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改实验 > 课改实验

课改实验

2014年04月22日 04:47:49 访问量:2077

  

 

课改实验

教师培训专刊

目  录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 - 2 -

如何使用好教材 - 5 -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策略 - 6 -

课堂的使命 - 8 -

高效课堂应注意的细节 - 9 -

高效课堂教学要义刍议 - 12 -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15 -

教学变革的方向与方法………………………………………………………………………..- 18-

重读杜郎口经验………………………………………………………………………………….20-

 

 

主   任:张守银            副主任:李林彬  王忠社  高发

主   编:高 发             副主编:蒋仕奇  余国栋    

责任编辑: 余国栋  蒋仕奇  寇生  倪文虎

 

教师如何在听课中成长

张守银

 

 听课不仅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常规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研究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听课对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们在上课之余能够经常去听同行的课,甚至寻找机会积极参加学校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去倾听名优教师的课。然而,我们在对教师听课的积极性感到欣慰的同时,却不能不对教师听课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现象给予高度的关注。下面想从听课的操作层面,谈谈作为一名教师,听课时应该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提高听课的实效性。

     一、宏观 “看”整体

 课程改革使“教”和“学”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而是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讲解员”,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尽量减少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占有,把更多的教学时空让给学生……课程改革的这些教学理念都要融入我们的实际听课中去。要运用这些理念去观察和把握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攻破,知识建构是否合理,训练是否有效,活动的效果是否好,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否高,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科学,教师的数学功底和教学基本功是否深厚和扎实,等等。从而从整体上对所听的课给出一个宏观的评价(如优秀、良好、一般、较差;或划分A、B、C、D等第,等)。听课教师只有从整体上观察,从宏观上把握,才能对一节课的优与劣、高效与低效、成功与失败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

  二、微观“品”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成功与否,往往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的灵活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听课还要对授课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教学环节,要细致入微地“品味”,认认真真地推敲。既要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作用,更要推敲其创新性与合理性问题,如,这些细节对揭示数学本质有什么帮助和作用;这些细节是否能够促进知识的建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这些细节对支持数学活动有什么作用,哪些细节设计的比较恰当、合理;哪些细节的设计需要改进,怎样改进,等等。甚至在关键之处要对教师和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用的每一个术语、活动中的每一步操作等,都要仔细斟酌、认真推敲。因为教学中的亮点和瑕疵,往往都隐藏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中,一刹那、一瞬间,稍纵即逝。听课教师只有对授课教师的每个教学细节认真听、全面看、用心想、仔细品,才能捕捉住这些智慧火花,并发现不足和问题。

 三、关键“抓”要领

 新课程理念下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教师如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去“学”。所以,听课不但要“听”,还要“看”和“记”,更要“思”,做到听、看、记、思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掌握听、看、记、思的要领,才能提高听课的实效性。

 1、听什么、怎样听

 听课时首先要做到集中精力。一要听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但要听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如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是否简练形象、是否使用普通话、学科术语的表述是否科学准确等);还要听教师的语言艺术(如,对问题的提出与阐述、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讲解、对学生的引导与评价、对教学环节的过渡与衔接等,是否严谨、直观、生动,是否具有感染力、驱动力,是否具有激情等)。二要听学生的课堂发言。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的程度,发现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和思维障碍,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听学生发言主要要听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能够清楚地表达,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自己的观点,其观点是否有创意,能不能提出有见解的新问题,学生交流时的谈话,小组讨论后学生代表的发言等。

 2、看什么、怎样看

 首先,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1)看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对教材的领悟和处理是否准确到位;

 (2)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否有利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3)看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切合教学实际和满足学生需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要看是真活动还是伪活动,活动中学生是智力性参与还是形式上参与,是大多数参还是个别参与);

(4)看教师的教学是不是充满激情,能不能振奋学生;

 (5)看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基本功是否深厚和扎实,有没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6)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没有运用,使用是否得当,等等。 

   其次,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1)看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的多少。如,活动的次数,参与活动的人数,回答问题的人次等;

(2)看学生在活动中的状态。如,是否善于动手操作,与同学交流时是否善于发言,小组讨论后是否能积极勇敢地汇报,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板演的情况等;

(3)看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的表现。如,对问题是否善于思考,是否会思考,是否敢于发言,是否会发言(即发言的水平)等;

(4)看学生的学习氛围是否高涨。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热情,师生配合的默契程度等;

 3、记什么、怎样记

  听课记录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信息;二是教学实录;三是教学点评;四是教学总评。

