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文化 > 南梁的由来

南梁的由来

2015年06月17日 20:36:28 来源: 陇东报 访问量:6168
南梁的由来

  民国初年,陕北连年大旱,匪患四起,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位于陕北保安县的永宁山,坐北向南,背靠广袤绵延起伏的黄土大山,面前是由西向东弯弯曲曲延伸百公里的洛河,永宁山是石头山,山势奇特,雄伟壮观,被人们称为“洛上奇峰”。

  清末、民国时期的保安县县衙、国民党县党部就设立在永宁山上。永宁山以北虽然梁峁纵横,但土地贫瘠,森林极少,杂草稀疏,可谓不毛之地;而永宁山以南,以洛河为界,则有纵深几十公里的白沙川、杠树台沟、杏树沟等大山沟,中间夹杂着几道大山梁,每逢春夏,南边的川、沟、峁、梁郁郁葱葱,梢林茂密,杂草丛生,都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即使到了冬季,这里也是一片黑压压的梢林,黄灿灿的枯草,若有人钻进梢林中、草丛里什么也看不见,就是进去寻找也是极为困难的。所以自古以来,一遇上战乱、匪患,永宁山的老百姓都会携儿带女前往永宁山南面这些深山密林藏身,寻求庇护。久而久之当地人们习惯性把这一带地区叫“南梁”。

  早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为首的永宁山共产党人在和国民党反动派、民团的斗争中,若遇到党组织被破坏,革命斗争低潮时,他们同样会转移到“南梁”那里去,以休养生息,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伺机返回,继续战斗。

  1930年冬,刘志丹带着十几个人的队伍,打着陇东民团骑兵第六营的旗号,离开永宁山,从白沙川出发,经豹子川沟掌、四合台、葫芦河到达甘肃合水县太白镇。刘志丹以商借粮草为名,跟驻守在太白的陇东民团二十四营举行官对官、兵对兵的联欢活动。席间,乘二十四营官兵不备,刘志丹一声令下,控制了敌营长黄毓麟、副营长王凤珠,迫其令部队缴械。事件发生后,黄毓麟、王凤珠两个反动军官被当场处决,士兵部分遣散回家,部分归顺刘志丹的队伍,这就是发生在陕甘边界的“太白收枪”事件。

  太白收枪后,刘志丹带着已有的六七十人的队伍,沿葫芦河北上,经华池县的小河沟四合台来到了豹子川与白沙川交界的一个大山峁上。只见那座大山梁上有一个新修的堡子,刘志丹及其队伍上得此堡,稍作休整,派人打听找来堡子的主人。当堡子的主人被带到后,刘志丹一见,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两只强有力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原来堡主是这儿远近有名的“哥老会”大爷刘生元,他和刘志丹早先就是熟人,而且还是同行同户的拈香弟兄。1929年刘志丹、高岗、霍维德、马锡五来陕甘交界做社会调查时,就认识了刘生元,并在其家吃住数天,临行前他们都跟刘生元拜了把子,结为金兰之好,更为有趣的是刘志丹、高岗、马锡五也是“哥老会”的大爷,刘生元是“二杆旗”大爷,因此,他们相互认识拜把子是自然而然的事。

  刘志丹站在这个新修的堡子上,向四周望了一遍,问刘生元:“这是什么地方?”刘生元答:“兴义山,新修的堡子兴义堡。”刘志丹接着又指着离堡不远处北边的一条大梢沟问刘生元:“那个沟是什么沟?”刘生元回答:“那个沟叫白沙川。”刘志丹笑着对在场的人说:“看来这儿离永宁山不远,其实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直跑的南……”刘生元说:“是,按你们永宁山那边讲,我们这边就是南梁。”从此,这一带也被叫做“南梁”,兴义堡子也被刘生元改称为“南梁堡”。

  1931年,晋西游击队、陕北黄河边的商贩保运队,渡过黄河,经洛河川来到林锦庙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胜利会师,会师后的部队在林锦庙住了一段时间,后撤离来到“南梁堡”。

  1933年冬,陕甘边特委、红四十二师党委先后派张策、习仲勋来到“南梁堡”,在那里做群众工作。他俩来后,以此地为中心,搞群众宣传工作,建立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成立农民联合会,组建赤卫军大队、政治保卫队,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革命委员会,为建立巩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三十年代陕甘边革命老前辈的回忆录以及史料中记载的有关“南梁”的一些事,其绝大多数都是指以“南梁堡”为中心的“南梁”所发生的事。今天南梁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梁”,在过去不是“南梁”,而是“荔园堡”。这座古城堡。是北宋年间,庆州知州蔡廷所建,据说“荔园堡”几个大字还是北宋英宗皇帝钦赐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南梁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华池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荔园堡”方圆之地称为南梁,作为南梁镇人民政府的驻地。如今,南梁人把“南梁堡”周围称为“老南梁”把“荔园堡”周围叫南梁。

  □刘永富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