻纸,把那个第六面糊上,结果送老先人上山时,将老先人掉在了“水窜洞”里;这也许是说书人艺术性的夸张为教育后人的,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些不孝子孙。

也许在这个时代下,我们不会再光着膀子被蚊子咬,但我们只要点起蚊香就能给老人一个安稳的睡眠;我们不会爬在冰上等鲤鱼,但我们只要买回二斤来就能孝敬双亲;我们常常不能在身边,但我们只要一个电话老人就会倍感温暖…尽孝其实很简单。

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一样的“孝道”,变得只是我们现在尽起孝来更容易了,趁着父母还健在,好好尽尽孝,不要空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编辑:蒋仕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