 (1)基本信息。主要是指与听课有关的基本信息。如时间、学校、班级、学科、授课者、课题、课型等。

 (2)教学实录。记录的是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如,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教学亮点和失误之处老师和学生的语言、活动的大致情况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的内容,课件的制作技术等)。

  课堂实录应该记到什么程度呢?首先,不同类型或不同目的的听课其课堂实录的详简程度应该不同。如听名优教师的示范课(或公开课、观摩课)、听为了某种目的而开设的研讨课时,课堂实录需要全面详细一些,而同行之间的一般性听课,其课堂实录可以简明扼要一些。其次,对一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环节的记录也应该有详简之别。如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的过程、问题的探究过程、例题的分析过程、教师引导的精妙之处和不足、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和暴露出来的问题等都需要详细地记录,而其它一般性的教学环节则可以简记或不记。

(3)教学点评。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分析、感悟和评价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就是教学点评。教学点评与教学实录要同步完成,记录时两者要对应。教学点评既可以是对教师引导或讲解的精妙之处或不足之处的分析,也可以是对学生发言或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或存在问题的评议;既可以是针对教学中某些具体问题或活动设计的看法与思考,也可以是受特殊场景或偶发事件启发所产生的灵感和顿悟。教学点评不必拘泥于内容和形式,但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悟、观点和评价写出来。尽管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可能会很片面或有偏差,但它体现的是自己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视角,是对自己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评判能力的综合检验。

 (4)教学总评。听完课后教师应对教学实况反复琢磨、全面思考,对授课教师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进行归纳分析,肯定成功之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听课教师写出的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材料就是教学总评。

教学点评和教学总评能够折射出听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是听课教师观察能力、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从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益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上讲,它比教学实录更重要。

  4、思什么、怎样思

听课不思考就不可能作出准确的评价,更不会有收获。教学点评和教学总评都来自对听课的思考。

(1)听课过程中要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探究的价值(即是否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学生是否能够探究);设计的活动是否有意义(即是真活动还是伪活动);亮点和不足之处的原因是什么,对学生会产生哪些影响,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若自己是学生,我是否能够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老师的教法是否吸引我;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是否融入了教学中,是否内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等等。

(2)听课之后要从三个视角对整节课进行分析思考:专业的视角(主要看专业功底)。内容是否充实、完整,逻辑线路是否明晰;新知识建构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提炼或阐明等。教学的视角(主要看教学能力)。教学过程是否自然、和谐地融入三维目标;教学要求是否恰当,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有创设发现情境、鼓励探索质疑、多向交流沟通、促进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否有序、完整,思路是否清晰;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攻破,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特色的视角(主要看创新亮点)内容处理是否有新意,教学风格是否有个性,教学设计是否有亮点,突发事件处理是否得当等。

(3)对听过的课要经常反思和研究。听课记录是教学中的一块里程碑,上面撒满了你和同行教师的酸甜苦辣,它记录着别人的教学智慧,更记录着你的成长历程,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教学实践资料。因此,教师要善于整理它、保存它,每过一段时间,教师就应该翻翻它,将有联系的课作一番比较研究,反思、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以便借鉴成功经验和做法,摒弃问题和不足,使听课记录常翻常新,这样才能使听课的作用落到实处。那种一听了之、为听课而听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最后要注意的是,听课时要将听、看、记、思灵活地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情节的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如教师讲和学生发言时,以听为主,兼顾其他;教师板书、学生板演、小组讨论、观察实验时,以看为主,兼顾其他;学生练习时,听课者既要观察授课者此时的行为,又要侧重于对已完成的教学时段的思考,并记录点评意见。

 总之,听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观察、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了良好的平台。作为一线的广大教师要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做到每次听课都有所得。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听课实践中加强学习,掌握技能,提高实效,学会听课,从而更好地发挥听课的功能和作用。

如何使用好教材

高  发

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本素材。它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教材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第一工具,但不是唯一工具;是考试的第一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这是我对教材的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教材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教材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弄清教材背后的思想理念

教材的背后是很多专家心血的凝聚,是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统一,是普适性与独特性的有效结合,有着深刻的思想性、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我们有效利用教材,一定要从教材的特性入手,结合我们当地的学情灵活加以运用。

1、要领悟教材所蕴含的重要思想

不同学科有着不同学科的思想体系,些思想体系是我们确立本学科教学思想的出发点,比如语文学科的人文思想、数学学科的运算思想、英语学科的全球意识、历史学科的民族情结等,这些思想要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去,且尽量做到不着痕迹。

