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务公开 > 列宁学校被推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列宁学校被推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4年08月15日 18:19:35 访问量:2300

根据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模范教师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工作的通知》(甘人通〔2014〕204号)精神,经各级人社、教育部门逐级推荐评选,报请省教育系统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拟推荐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等12个单位评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张林等17名教师评选全国模范教师、王幼华等2名同志评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基本信息见附件)。现对拟推荐对象予以公示。

公示日期为8月11日至15日。公示期间,如对拟推荐对象有不同意见,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形式向省教育系统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联系方式。

电 话:****(传真)

联 系 人:魏萍、张剑莉

电子邮件:gsgwyjian****@163.com

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皋兰路78号省公务员局考核奖惩处

邮 编:730000

附件: 推荐单位

集体名称基本情况和主要先进事迹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基本情况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共有全日制本科生1235人、研究生199人。学院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39名,教师中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2人、“555”人才工程3人。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4600m2,果蔬加工、葡萄酒酿造和乳品加工3个中试车间,仪器设备1030台(件套),设备总值1920多万元。近5年来,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成效显著,连续5年全校综合评价优秀。毕业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221人、本科生1162人;先后获甘肃省基层先进党组织、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得发明专利2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18篇,其中SCI收录35篇,EI收录12篇,ISTP收录12篇。主编、参编教材19部,专著4部。二、主要先进事迹(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培养质量1. 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西北地区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限选课(针对地方特色产品如葡萄酒、干酪素、牦牛肉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实践教学安排实验课、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三个阶段;第二课堂是组织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特色文化活动,例如 “研茶致学”茶艺大赛、膳食营养大赛等。2. 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教育”  采用“共建基地”、“双向兼职”、“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方式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教育”。通过聘请校外专家作为学生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年进行为期3~4周的专业综合实习。采用“衔接式双师制”,即实习单位指派老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返校后由校内指导老师指导其毕业论文。3. 强化创业和创新知识教育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植入创业课程和创新思维,发挥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增加了现代食品生物技术、西北特色农畜新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等内容的比重,强化了创新知识的学习。(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 实施并提升“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改革学院形成了“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两基”即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三段”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或设计三个阶段。目前主要依托校内中试车间和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监控针对目前实验课程“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明确规定实验设计、试验和结果分析3个阶段的任务,加强实验设计与试验阶段的检查;在专业综合实习方面,不但要求撰写实习报告,还必须进行答辩;毕业论文(设计)严格执行“一人一题”,并加强选题审批、开题、中期检查等过程监控。(三)推行产学研结合模式,发挥三大服务功能   1. 发挥技术服务功能,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持近五年与企业共同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学院与中国农大、华羚集团等共同完成的项目“青藏高原牦牛乳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院与中国农大、北京三元等共同完成的“干酪制造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近五年共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300余人次,培训员工500余人次。推广科研成果52项,为企业新增产值2.0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发挥教育服务功能,优化和提升学生素质通过产学研结合,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形成培养学生崭新格局1. 长期开展“创优评优”工作。5年来,全院共有500余名个人、11个班集体受到学院表彰。2. 构建“社区化”学生管理机制。建立了以学生公寓为阵地的“社区化”管理模式,成立了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公寓党团活动室。       3. 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推进“手机建团”工作,建立班级团支部虚拟社区,开设班级微博、班级微信,广大学生通过手机、网络开展工作、反馈信息。4. 推广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全院学生志愿者注册率达100%,2013年全院学生志愿服务时间达23740小时,人均志愿服务20小时。5.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甘肃三福粮油公司等3个社会实践基地,使每年二年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比例达到100%。6. 加强就业服务工作。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开展就业工作访谈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先后在白银雨润等4家单位建立了就业见习基地,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甘肃省永登县第八中学  永登县第八中学成立于1998年8月,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本科学历99人,中学高级教师14人,中学一级教师64人,省级教学能手3人,市级骨干12人;有36个教学班, 2045名学生;占地面积17065平方米,建筑面积13239平方米,藏书63260册。一、建设文化校园,培育师生成长沃土 1.硬件建设。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建有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少年宫各一幢,办公室、功能教室及设备全县一流,运动场规划科学合理,体育设备齐全,信息化设施建设先进,校园建设布局合理,绿化美化富有创意,是兰州市绿化先进学校。2.制度建设。学校秉承 “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的理念,注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逐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决策科学民主化;完善以年级部为主的管理机制,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营造 “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局面,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整体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3.文化建设。遵循“文化引领、环境育人”的原则,着力构建合作、宽容、大气、知性的人文校园,呈现文化特色,展示学校形象。