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文摘 > 【推荐阅读】提倡新“五常”:公仁义诚勤

【推荐阅读】提倡新“五常”:公仁义诚勤

2011年04月27日 14:45:41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1586
提倡新“五常”:公仁义诚勤
 

作者:李汉秋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524  更新:2010-3-28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作为其主干的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论理道德学说。包括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价值规范系统,是一切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课题。中国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中国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政治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政治化的国家伦理规范独尊,百姓日用伦常不被关注,甚至被冲击。进入新时期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两大领域建设,到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加上一个“家庭伦理道德”(后改为“家庭美德”)建设,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又加上一个“个人品德”建设。至此已注意到道德的四大领域。与此相应,引导人们自学履行的除“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之外还有“家庭责任”,并说要“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至此可以说已注意到百姓日常伦常。而我们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深深扎根于百姓日用伦常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应当继承传统美德的这一优良传统,下大力气建设百姓日用伦常规范。

  道德德目很多,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把各个方面的道德要求一一罗列让全社会记住背出。同一道德体系中主要德目的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要选取处于核心位置的能够统摄、支配、辐射整个道德体系并能长久起作用的“常德”,作为核心道德,把它们突出出来,不求立竿见影,务要一代复一代,持之以恒地教化下去。这种核心道德的教化不能经常变,不能没有连贯性,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全社会扎下根,就会枝繁叶茂。核心道德抓好了就能收到举一反三之效,一通百通。

  中华民族的新道德必须与中国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传统美德相承接,才能生根成活,才能持续发展。这样做也便于将潜藏于国人心中的传统美德复苏起来,培育起来。以什么德目代表传统美德呢?我以为,作为整体德目,可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为代表。常者恒也,古人认为其精神可以超越时空而且长久起作用。五常不仅是五种具体的核心道德项目(德目),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在华夏神州已影响人们两千多年,贯穿中华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是中华文化能发挥凝聚作用的重要因素。

  道德观念总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包含着具有相当普适性的内容,但也要经过现代转换,才能适合当今新时代而得以传承。核心道德的确立绝非一蹴而就,也非一人之功,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经过集思广益,逐渐取得共识。我试着提出五个字,看看能否作为一种意见抛砖引玉。

  

  为公之心。在汉语里“公”的含义很丰富:可与个人、“私家”相对,指公共、“公家”(国家、单位、集体);可与“私心”相对,指人的“公心”;可指社会和为人的公平、公正、公道,等等。公心、为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为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一直涵养着、鼓舞着中华民族。中华伦理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精神,强调公私之辨,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公”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强化了对社会、对国家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现在它更是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我们来说,为公就是为祖国、为人民;公心就是把祖国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努力建设公平、公正、公道的和谐社会。

  

  仁爱之忱。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并把仁爱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成为传统道德理念。在中华文化中,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

  仁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而且成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成为道德信仰和信念。“仁者爱人”,核心是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把爱内化为人的内存德性,养成爱心。人人都以爱心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就能构成仁爱和谐的关系、仁爱和谐的社会。这不是无缘无故的爱,大而言之,这是对于人类一份子的本质要求;小而言之,这是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爱。自古以来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渗透于各种人类进步文化;经过现代转换之后,又渗入各种现代文明,成为现代人文精神的基因。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正义、道义、公义。义者宜也,是合宜、应该的意思,是作为人,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公义。把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蕴。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基本道德规范,义是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人间正道的准则和向导。“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杀身成仁”并行,成为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在中华文化中,义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为对义的思考与追求。

  “义”与“利”关系的处理是价值观的核心,至今仍是道德的试金石。在市场经济中特别要讲究“义利之辨”。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利益驱动是人类进步的杠杆,我国历史已经证明,一概批判“物质刺激”,不利于生产力发展。但不能长期过分宣传对物质的追求。我们应当像强调先公后私、先人后己一样强调先义后利,以此来抑制见利背义、赚昧心钱等道德沦丧之风。儒家伦理中这方面的丰富资源我们也要加以开发利用,帮助人们正确对待金钱财富物质欲望,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

  

  为人之本。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被儒家称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

  我们经常诚信联用,“诚”是“信”的内在基础,“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本身强调的是真诚,诚是道德的真,真实无妄,诚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真实不敢,即不自欺,也不欺人。“诚”的对立面是伪,是假,伪妄,虚假。所以,“诚”的命题是要解决真伪的问题,是人生、人格的最基本问题。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信用危机绝不仅仅是商业危机,而且是深刻的道德危机、精神危机;它不仅破坏经济,而且腐蚀人心、涣散社会、毒害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家至国至天下,一切从修身做起。而修身的起点是“诚意”,要从根本的心、性修养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心性是内在的,根本的,修养内化到心性才算修养到家,所以也是修养的目标。心性不正,学一些政治用语,那只是外在的,只用来修饰门面,这就叫不诚。儒家也要求官吏讲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古人强调“诚为本,术为末;诚则人多自附,术则物终不亲。”这是对的。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津津乐道如何弄权术、耍手腕,介绍历代名人的“谋略”、“智慧”、“权术”的书一套一套层出不穷,充斥书摊,有的简直就是改头换面的“厚黑学”,却美其名曰“领导艺术”。干部、政治家,尤重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取信于民,提高公信力,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弄权术可以忽悠、耍弄人于一时,但“终不亲”——被人民和历史所疏离。舍“诚”逐“术”是“讲正气”所应拒斥的,如果让它占了上风,我们的民族正气就遭玷污了。可怕的是受污染的一部分人还总以能耍手腕、善诡辩为聪明,笑诚实人是书呆子、傻瓜,这是善恶是非颠倒的大不智。

  

  勤劳、勤俭、勤奋。勤劳勇敢是世所公认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的传家宝不能丢,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以理节欲,防微杜渐。能自我约束而不贪,谓之“廉俭”。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要代代相传,建设节约型社会,反奢华、反浪费、珍惜一切资源。勤奋则不仅“勤”而且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勤奋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勤于创新勇于改革,勤于进取勇于开拓,这是由“勤”发展出来的时代精神的核心,全社会应当共同提倡、培育、弘扬。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就道德抓道德是不够的。应当以文化涵养道德,以道德提升文化。传统美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传统美德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而传扬。建议在学校教育和整个国民教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把新五常公仁义诚勤作为核心道德,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之中,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写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张守银     推荐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