2、要体会教材所运用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

逻辑思维是学生学习知识、感受生活、认识社会的必备能力之一,是学生形成自我认知结构的思考方式。纵观我们的教材设计的思路,都非常很好的体现了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重要逻辑思维。我们要借助教材的具体内容来有意识的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理性思考世界的方式。

当然我们还要通过观察、联想、想象等方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思维健全之人。

3、研习教材内容层层深入的表达思路

教材的内容设计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应该遵循一个基本思路,我们现在高效课堂改革采用的导学案也应该采用这样一个设计则,做到学案设计的层次化。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是却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因为很多时候由于我们的学情调查不够充分,容易犯一个对学生过高估计的错误。

二、明确教材使用的前提

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与考纲,是我们有效使用教材的前提。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我们使用教材时必须依据课程的目标、内容等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考纲是我们进行中、高考的纲领性文件,是应试时代绕不开的一个标准,我们要依据此标准开展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

三、使用教材“活”字当先

1、灵活安排教材单元、章节顺序

现行的教材,其单元章节编排顺序虽然有一定的逻辑性与严密性,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按照由浅入深的难易程度来进行的,且现行课本的很多内容专题性不够强,比如数学中的函数这一专题,现行北师大版课本中分别放在八年级和九年级,且二者之间相隔了一个学期,造成学生前学后忘,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函数的深刻概念;人教版语文中的各种文体的课文也分布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的集中突破。为此我们可以对不同年级或同一年级的不同单元的教材进行有机融合,使知识体系环环相扣、前挂后连,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习的效果。

2、灵活引入教学案例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素材,但是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所谓的经典教学案例也会逐渐变得陈旧过时,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和素材时,要着眼于我们的变化多端的时代,要善于从学生们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的素材,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增加他们学习的趣味性。

3、灵活打破学科界限

不同学科之间本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且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的内容与形式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学科之间的联系巧妙引导学生的学习,则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语文的很多散文、诗歌往往都会用语言描绘一幅幅优美画面,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能让学生画一下诗中之画,或就一幅画让学生来赋诗,则可以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在众多学科中,文史政之间、理化生之间也有很多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识,我们要能找到之间有效的关联点,使之相得益彰。

4、灵活超越教材

教材的内容总是有限的,而学生的知识需求是无限的,我们要在学生完成课本既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比如在学习过几篇鲁迅的文章后,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去阅读鲁迅的相关专辑,收集与鲁迅相关的其他资料,让学生写写对鲁迅的专题报告。这样可以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点走向面,用课内所学启动对课外知识的探索,用课外所知丰富和深化对课内知识的认知。

5、灵活制定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在教材的普适性与各地各校的不同学情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取得学习的实效,我们必须从当地、从本校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基础开始来制定我们的学习目标,选择难易度适合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另外,对于一些特色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我们也可以引入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承。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全面认识教材编写的思想理念,掌握课程标准和考纲,并选用灵活的教材使用方法就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教材的目的。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策略

王忠社

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今天,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全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教”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课堂的使命

余国栋

作为课改强力推手的高效课堂,它的背景根基是什么?它的核心概念内涵是什么?它究竟具有怎样的使命担当?它的品牌个性特色是什么?一旦能够通晓这些问题,相信你会更加认同它,走进它。

首先,需要进一步明晰一下高效课堂的背景。秉承新课改的理念,力主通过高效课堂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根本改变,继而转变师生的生存状态,转变师生的成长方式,转变学校的发展方式,转变传统的研究模式。让学享受快乐的体验,让教相伴幸福的阳光。

其次,重申高效课堂的核心概念内涵。高效课堂是在新的课堂观、效率观基础上诞生的。它与传统课堂单纯以分数为旨归,甚至不择手段的追求分数的效率观大相径庭,而是主张在课堂上,要演绎“生命的狂欢”,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谐同共振才是高效课堂的价值所在。因为,从效率的本质来看,只有生命活力催生的效率,才是课堂真正的高效率。

再次,高效课堂的使命担当。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当下,举国上下都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那么,科学发展观在课堂上究竟如何落实?高效课堂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改革。所以,高效课堂始终挥舞着课改的大旗,而且,靠杜郎口等可改典型引领全国课改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在课堂上,就是要落实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以学为本的具体路径就是,在课堂上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假如我们尝试引入“自主、合作、探究”指数评价机制,这在全国所有的高效课堂实验校会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高效课堂最值得自豪的关键所在。勇于担当国家课改使命,引领课改方向,将是高效课堂团队的自觉选择。