体现“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学校核心文化和“奠基三年,精彩一生”的办学理念。制作中华古典美德、革命传统、励志修身、学生规范教育文化板块,镌刻名人字画牌匾,建立孔子雕像,设置雷锋广场,建成百米文化长廊,增添翰墨之香,厚重文化之气,发挥其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育人功能。二、建设活力校园  搭建师生发展平台1.实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长出来”的教师发展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名校学习,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在此基础上,学校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教学水平大幅提升,涌现出16位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市级骨干教师,达到了“长出来”的目的。2.构建高效课堂,深化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通过组织高效课堂大比武、教学论坛、专题征文、教学反思,大力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师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学效果明显提升。3.研发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学校集思广益,编写校本教材,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师生诵读活力。近两年来学校排练的《弟子规》集体诵读活动,规模宏大、震撼人心,形成特色,得到市县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赞许,也得到新华社甘肃分社的关注。4.创建特色活动,健全学生人格。开展“农村一日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边远山区学校体验艰苦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健全学生人格,砥砺生活品质。开展“走进大学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赴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参观学习,和大学生零距离接触,感受大学学习环境,体验大学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树立远大理想。5.传承优势项目,争创竞赛佳绩。多年来,依靠社区学校少年宫,坚持组建学校男女篮球队、田径队、男子足球队和合唱队进行训练,在市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篮球运动会上,获得多项荣誉。合唱队获得兰州市第五届中小学合唱比赛一等奖,学生绘画、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书画展上获奖。    三、建设平安校园,打造师生活动乐园  1.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学校与公安、司法、交通等部门加强合作,广泛开展普法教育,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和文明校园。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集体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3.发挥家校、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作用。学校定期邀请省内教育专家,依托家长学校,向学生家长及全校师生作专题讲座,达到家校、学校、社会携手,共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深化教学改革,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创建“爱生学校”示范校和“借鉴中英项目”项目校,力争把我校办成全市管理效益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的品牌特色学校,并努力成为陇原名校。
甘肃省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庄浪县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一所具有中职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等办学职能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72亩,现开设现代农艺技术、养殖、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焊接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酒店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护理等7大类13个专业。现有在校学生5100人,教职工260人,其中专任教师232人,本科以上学历210人,高级职称教师55人,行业兼职教师16人,“双师型”教师120人。学校办学条件先进,现建有汽车运用与维修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电子电工和机械加工省级实训基地2个,建有工程制图、编程控制、机床电气、制冷制热、家电维修、学前教育、电气自动化、焊接、护理等专业实训室49个。各类实训设备配置好,性能高,能够满足实习实训教学需要,部分设备还具备生产能力。配备多媒体教室55个,建成了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和教学信息平台,师生阅览室、图书室、餐饮中心、学生公寓等功能室配置齐全、管理规范。近年来,学校遵循“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坚持走就业与升学双向发展的路子,有效发挥了特色专业的办学优势与江苏中达、苏州佳能等知名企业共建“友好合作单位”、“人才培养基地”,有效发挥了本地生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东西部联合办学之路。近年来,学校先后输送了1万多名学生到东南沿海企业实习就业,1700多名学生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高校录取。学校以“博学笃行,励志诚信”为校训,以培养德技双馨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提出了“年年有创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德育理念,积极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2013年,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学校抢抓职教发展机遇,积极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已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高职院校实施了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极大提升了中职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竞争力。学校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质量优胜学校”,连续三年获平凉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在2014年全省中职技能大赛中,有4名学生获一等奖,10名学生获二等奖,9名学生获三等奖。学校先后获得了甘肃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80多次。2009年1月9日,《未来导报》专版“甘肃教育30年巡礼”《穷省办大教育的伟大实践》一文写到:“庄浪县职教中心的‘奇迹’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9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201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改制为普通中专,校名为平凉工程技术学校,实行“一校两牌”管理。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一、基本情况: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始建于1973年,为省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隶属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省级文明单位。2013年已建成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园占地329亩,校舍建筑面积9.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1亿元。学校现有教职工183人,离退休职工108人,教职工合计291人,专任教师154人,其中高级讲师41人,讲师、工程师59人,教育硕士和工程硕士26人,另外聘请企业26人为学校兼职教师。学校现有在校普通中专生3816人,成人大专、本科函授学员1134人,每年培训煤矿特殊工种和管理人员2100人次。二、综合表现: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学校教职工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教职工肩负历史的重任和人民的期盼,团结进取、勤奋工作,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建校41年来,为煤炭工业和社会培养合格中职毕业生2.5万余人,取得了突出的办学业绩。学校领导班子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廉洁奉公,团结协作,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规定,坚持依法治校,充分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教职工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校管理制度,教职工队伍充满活力。