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风尚 > 古代人如何过春节

古代人如何过春节

2014年01月31日 17:48:34 来源:光明网 访问量:2121

  不发短信发飞帖 图揭老祖宗如何过春节(组图)

  春盘又叫“五辛盘”。

  我们今天把元旦、春节和元宵节都分开来过了,实际上,这三个节日在古代是在一起过的,叫“元夕”,也就是大年春节,包括元宵节(上元夜)。当然每个朝代称呼各异,如“元日”、“正旦”、“岁日”,等等,也有直接叫“元旦”的。古人如何过大年?也是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然后出去玩?

不发短信 发飞帖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此“山臊”原是瘴气之类,后被先民神话为一种叫“年”的怪兽,说它怕竹子爆响儿。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遂成习俗。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全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宋代以前,拜年习俗一如今日,亲朋好友携礼品相互串个门,晚辈给长辈叩个头,说几句平安长寿迎新的话,长辈给晚辈拿点压岁的东西,整个拜年礼仪算是成了。但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儿了,流行送“飞帖”,相当于今天的贺卡之类,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里说:“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明清人也是这样,懒得要命。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不发短信发飞帖 图揭老祖宗如何过春节(组图)

  到了宋代,人们拜年一般不进门儿了,流行送“飞帖”。

  送走穷鬼 迎富贵

  制作春盘的习俗由来已久了,而且各地春盘所用材料都不一样。

  春盘又叫“五辛盘”,《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是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二月二日是迎富的日子,《岁华纪丽》载:有巢氏时,有人在这天领养了一个小孩,从而家富。后演绎为采蓬叶以代子,在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从西汉时起,又开始流行送穷的习俗,如扬雄有《逐贫赋》,其中就有送穷神的说法。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

  唐代也有送穷的习俗,如韩愈有《送穷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不发短信发飞帖 图揭老祖宗如何过春节(组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女化彩妆 男挂幡

  各种礼仪过场之后,就该应酬娱乐了,先把自己打扮漂亮一些。

  据说这个习俗源自南朝刘宋,说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在“人日”(正月初七)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后流俗于唐宋,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春节到来之际,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还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反正是怎么好看怎么画。

  妇女臭美,宋代官员更臭美。据《东京梦华录》云:“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满头挂上金色银色的“幡”,不知有啥好看的。

  结伴出游也是女性的一种过年习俗。如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民间又叫“走百病”。

  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对妇女而言,其实是一种健身活动。而那些已婚未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不发短信发飞帖 图揭老祖宗如何过春节(组图)

  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

  没有春晚 看迎春

  春社是老百姓的娱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祭祀社神,以祈求丰收,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这一天可把老人与小孩乐翻天了。

  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野老暮相哗”是一种情形,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的“春日杂兴”里,还描述儿童在春社这一天斗草的情形,互相用草角力,那是喧闹得一塌糊涂。

  灯会,是古代春节娱乐中的重头戏,历朝历代都有灯会。唐代在“元夕”期间要“放灯”,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唐睿宗时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清时期的迎春仪式最娱乐,其丰富多彩与热闹劲儿堪比如今春晚。袁宏道有《迎春歌》,周希曜《宝安春色篇》云:“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做伴,取意“万象更新”。《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地方官与民同乐,热闹非凡。

  猜谜语,也是古人过大年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武林旧事》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到了清代,开始流行谜社,《红楼梦》里就有写集体猜谜的桥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当然,春节娱乐不能少了妓女。她们一年之内难得没有官役休息一天,于是,春节就“相聚青楼奏管弦”。如宋代教坊妓女原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春节期间则在市井演唱助兴。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