最后,回归到高效课堂的品牌个性特点。高效课堂是《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创造的一个课堂品牌。科研、培训、应用、宣传“四位一体”是它的鲜明特点。就全国来看,真正敢于到课堂上去检验科研、培训成效的团队,实在不为多见。近年来,普天带地的教育培训,其成效多数不尽人意。“培训完,就了断,你该咋干还咋干。”高效课堂之所以在全国普遍受到欢迎,恰恰是敢于在课堂实践中论成败,让研究、培训和课堂实践直接对接,真正促成教与学行为模式的改变。

这就是你想知道的高效课堂。这就是咱们的积极担当课改使命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应注意的细节

李博

有句话叫做细节决定成败,高效课堂亦然。那么,仅就高效课堂流程而言,有5各环节,每个环节有3个细节,共计15个细节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

一、关于目标。先撇开大理论不讲,咱凭心而论,一节课究竟要学生么是我们必须首先要厘清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用课堂的术语表述出来,叫做“学习目标”。应该说,没有目标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标设计有问题的课又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尽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突出三维目标的规定,但是,竟有那么多的教师仍旧我行我素,习惯了大而化之,堂而皇之。有几次听完课之后,跟任课教师攀谈:“请问,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各是什么?”多数教师会陡然一怔,不知所云。教师更在乎的是教完了这节内容。所以说,课堂最大的失误是目标设计的失误。目标设计的粗疏是课堂效率最大的黑洞。

在我看来,目标设计有三个细节尤其重要。一要恰当,二要具体,三要可测。

所谓恰当,就是要保证学习内容最适合本节课学习。这就需要兼顾时、人、地三方面的因素。在一些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为了满足执教教师的喜好,或者,打着追求真实的幌子,往往会安排学生学习跨年级的教材。过去,文科有这样的嗜好,现在理科居然也有人效仿。当学习内容失却恰当,课堂学习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就会成为强人所难的“被学习”,其效率可想而知。

说到具体,问题就更突出了。正如前文所言,一具体就恍惚。从三维目标的规定来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假如我们把“过程与方法”,融入课堂流程之中,那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包括态度与价值观)”,就成为我们应然的选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分解是为了定位的具体化,绝不意味着对整体的肢解。目标要具体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具体就得研究。没有研究的深入,就不会有目标的具体。诸如,语文的知识要素是什么,答曰,字词句篇、修辞知识、文学常识等等;语文能力指什么,答曰,听、说、读、写。数学的知识要素是什么,答曰,概念、原理、法则以及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等等;数学能力值什么,答曰,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等。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凭借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究竟要让学会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培养学生的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不是面面俱到,二是要具体到重点难点。具体是学习的着力点,具体是学习带有助力功能的方向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构建分学科分学段的三维目标体系,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可测。一节课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那么,目标的的达成度一定要便于测量。我们不能否认,有些目标并不是一节课能够具体测出出来的,但是,我们反对因为某些目标的难以测量,而放弃目标可测的追求。目标一旦没有测量作保障,就会成为形同虚设的幌子。目标不可测,高效无着落。

二、关于预习。如果说高效课堂需要有突破口的话,那么,预习毫无疑问的能够当此重任。应该说,高效课堂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备受大家轻视的、逐步被边缘化的预习,强化为课堂的一个正式的、举足轻重的环节。恰恰是这个环节的固化,让课堂成就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让预习更有效,有三个细节请大家关注。

一是温故。温故知新是一条学习规律。高效课堂理应承继。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抑或急功近利的直奔主题,竟然进行“零起点”预习。我们要明白,“革故”其实就是在挖“新”的墙角。任何学习都不会在“零起点”上发生。一切“零起点”的预习操作,都是对学生既有认知基础的漠视和虐杀。因此,作为一个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必须重视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首先,靠“温故”唤醒学生的认知需要。

二是分层。预习尤其需要由浅入深的推进。切忌预习内容的并列推演。必须警惕愈演愈烈的“试题化”预习倾向,要逐步从“试题化”过渡为“问题化”。并且,问题设计要有大问题意识,切忌细碎繁琐。在具体设计和操作中,还要对独学、对学、群学给以规范。要强化独学,培养对学、群学合作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独学是基础。没有独立学习的合作一定是低效的合作。从时间比值上来分,独学一般应该占6,对学、群学一般占4。忽视独学的倾向,应该得到纠正。