在上级对学校年度考核中,连续9年被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确定为好班子,学校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三、工作实绩和突出事迹: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煤炭,服务西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煤炭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为甘肃及西部地区培养煤矿生产和安全类紧缺人才,能很好地服务西部煤炭工业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能紧紧抓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时机,扩大办学规模,集聚筹措办学资金,新建实训楼,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楼等建筑8幢,新增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新建校内实训矿井、实习工厂及塑胶田径场等体育设施;新增实训设备及工位1420个。十年间学校固定资产增加1.1亿,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为教学和学生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学校重视教师能力提升工作,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利用暑、寒假对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实施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机制,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训效果明显,已建有一支师德高尚、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1%;教师中有96人次参编统编规划教材74种,有36部教材获中国煤炭教育协会、甘肃省教育厅奖励,其中一等奖7部,二等奖15部,三等奖14部;24名教师分别被授予“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园丁奖”、“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学校被省教科文卫工会授予“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坚持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理想、职业目标、敬业精神、吃苦能力、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坚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标准有效对接;高度重视学校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改革评价机制,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技能比赛获奖245人次,其中获全国及煤炭行业中职学生技能比赛一等奖2人,二、三等奖23人次。坚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主动服务企业,密切校企关系,并同靖远煤业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共建校内实训矿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学校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好的服务了企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办人民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学校能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大力宣传我国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积极招收学生,扩大办学规模。10年来,在校学生平均5000人以上,毕业生达14404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主要在西部的煤矿和重工业企业工作,每人年平均收入保持在3.6万元以上。毕业生为家庭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地处靖远煤业集团所在地的工矿区,自然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但教师们能发扬煤炭职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把一所偏僻的中职学校建成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在2006年、2012年两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园丁奖。
甘肃省天水市实验小学一、基本情况天水市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占地面积4023平方米,现有六个年级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34人,教职工85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青年教学能手12人。二、综合表现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为办学宗旨,坚决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倡导幸福教育,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依法办学与以德治校相结合,走质量建校、教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争创“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与违法乱纪事件发生,在综合性督导评估中成绩显著,深受社会好评。三、主要事迹(一)班子和谐,管理兴校天水市实验小学领导集体团结和谐,能够落实民主集中制,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班子成员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学校。人人做到了廉洁自律,防腐拒变。(二)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深入开展美德教育和“五日”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008年在天水市率先开设美德教育课,积极实施儿童美德工程。每周开展独具特色的“五日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行为习惯有了明显转变。2.寓教于乐,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天水市实验小学坚持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德育理念。春秋季举行走向大自然实践体验教育活动,清明节前夕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六一”儿童节表彰十佳少先队员、美德少年,“七一”建党节举行  “践行核心价值观,放飞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国庆前夕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演唱会,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人知人晓工程等活动,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3.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坚持假期发放《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测评表》,由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每学期举办一期家庭教育辅导讲座和一次家长访校活动,使学校办学走向了开放、多元。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条件,投资30万元建成硅PU新型材料塑胶运动场。每学年召开一次运动会,每天保证学生锻炼1小时。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一是学校成立合唱、书画等40余个活动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二是一学年各班办主题板报专栏10期,展示学生作品近八千件,真正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三是建立了校园书画走廊,设立了走廊图书角,优化了育人环境。四是创办校刊《你我他》,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1.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实施师德工程。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学校始终把加强师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经常开展独具特色的师德建设活动,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2012年启动“包组包级,联班联生,爱生乐教”行动,帮助260多位学生在学习与行为习惯方面有了很大进步。2. 加强岗位练兵,实施师能工程。一是加强岗位练兵,通过开展校级优质课评比活动与辩课研讨活动、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等为广大教师提供练兵机会。二是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起来。三是鼓励教师坚持写教学反思和开展微课题研究,人人争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四)加强教研教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 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评价办法,以评价促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学期测试把笔试、口试与行为考评有机地结合起来,淡化分数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评价。2. 加强高效课堂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开展“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的校级优质课评选活动,并请省市骨干教师点评,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举办“高效课堂建设”专题讲座,提高了教学质量。3. 抓课题研究,推动教研教改工作。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教研兴校也是天水市实验小学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完成了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甘肃省的多项重点课题研究,成效显著。
