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改驿站 > 抓好“语文三件事”

抓好“语文三件事”

2017年12月14日 08:10:10 访问量:1129

抓好“语文三件事”

——回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一堂课

2013年11月底,我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发展论坛。在这次论坛会上,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于永正老师,聆听了他执教的《一株紫丁香》。“听君一堂课,胜读十本书”,这堂课影响了我的语文教学思想,他的“语文三件事”成了我语文教学的“铁律”。如今,把倾听于老师这节课的所思所感写下来,既是怀念,更是追随。循着名师的精神指引,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一株紫丁香》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活泼清新的小诗,70多岁的于永正老师上了两个课时,只有简单清晰的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指导朗读—指导写字。听后却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记忆犹新。

导入新课板书送礼

一上课,于老师直接板书课文标题。他的板书笔画流畅,结构工整,刚劲有力,匀称自然,书法味特别浓。一边写着,于老师顺势指导了笔画“撇”“捺”“横”的写法。其后于老师出示紫丁香图片,问学生喜欢紫丁香吗?接着就笑眯眯地读起课文标题。

他的导入就是“写标题”“读标题”,语文重要的两件事——读书、写字,在课堂伊始体现无遗。于教师简洁的导入,让我想到,语文教师提笔即是练字,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引领和熏陶。要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教师首先要写好字,这应当是每位教师每天送给学生的见面礼。

指导朗读重在示范

检查预习两环节。字词检查抓重点,于老师只检查了“踮起脚尖”“挂牵”两个词,没有面面俱到,因为他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不教,而是抓住易读错、难理解的、重难点字词集中突破,省时高效。但在朗读上,于老师却下足了功夫,看似简短的一首小诗,用了20多分钟。

于老师先找了一排学生读课文,一人读一节,他随时指导,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如,于老师强调“的”读轻声,反复示范让学生有深刻感受。慢慢地,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了,我们听课的老师也觉得二年级的学生读得很不错了,但于老师却说:“小朋友朗读的语气,于老师不满意。”到底应该怎样读呢?于老师说:“要首先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低年级学生概括能力较差,让他们说清主要内容是很难的。于老师于是巧妙引导:“既然是一件事,就包括两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老师一点拨,学生就觉得容易回答了。于老师不断提示学生注意“在哪里栽”“怎样栽”“在什么时候栽”等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学生概括出“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悄悄地在老师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让紫丁香和老师做伴”这样较为完美的答案。于老师抓住“悄悄”追问,为什么“悄悄”,应该怎样读?然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于老师让学生整体感知和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规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时也引导学生把握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和节奏。由“悄悄”一词入手让学生自己领悟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于老师的指导深入浅出,让学生既能明白词意、感悟课文,又能读好句子。

当学生仍然读得语气欠妥时,于老师又进行范读,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声音,体会为什么这么读。其后,他发现学生确实无法读好时,干脆就领着学生逐句、逐小节地读,一直到学生读好为止。于老师的范读不逊于朗诵名家,听课老师和学生不由得鼓起掌来。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一节课就能提高的,于老师不急不火,仍然轻声细语地指导、示范、评价:“在老师的窗前栽了一株紫丁香是和老师做伴呢,老师不寂寞了,高兴吧?要笑眯眯地读。”“要微笑。来,重读。”“嗯,笑了,很棒!掌声响起。”

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就是这么简单,把课文读好,一切都在里边。一遍又一遍地读,于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解课文,学生已经意会,在不知不觉中正确流利而又有感情地背诵了全文。读好课文,学生就初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当堂背诵,学生丰富、积累、内化了语言,为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奠定了基础。

指导写字不厌其烦

第二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写了“阝”“攵”两个部首和“除”“院”“教”三个字。他先教部首,再教整个字,教学过程都很简单,就是三步:先观察正确写法,老师再示范写字,最后学生练写、师生评价。于老师的指导可谓细致入微,如左耳旁,横撇弯钩要圆滑,占竖的一半;反文旁的横要低起笔,向上倾斜,收笔高一些;“除”字右边的人字头要高起,捺要舒展。他的指导扎实认真,整整一节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像通常的公开课,写字只是“点缀”,只写一两个字,蜻蜓点水,舍不得花时间。

让我感动的不仅是于老师不厌其烦的精细化指导和一笔一画的范写,还有于老师的姿势。于老师个子高高的,写每一个字时,他总是把身子蹲得很低很低,大腿和小腿几乎弯成九十度,为的是让每个学生能看清老师是怎样写字的,尤其是看清每个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书写要领。年逾七旬的老人自始至终这样做,让我们钦佩不已。一个小小的蹲马步的习惯性动作,正体现了于老师以生为本、关爱学生的崇高思想境界。

记得那节课后,于老师在给我们做报告时说,教语文就是三件事——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虽然这节课没有体现“作好文”,但我们都坚信,一个学生,有了这三“好”,语文就无敌手了;老师把握这三“好”,语文课堂就返璞归真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芜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7年12月13日第10版 版名:课程周刊·教师成长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