三是方法。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教和学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分。目前,在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中,普遍不很到位的就是学习方法指导不到位。没有教的指导的预习一定是低效的。在学生预习的时候,尽管教可以“隐身”,但是,却必须“在线”。眼下的情况是,不少老师喜欢以目标代指导,以流程代指导,以要求代指导,就是没有具体的方法作指导。“怎么学”,“怎么指导学生学”,是当下具有空白意义的挑战。我想起了数学证明题的辅助线。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遭遇沟沟坎坎的时候,我们得为学生搭建“桥梁”,当学生在自主建构过程中,我们得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学法指导上,安徽泗县灵童学校导学案专设《灵童点金》板块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

三、关于展示。

如果说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话,那么,展示这个环节,简直就是高效课堂最具革命性的课堂独创。“知识超市”的陈列,“生命狂欢”的体验,都是随着这一环节的展开而实现的。大家一再推崇高效课堂的精彩,这在很大气程度上要归功于课堂展示的精彩。那么,如何让展示更更有效、更精彩?有三个细节特别重要。

细节7:先组。先组,就是要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现在组内进行展示,也可以叫做“小展示”。这个环节的价值有三:一是确保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在这个环节中得以落地生根;二是通过小组展示,既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预习结果,又可以成为班级展示的预演和彩排。三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不少老师认为“小展示”浪费时间,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我们不妨问一句,“老师,如果你没有备课,走进课堂你会潇洒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会非常重要。因为能会,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愿展;因为愿展,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狂欢;因为狂欢,所以高效。

细节8:后班。后班,就是在小组展示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展示,也可以叫做“大展示”。班级展示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媒体资源意识。不管是传统媒体黑板,还是现代媒体白板,都要把它当做学生展示的舞台,要珍视课堂展示资源的价值,树立“浪费媒体资源就是教学事故”的理念。白板、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仪,都要真正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工具,而不要让教师独用。郑州102中学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黑板,哪怕是你的课堂还没有添加黑板,一块黑板也要使用充分。保证每一个组每节课都至少有一个学生爬黑板展示,应该作为一条课堂常规来执行。课堂不能容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懈怠和浮躁。别拿黑板不当干粮。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条隐形智慧:谁有能耐能把学生的“学”“拿出来”,他就会成为王者。所以,我一直主张开展“资源利用指数”评价。诸如,黑板资源利用指数=(实际展示人数/可容纳展示人数)×100%。二是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向杜郎口那样,人人参与展示。黑板不够用,就把地板做黑板,甚至楼梯做黑板,室内黑板不够用,就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外置黑板。所有学习杜郎口的学校,如果说有折扣的话,那么,最大的折扣就是杜郎口人人展示和有些学习学校只能做到代表展示的折扣。课堂太需要学情通览,一目了然了。啥叫高效?啥叫低效?或许就是“一目了然”和“几十目了然”的分野吧。三是随机展示意识。在不能保证全员展示的情况下,究竟确定谁参加班级展示,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用数学的随机抽样最为科学。我一直主张采用“坐标点对称随机抽样法”(按照小组围坐坐标,随机抽取与之对称的各组对应学生)确定展示人员。我对“同层次展示”并不认同,更主张“差异展示”,因为,惟其“差异”,才更能反映学情的全貌,而且,“差异”本身就具有资源加价值。不要担心某节课的评价不均衡,数学方法总是指向持续均衡的。当然,也不反对教师指定典型问题学生参与展示。

细节9:多样。多样,主要指展示形式的多样。许多实验校的展示形式,基本都停留在板演和讲解上,“生命狂欢”遭遇形式单调的瓶颈。要像杜郎口那样,开发课本剧、三句半、快板、快书、对联、诗歌、歌唱、舞蹈、绘画等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每一种展示形式的创新,不仅仅是又打通了一条快乐通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智慧得以爆发,能力和自信得以升华。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词:“快乐就是零负担。”

四、关于点拨。面对课堂上大面积的学生展示资源,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展示资源的是非评价上,要思考生成。这是高效课堂对教师教学智慧新的挑战。我们并不一味地反对教师讲,我们提倡教师面对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该讲的不仅要讲,而且,要讲的头头是道,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当然,点拨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的积极参与更为提倡。如何点拨更加有效,也有三个细节需要关注。

细节10:互动。恰如上面所言,高效课堂的点拨,不能是教师“一言堂”的“独角戏”,要为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师生互动提供路径与桥梁。要凭借“头脑风暴”般的“群见解”,触动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和灵感。让互动成为一种提醒,让智慧在挑战中生成。