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先进集体事迹 陇西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位于陇西西南落后山区,始建于1951年。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548人,教师43名,专业合格率100%;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教育部督导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甘肃省教育厅、定西市教育局等主管领导的一致好评。尤其在中小学营养餐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优质高效课堂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市内各类学校交流推广,取得较好效果。近几年学校连续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先进单位,1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被评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1人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0人次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30多人承担县级优质课,发表省市级论文60多篇,承担省、市级教研课题9个,5人次获得国家、省、市赛课优异名次。学校先后被甘肃省教育厅设立为“素质教育实验基地”、被市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交警总队评为“市级交通安全示范学校”;被市团委确定为“真爱梦想课堂”实验点;被确定为邱学华全国尝试教学实验基地。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近几年努力追求和打造的第一张名片。现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校园绿化、美化、文化均已达到较高档次,成为农村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多次受到市内外兄弟学校的参观学习、上级督导领导的一致好评。    2.社团活动: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育活动,学校先后开设了书法、绘画、古诗文、舞蹈、音乐、手工制作、剪纸、文学社、刺绣、棋艺、体育等十大社团20兴趣小组,利用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和第三节课时间开展活动,使阳光体育、阳光课间、实实在在扎根校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趣味无穷。    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是学生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示舞台。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活力,激发学生的激情,展示学校师生团结和谐的精神面貌,学校大胆改革传统的、单调的课间广播操。选取新颖独特的中华武术操,藏族锅庄舞等形式。使学生感觉到新鲜和活力,个个跳得生龙活虎,生机盎然。3.安全管理:学校大力抓好安全工作,选配一名副校长主抓安全工作。通过安全宣传、演练、排查全方位抓好安全工作。学校每学期初召开安全教育大会,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每学期末召开假期安全教育大会,发放假期安全教育资料、假期告家长书。班级每周召开安全主题班会、针对班级问题进行安全教育。班主任要写好班级养成教育教案,记好班会记录,留下班会影视资料,对学生安全做到细致入微的教育管理。   4.寄宿生管理(1)留守儿童管理:学校对需要帮扶的留守儿童给予全面细致的关爱。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设立亲情视频聊天室,对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与在外打工的家长定期交流,解决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爱的难题。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班主任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对其在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困难进行帮扶,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2)教代会、家长委员会:为了使学校管理体现最大的民主化,调动全体教师、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建设,学校教教代会作为全体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方式,每年按期举办,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做好记录和整改,并在学校职工大会上公示整改情况。使广大教师明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对学校发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将学校管理扩大到学校服务社区,学校筹划成立了家长学校,聘请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学校管理,给学校出谋划策,协同学校管理、监督校园周边环境,听取家长意见,共同致力于学校长期发展。家长学校成员定期与学校专门负责人沟通联系,交换意见。每一学期举行一次全体成员大会,总结一学期的工作,安排部署下一学期任务。这一举措充分挖掘利用了社会资源,对学校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取得了量后的效果。(3)营养餐、食堂管理:学校尽全力实施好国家营养餐配送惠民工程,按照“人品、食品,品品相照;学生、民生,生生相联”的服务宗旨开办并经营好食堂。学校营养餐按照“学校经营管理、专人全程监管负责,学生选餐、班主任领餐陪餐,领导试餐、家长委员会监督”的营养餐经营模式,确保营养餐种类搭配合理、质量合格、数量充足,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2012年11月22日南二十铺学校成功承办全省学校营养餐现场会。2012年12月16日校长做客甘肃卫视,接受营养餐专题采访。5.优质高效课堂建设:在狠抓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学校以“三段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认真细化落实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二十铺九年制学校教学成绩稳步提升,一直位居同类学校前茅。学校推出的“三段六环节”高效教学模式在定西市引起较大反响,在定西市各县区各类学校交流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备、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正朝着既定的打造陇西名校、市内名校的目标稳步前进。 
华池县列宁学校    华池县列宁学校是刘志丹、习仲勋等于1934年在陕甘边区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学校,历战火烽烟,沐阳光雨露,80余载弦歌相继,近一个世纪薪火赓续,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30亩,有学生662名、教师56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作为一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办学传统的学校,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2000年习仲勋夫妇捐建了教学楼---景文楼;2009年习近平主席又亲临调研,并专门写信勉励师生“弘扬优良传统,发挥独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站在践行教育崇高使命的基点上,站在回报社会关怀期望的基点上,学校追溯深远的历史渊源,盘点浑厚的历史积淀,树立了“传承南梁奋斗精神,铸造红色教育品牌”的发展理念,确定了“打红色牌、走高效路”的发展策略,以“1410”红色教育工程为依托,铸造德育品牌;以“135”模式课堂改革为抓手,打造高效课堂。教育教学工作特色日渐凸显,内涵发展有了质的推进。一、打红色牌,育人为本红色文化,耳濡目染。学校以“红色”为主题,制作了“英雄少年事迹长廊”、“乡土特色文化墙”、“经典名著文化墙”;在室内悬挂习主席来访照片、来信匾额,旧址陈列着当时师生生活、学习、办公用品,供学生参观;创办红领巾广播站,学生宿舍用革命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各中队、团支部用学生自己心中的英雄命名,“思齐苑”、“将军苑”、“景文楼”、“宏志班”等都蕴含着不同的红色元素;校园内矗立着景文雕像、景文楼碑记,学校无处不渗透着红色的励志之语,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精神。红色教育,如火如荼。