细节11:生成。课堂高效看生成。就生成而言可分为横向、纵向、系统三种形态。横向偏重于拓展,指向多元;纵向侧重于深化,指向深刻;系统着眼于全局,指向结构。客观的说,当下课堂的生成并不尽如人意。譬如,语文课多喜欢让学生做题,普遍忽视朗读的生成。其实,语文最基本的生成就是朗读,要引领学生生成情感,生成语感,生成理解,生成多元,生成个性,生成创造,生成深刻。而且,一定要把朗读列入重点展示项目。要善于把情感、理解、个性特色,通过语音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再如理科,面对学生展示资源的“对”和“会”,绝不能对了就对了,会了就算了,依然需要生成。要生成结构,生成规律,生成方法。俗话说:“井掏三遍出甜水”。亲爱的老师,请在资源面前多加几层追问,跟学生一起接受课堂智慧的挑战吧。

细节12:示范。高效课堂应该鼓励教师的课堂示范。示范是一种素养,示范是一种责任,示范是一种人格。放弃示范就是放弃修炼,就是放弃责任,就是放弃影响。与传统课堂的示范不同的是,高效课堂的示范不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孤芳自赏,而是学习伙伴的引领与期望。教师示范的精彩,是为了引五、关于作业。作业,或者叫达标训练,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一直顽固的认为,如果作业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就谈不上什么高效课堂。但是,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这个环节往往会成为有时间就上,没有时间就放的无奈。在这个地方要提课堂流程时间控制的问题。缺少时间控制的课堂,就会像老牛赶山一样,走到哪里算哪里。另外,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正在促使全国中小学纷纷“向缩短课时要效率、要质量”。中学课时,从45分钟,减少到40分钟,小学课时,从40分钟,减少到35分钟,甚至30分钟的,不乏其例。这种做法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课堂作业时间保障被削减掉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不重也难。需要重申的是,高效课堂的实践,最起码也要守住中学45,小学40的课时红线。下面,具体对作业环节的三个细节加以说明。

细节13:精选。作业一定要精心选取和编写。当下,教辅读物满天飞,尽管国家明令控制,但是,学生手头两三种者比比皆是。作业设计有两种倾向应该警惕。一是脱离课本习惯到“碗外边找饭吃”。我们必须明白,所谓“用教材教”,绝不是提倡不顾教材的体系和系统,任意对教材,尤其是作业的滥删。二是量大,课堂上学生往往难以完成。精选需要比较,需要研究,需要有教师做一遍的体验。请铭记孙维刚老师的教导吧:“我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要先做10道题,从中选出最精彩、最典型、最能启发学生思维的。”

细节14:分层。作业的层次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只要是有比较就要分先后,成序列。二是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适应差异训练的弹性作业结构。都能学会的课未必是好课,都会做的题未必有效。所有以丧失差异为代价的趋同性操作,都是非人道的。

细节15:限时。根据作业量的大小,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定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且,做到当堂反馈。课堂的高效,并不一定指向所有学生都学会,而是应该通过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堂堂清”。及时知道学会了,是对学会者的最好奖赏,及时知道谁不会,是对不会的最好鞭策和提醒。

高效课堂教学要义刍议

  王玉宝   

 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特级教师邓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下面,我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结合庆阳市“送教下乡联动帮扶”活动中庆阳四中的刘春梅老师执教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孙权劝学》两课谈几点看法。

    首先,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生长的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之中,学生始终占据课堂舞台的中央,在弥漫着语文气息的原野上,充分的感受文字之美、章法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忘情的感悟、表达、吟诵,在感悟中建构、生成,在表达中碰撞、飞扬,在吟诵中沉醉、流连,在所有的这一切中尽情扮演着生命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听、说、读、写、渲。

其次,高效课堂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荣格说:“一切文化都将沉淀为人格”,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格培养,这种文化最终会提纯为人格,而这种文化人格才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最有用的东西。在所有文化人格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叫慈善情怀,是指基于人性的一切美好的情怀,包括悲悯、热爱、感恩、坦然、宽容、豁达等等。我们欣喜地看到,坦然、豁达等情怀在这一节课中得到有机落实,如让学生坦然面对坎坷,坦然面对厄运的教育。

第三,高效课堂应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机制。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而作为建构主义重要分支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十分强调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个体可以实现从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到潜在的发展水平的飞跃。因此,课堂教学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机制。这种合作学习最基本的定义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再分工、合作、交流、碰撞之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当然由于对合作定义的误读以及对合作作用的过分夸大,使得如今不少课堂上的合作操作失范或失当,集中体现在剥夺学生的个体阅读时间,一涉及文本,便迅速分组进入合作状态。事实上,阅读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个人行为,它是一种基于心理期待与心理体验从而获得阅读快感的心理需要,因而在“高贵与高贵相遇”的阅读过程中,特别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心理气场。合作应是建立在个体阅读心理需要基础之上的学习需要,它是一个交流与分享的过程,是一个借助合力解决阅读困难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开展的前提应该是个体阅读。刘老师这一堂课尊重了这一阅读规律,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刘老师明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自主圈点批注、寻找答案、记录困惑,这种沉潜感悟的个体阅读方式,体现了对阅读主体的尊重,更为下一阶段合作做了充分而有效地铺垫。

第四,高效课堂的要务是:激发兴趣、提高能力、教给方法、培养习惯。先说激趣,刘老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刘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导入新课。再说提高能力,就语文能力而言,有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依靠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之中学会概括内容、提取信息,学会全面准确、流畅地表达,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去理清、甄别,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缺陷进行修补、拨正。这样,学生的语文的语文能力便在点点滴滴的训练中潜滋暗长,最终花团锦簇。刘老师这一堂课贯穿着以训练来提高能力的主线。在练的基础上评,在评的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缺陷进行有效地弥补纠正,这样的能力训练定是高效的。

至于执行方法,比如在指导朗读时,刘老师先进行分组分角色朗读,评出朗读之星,然后由三名朗读之星分担三个角色(孙权、吕蒙、鲁肃)全班朗颂叙述部分。读文,要求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读书,要摇头晃脑,全情投入;读题,要抓住关键词等等,尽管这些在课堂上只是雪泥鸿爪甚或惊鸿一瞥,但可以看出她在这方面的用心。

第五,高效课堂的结构应该是简约而清晰的。通过观摩大量的课堂教学,事实证明繁复冗杂或是松散无序的课堂必定是低效的。繁复冗杂的后果是:喂得太多,学生根本吃不下,或勉强吞下去,根本无法消化。松散无序的后果是:学生如在云里雾中,晕头转向,不知南北西东。结构决定效能,只有简约清晰的结构,才能使课堂效能最大化。刘老师这一堂课,在导入新课后,直抵文本核心地带,提出问题,“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结构简约而清晰。

第六,高效课堂的手段应该是朴素而又务实的。新语文教育领军人物韩军认为,语文课应该安静一点、简单一点、朴素一点,所谓朴素,就是不花哨、不做作,原汁原味原生态;务实就是不虚、不浮、实实在在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在柳风花雨中走了一遭之后,现在又收回它轻佻地步履,回到了朴实、务实的原点,我们看到,刘老师的的这两节课,卸掉了繁装,洗掉了铅华,基本上素面朝天。学生在课堂上瓷瓷实实,从从容容的读书、练习、呈现答案、交流评点,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真正的语文课又回来了。

第七,高效课堂应对关键部位重锤敲击。这里的关键部位是指体现语文主旨的词语、句子、段落,语文课中重要的表现要素,以及学生阅读产生障碍的地方,等等,刘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抓住最能体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揣摩词语、表演感悟、响鼓重锤,这一声敲得有力、敲得响亮,敲出了语文教学的大气派。

第八,高效课堂应该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除了能给学习营造出生动形象的声画情境外,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教学需要的大量的信息,能快捷的输送题目从而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能为学生答案的呈现提供方便。刘老师的课堂中多媒体的运用为教学提供给了充分的帮助,特别是呈现大量的有关面对厄运与命运抗争的名言警句。

 第九,高效课堂应该有机整合“有效预习”和“强效作业”。课前要有预习题的布置,上课之初,要对预习题进行检查,预习题要从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的整体感知等角度来设计。例如导学案,此外,语文课一定要有练习的落实。练习可以是检测一类,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呈现答案,当堂讲评,也可以是随机即兴一类,穿插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 不管是哪一类,穿插在课堂的任何一个环节,我们要牢记一点:学生在课上该有充分的动笔练习的机会,否则这样的课堂不可能高效。总之,“有效预习”是铺垫,“强效作业”是夯实、巩固,它们是构成课堂生态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刘老师课堂上两根链条与“高效课堂”强有力的咬合,正因为如此,课堂效率才在这三者的默契呼应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