学校视独特的红色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营养基,积极铸造红色教育品牌。扎实开展“1410”红色教育工程:即传承一种精神——南梁奋斗精神;开发四门红色校本课程——“红歌演唱”、“南梁腰鼓”、“南梁历史人文剪纸”和“红色经典吟诵”。实施“十个一”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每天做一件有益于他人的事;每周学唱一首红色歌曲;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每月参加一次便民实践活动;每月读一本名人传记;每期聆听一次革命传统报告;每期撰写一篇歌颂家乡的文章;每期学讲一个红色故事;每期瞻仰一次革命纪念碑;每人守护一棵常青树。现在,学校的红色教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既有活动,又有教材。从活动看,既有纪念碑下的追思悼念签名表态,又有田间农家的劳作实践访贫问苦;既有零距离地聆听首期学员讲传统,又有掏心窝地做演讲写心得;既有感人肺腑的先烈事迹报告会,又有鼓舞人心的红色歌曲擂台赛。从教材看,学校自编了《红星照耀陕甘》、《长使丹心贯日月》、《红色童谣》等校本教材,长期坚持使用,对学生熟知南梁斗争历史、传承南梁奋斗精神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获市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省教研科研课题二等奖。开展“小记者走访老红军”活动,举办“金色十月”诗歌诵读会、“学先烈,爱祖国”主题班队会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使红色教育“春风终化雨,润物细无声”。      二、致力课改,决战课堂成功的教育,关键在课堂。2009年开始实施以“135”模式高效课堂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2012年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念的引领下,大力推进新教育实验工作。课程改革发展了学生。以“135”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极大的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口。基础课当堂基本解决,只留少量作业;常识课当堂全部解决,课后不留作业,学生课堂上思考练习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课后自主发展的时间得到了真正的偿还,开设文体社团、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劳动技术、阳光体育、经典诵读六大类20多种校本课程,每周二、三、四第七八节课全面开展活动,社团活动参加国家、省市县助兴活动及比赛8次,深受社会好评。    课程改革发展了教师。在“高效课堂”改革进程中,学校与陇东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结为联谊校,高位嫁接先进教育思想;与北京望京实验学校、周恩来红军小学等校结为合作校;与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结为爱国主义手拉手单位,对外“引强入校”,对内“同课异构”,形成了“造峰填谷”的双赢局面。    通过努力,学校先后授予全国第一批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第二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优秀学校、全国红军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两基”先进单位、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庆阳市文明单位、庆阳市示范性初中、庆阳市课改示范校、庆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等50多项荣誉;教师中32人次获省级奖励,82人次获市县级奖励,107名学生获县级以上奖励。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有着百年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的品牌学校。在一个世纪的继承发展中,学校吸收中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诚实好学、活泼守纪、爱校爱生、教书育人”的纯朴校风、“严谨、博学、爱生、奉献”的严谨教风和“主动学习、实践创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优良学风。学校占地面积32289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5个,学生1442人,教职工8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59人,大专及以上学历83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年龄结构科学、合理,正在不断向专业化、个性化迈进。学校有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承担省、市级研究课题2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30多位教师在省、市、县组织的优质课评选中获奖。近年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2014年春学期伊始,学校积极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建设,硬化校园7000平方米,绿化1500平方米,种植乔灌树木160多棵,修建了百草园、思齐园,设置了文明礼仪墙、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墙、校园文化橱窗,精心设计了“无盲点”教育楼道文化篇,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现在,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教学环境优雅,教学和办公设施齐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了优雅怡人的校园环境与浓郁的时代气息融合、先进的设施设备与厚重人文底蕴相结合的高品位办学目标。学校以“全面育人,特长发展”为办学理念,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为办学宗旨,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育教学业绩骄人,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德育内化成果喜人,校园文化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甘肃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张掖市信息化花园式示范性学校”等三十几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在秉承中求创新,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特色立校的理念,以德育工作为首,以高效课堂建设为基点,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以“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为特色,以“关爱生”个性教育为突破,大力开展“快乐校园”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快乐大课间和“123活动”,不断研发、实施了《美哉,高台!》等六门校本课程,深入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把才艺培养贯穿于各类活动之中,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机制,使校园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乐园。在全面实施全方位教师塑形、精细化班级管理、高效课堂建设、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全县教育新四大工程实践过程中,学校着力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稳步实施“关爱生”家长月谈会、精细化班级管理单周推进会、上下学学生路队既安全管理、室内“三轻”专项教育、卫生习惯养成;大力开展关爱生个性教育、每周“进步之星”评选、课前一支歌、经典诵读伴我行、年级艺体特色展演等教育活动;强力推进高效课堂模式改革,学习借鉴“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积极推进评价改革,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将顺应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让百年解校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凉州区丰乐镇丰乐小学凉州区丰乐镇丰乐小学始建于1976年,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16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专任教师41人,在校学生574人,其中住宿生318人。建校30多年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两基”验收先进单位,甘肃省“明德项目甲等奖”、武威市“一级学校”、武威市“示范性学校”、武威市“特色学校建设先进单位”、 武威市“绿色单位”、凉州区“绿色单位”、凉州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凉州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一、加强品德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各种手段,教育学生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学校全力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凸显办学特色,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开辟了文化墙和展示平台,内容设计精炼,美观大方,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有益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10多名学生被评为市、区级“三好学生”、“美德少年”和“优秀少先队员”。二、弘扬经典国学,熏陶师生情操我校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师生精神成长,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开创了五彩的诵读天地。教师的读书成为习惯,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学校营造了“书香校园”环境,熏陶了师生人格情操,积淀人文修养,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肯定,已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使我校成为一所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三.加强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我校项目建设卓有成效。自2008年以来争取国家、省、市、区资金1700多万元,先后建成明德教学楼一幢、高标准学生餐厅一栋、生态沼气厕所一所,乡镇公立中心幼儿园一所、教师周转宿舍楼一幢。新建了学校大门、门房和830米围墙,硬化校园9200㎡,绿化校园2733㎡,种植常青树100多棵,校园规划合理,布局美观,整个校园绿树成荫,繁花盛开,真正实现了校园公园化。四.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长期以来,我校始终把教研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教学改革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认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近几年,我校有40多篇论文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10多位教师分别承担凉州观摩课和优质课,并受到上级表彰。目前我校拥有凉州区“十佳校长”1人,凉州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教学质量标兵”、“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15人。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在上级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我校均获得良好成绩,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明德项目研究成效显著,被评为项目开展先进单位,有10多位学生在甘肃省明德儿童智能创意大赛中获奖。五、加强艺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开展多种文体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开足体育健康课,坚持每天做广播体操和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结合“六一”儿童节举办文化艺术节,定期开展诗歌朗诵、绘画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传染病防治和卫生知识的教育,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六、抓好常规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在学校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准绳,人性化的管理为标准。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评估体系,使每个教师自我对照,自我评价,不断改进自己,努力提升自己。营造一种美好、信任、关怀、理解的和谐健康氛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每个教师愉快工作。在学校重大问题上,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及时公布学校帐目,坚决执行阳光采购。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确保学额的巩固和提高。加强家访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质量。七、注重安全稳定,落实“两免一补”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成绩显著。学校注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及时对学校的安全问题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每学期都要开专题会议,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各类安全演练。学校和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层层鉴定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坚持做到24小时昼夜值班,领导自觉带班,保证了学校的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学校每月向学区书面上报安全工作情况,近几年学校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   总之,丰乐小学全体教师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靖远县第五中学靖远县第五中学创建于1975年,现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328人,教职工208人,专任教师19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学一级教师80人,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78人,县教学标兵15人。学校占地面积26319平方米,建筑面积22792平方米,有理化生实验室10个,藏书6.8万册。学校周边居住着靖远县大部分的回民,因此,五中承担着少数民族子女的学习和培养任务,近几年,回民子女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家长非常满意,协调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实施民主高效的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始终坚持“依靠教师办好学校,依靠教师发展学校,让所有教师共同承担办学使命”的理念,实行人本管理,实施人文关怀,围绕“让每位教师每天都心情舒畅地走进学校来工作,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平气和地处理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矛盾和问题,心存志向地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地做人”的管理目标,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永远不忘自己肩负的国家教育使命—培养合格公民,造就社会栋梁。    实施科学、民主、高效的学校管理,这是五中不懈追求的境界。以此为依托,学校打造了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畅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丰富职业内涵    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对于为人师表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五中教师职业道德自查表》等,增强他们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观念。组织教师学习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等的事迹材料,并进行学习心得交流,评选优秀心得体会。还开展了“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树文明校风”等活动和青年教师“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中老年教师“流失的岁月,不变的情怀”等主题演讲活动和“扎根教育田野,传播知识力量”的教师诗歌朗诵会,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把树师表形象、锻造师德师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通过以上措施,五中在教师中弘扬了正气,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夯实教学常规,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试、认真指导学生自学。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建设“朴实、优质、高效”的课堂,各年级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查阅教案作业与听课检测相结合的教学抽查方式,确保教学“五大环节”落到实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觉地探究、思考、理解、应用,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从而迸发出了强大的学习力,获得了长远发展的软实力。此外,教师在中考备考工作中也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凸显集体备课优势,在学案的质量上狠下夫。紧紧围绕重基础,抓实效;重综合,抓提高;拓展思路,放眼全局,真正做到了整体与分层结合,提优与转差并举。近几年中考,五中在优秀生、上线率、平均总分上都有了较大突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支德才兼备、素质精良、功底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了他们闪亮的教育品牌,成为了学校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培养多元发展的学生,奠基生命腾飞育人是每一所学校共同的职责,但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这一问题的不同解答就决定了学校各自的发展方向。五中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全面,五育并举,六个一起抓”,即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师和学生一起抓,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一起抓;好中差生一起抓,德智体一起抓,校内外一起抓,课内外—起抓。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培养思想进步,品德端正,好学上进,基础扎实,能力较强,身心健康,有特长的优秀中学生,是五中坚定不移的育人目标。学校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在学生中广泛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使之成为人人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其中,特别强调社会公德意识。在“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讨论的同时,深入开展了“三好”、“五育”活动。“三好”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五育即“抓好纪律安全教育、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校园文化教育、法律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要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要从现在做起,想到就做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学生公民道德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改革之路永无止境,创新征程任重道远。靖远五中将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办高水平特色化学校,不断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生命成长,助力梦想飞翔!
瓜州县第二中学瓜州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大型集宿制初中学,在校学生三千余人。 近年来,学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整合资源优势,加快教育发展大势所趋,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学校把“教师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立德树人,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作为治学办校的基本出发点,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成绩。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阳光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甘肃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甘肃省级绿色学校”、“甘肃省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酒泉市标准化学校”、“酒泉市电化教育先进单位”、“酒泉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一、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肯学习、爱钻研,勇于改革,积极进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学校组织机构健全,运转正常。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民主决策,科学管理,锐意进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工作中模范带头,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成果丰硕。学校发展步入“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逐步形成了“尊师、守纪、勤学、善思”的浓郁学风,“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醇厚教风和“文明、和谐、奋发、进取”的文明校风。学校通过抓制度建设,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二、学校管理民主和谐在学校管理上,我们始终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准绳,人性化的管理为标准。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评估体系使每个教师自我对照,自我评价,不断改进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实施民主管理,以主人翁精神调动人心。学校的管理不是“卡、压”,而是走科学、规范、民主之路,营造一种美好、信任、关怀、理解的和谐健康氛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每个教师愉快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在学校重大问题上,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交由教代会表决,形成决议后,再实施。在工作中广纳良言,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学校还建立校务公开制度,成立了学校监审组,全面监督学校经费的使用;成立了学校经审组,每期期末对学校账目进行审查,将检查结果在教职工大会上公布。在物资购买上采取集体决定,“阳光”理财,公开透明。改善学生评价机制,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以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校的民主和谐健康氛围,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真正享受平等教育。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我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德育工作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它是打造品牌学校的基础。坚持德育为首,狠抓德育工作不动摇,是学校的一贯宗旨,通过继续加强德育工作研究,注重创造德育工作特色,讲究德育工作成效,以抓好德育工作来抓好校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江西省德育示范校的优势。 1.狠抓德育管理,坚持以德立校。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机构健全,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努力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做到德育管理规范化、德育队伍优质化、德育内容基础化、德育方法科学化、德育途径多样化和德育评估系列化。 2.转变教育思想,统一教育认识。通过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习讨论,全体达到三点认识: (1)全员育人。德育不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代名词和独角戏,而是学校中每一个人的职责,要求全校师生员工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坚持做到全员参与,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局面。 (2) 全程育人。德育工作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在有形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3)自主育人。德育工作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境地。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力争创造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它是打造品牌学校的灵魂。学校努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连续九年获得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一是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二是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不断探索,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每位科任教师要把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上好每一堂课,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并通过备课集体化、上课优质化、评价条例化等促进素质教育得到落实。 2.狠抓常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长——教务主任——教研、备课组长”三级教学指挥系统,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做到上面有人抓,中间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做,保证教学秩序的高效运转。 3.开展教学改革,实行以研促教。一是坚持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思想;二是坚持开展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实践,倡导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平等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高效乐学”;三是坚持在狠抓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四是坚持扎实开展教研兴校活动,学校教育教研成绩显著。          4.抓好竞赛辅导,培养创新意识。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因材施教,展示特长,做到有计划、有措施,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进行活动,并做到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校园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加强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此,我们狠抓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实行安全教育目标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了安全教育目标责任书。安全教育工作天天有人讲、时时有人抓,保证了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的安全,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加强了日常防范工作,对学校的重点部位采取了多种措施予以防范。有重点地治理了学校周边环境。我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五、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建立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它是一所学校精神的升华。近几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每年都有新举措,每年都有新变化,依托学校人文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我们将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推动学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懈努力。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甘肃省宕昌县第一中学始建于1955年,学校占地面积100亩,现有58个教学班,学生3000余人,教职工203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34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研究生学历4人,外籍英语教师1人,学历合格率98%。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校长包级、全员聘用、强化考核、提质增效”的治校方略,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用人机制,加强教师培养,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奋努力,我校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学校各项工作已经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从2009年起连续五年高考评比名次居陇南市前三名,共获得陇南市普通高中高考综合质量评比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多次荣获宕昌县“先进学校”称号、宕昌县“教育教学质量奖”。先后被评为陇南市“文明单位”、“先进学校”、甘肃省“文明单位”、荣获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奖牌。构建工作网络,严格兑现奖惩,提高管理效能学校打破常规,创新思路,采取了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实行“领导包级负责制”,三位校领导各包一个年级,全盘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极大地激发了科任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培养与关怀并举,提高队伍素质,激发工作热情学校按照“一年入门,三年胜任,五年优秀,七年成为骨干,十年成为名师”的培养目标,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师徒帮带,集中辅导,集体备课,公开教学等形式,夯实教学各环节的基本功,使之尽快熟练业务,成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一大批年轻教师已能担当高三教学重任,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学校把刚性管理和感情投入相结合,致力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干群关系,既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关心教师的生活。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设立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教学技能冠军、优秀班主任等奖项,为教师展示技能和才华、体验成功的快乐搭建平台。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讲课、说课及论文大赛,学校报销全部费用。在学校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截至目前,已有120多名教师的近130篇优秀论文和12名教师的优质课在省市评选中获奖,学校精心运筹,修建了140户的教师住宅小区。极大地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教职工时时处处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人人树立起“以校为家,顾全大局,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使学校形成了“工作不计报酬,管理不分内外,人人讲奉献,大家齐努力”的优良作风,为学校管理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因类而施教,力求全体学生成材学校立足于贫困生多,基础普遍薄弱的实际,一直奉行“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学困弃学”的方针,教育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尊重是前提,关爱是核心,理解是内需,公平是原则,激励是动力”的新型师生关系理念。迁校三年多来,减免贫困生学杂费20多万元。并先后联系台湾、广州和本县开源铅锌矿等客商和企业为贫困生寻求救助资金达10多万元,同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落实社会各界资助资金20多万元,挽救了30多位即将辍学的学困生,极大地鼓舞了贫困生的自信心。将素质教学、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逐渐使学生由“苦学”转变为“乐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氛围中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大力表彰转化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对文化课基础偏低但有一定专长的同学,动员和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音乐、美术特长班训练。学校选派最优秀的专业老师带班,制定了严格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求文化课与专业双上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教学大楼上“厚德、博学、砺志、笃行”八个钛金隶书大字熠熠生辉;中央大道两旁,草坪如茵,花团锦簇,秀石假山和汉白玉雕塑左右相对,隐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学校在管理上,教学质量上树立榜样,为了更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各处室和各年级组、学科组每学期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如庆“五•一”迎“五•四”歌咏比赛,纪念“一二•九”文综知识竞赛、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和迎奥运英语演讲比赛等,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生活中来。学校还成立了校报校刊编辑部,出版了校报《宕昌一中报》、校刊《新校园》,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使学校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厚,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精心谋划高考,努力实现突破准确把握高考趋势,吃透全省高考研讨会议精神。针对全省诊断考试和模拟月考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总结近五年高考规律,制定详细的高考备考策略,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面临的问题,使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切实性、准确性大大提高。在单元和考点复习中注重基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在综合复习中以考代练,考练结合,对学生试卷全收、全改、全评。模拟实战,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应试心理素质。高三老师和包级领导有压力,有动力,有责任,高三级师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教学学习中去,星期六星期天照样上课、晚自习延长到22:30。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省教育系统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8月11日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