第十,就语文课而言,高效课堂应关注文字,陈钟梁先生曾说:“语文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文字的深处。”真正的高效语文课应该探进文字的院落中去,钻到文字的毛孔里,从文字出发,探究文本的微言大义,如果漠视文字的妙处,要么虚伪的“人文”,要么匆忙跑到课文以外去,那么,再充分的煽情,再热闹的“拓展”,也只是意义不大,收效甚微的忸怩作态,瞎折腾。刘老师重视的是文字,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蒋仕奇   

要进行高效课堂改革,但不能影响教学质量,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去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优质课比赛总结会发言。

一、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教学变革的方向与方法

李林彬

新教师:一定饱有对生命的理解和敬重
    新教师是什么样的?我推荐几部好电影:《地球上的新星》、《回归》、《死亡诗社》,这几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老师是新教师。新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成长,还要促进自己的成长。教师的第一使命是研究学生,保障这一使命达成的是教师个体的成长。教师自己不看书,怎么成长?几十年如一日照本宣科,一看不像个活人,这样的教师怎么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教师要记住的信条是,要把研究学生当作教师的第一使命,研究学生比研究教材更重要,研究教材比研究方法更重要。
    做教师很难,但做好了会让人一辈子为他感动,会把他当成精神领袖。教师当到一定程度不是在讲知识,而是在传达信仰,新教师一定饱有对生命的理解和敬重。
新学校: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新学校是给学生建设的自然生长的地方。什么样的学校是新学校?让学生自然生长。什么是自然教育?就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自然界处处是教育,动物有教育,植物有教育,凡有生命存在的地方都有教育。动物能保存两个状态,一是动如脱兔,像兔子一样快,一样欢。教育要做什么,维护、保护孩子身上的原始本能、野性。体育课像放风,语文课、数学课像坐牢,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动物的第二个状态就是静如处子。我们经常看到动物在发呆,动物具有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只有静下来,才会有思考产生。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创新思维。一天到晚作业成山,学生哪有时间静下来,哪有时间思考?我推荐的信条——自然的就是好的,比较自然的就是比较好的教育,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思考教育方向的时候,就想自然界是怎么长的,花怎么开放的,鹰是怎么练习飞翔的。我们教师不要做很多事,要少做一些。不要努力去讲好课,要提供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成长。自然界做的事情就是让花树自己长!
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能力和领导能力
    新学生有三个标准。一是知识能力,二是情感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商,第三是领导能力。
    第一,长知识、长技能。因为人要吃饭,所以就要劳动,要学知识、学技能。知识的本源是劳动,技能是与劳动相关的亲手操作。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知识远离劳动,纯粹书本知识在学生看来无趣又无用。求知的本能是求生的欲望,动物要生存,就要捕获,因为它要吃。学生求知与劳动没关系,学习知识就没有动力,学生成长的第一条件就是做中学,体会到知识的有用。一句话,把所有书本知识学习都还原于问题导引式学习就对了,不要让孩子背诵。把所有知识学习还原为技能学习,它比知识学习更伟大。技能学习与劳动更邻近,知识有一种原罪,就是远离劳动。
    第二,长情感。知识学习是食欲,情感是为了满足爱欲。我推荐一本书——《小王子》。这本书告诉你,不要总那么忙。西藏人说“忙”是可憎的,藏民认为生活就是我训养你,你训养我,这就是爱的生活。“请你训养我吧。”这句话说得多好。彼此训养了,生活质量就提高了。人最重要的事就是爱别人而且被别人爱。不要让课堂只长知识,不长情感。人是情感动物,不是为知识而活着的,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不是长知识。动物一旦吃好后就不去捕猎了,动物不是整天忙碌,吃饱就够了。只有人才一直生活在无休止的忧郁之中,美其名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人有一句话我特别推崇——今朝有酒念朝醉。看似消极,实则是人的本质需要。人为什么要喝酒?那是与人的情感、游戏相关的东西。把情感,审美,艺术接起来,就是长情感,就是生活。如果我们让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变成智力的游戏,他就会迷恋成长,就不会讨厌学习知识。因为在那种情境下,这不叫学习,叫游戏,问题导引的游戏。
    第三,长领导能力。当官不是坏事。孔子教学生只做三件事,第一当官,第二做学问,第三做人,好好过情感生活。什么叫当官,就是一种管理能力。不仅一个人过好,而且让大家一起过好。这是一种合作教育,是一种忠诚信的教育。《水浒传》里宋江最喜欢李逵,为什么?因为李逵是最忠诚的人。
问题导引:教学变革的方向
    完成问题导引的主体程序是自学评价。
    有人问我,杜郎口做得怎么样?我回答:不怎么样。因为真正的、正确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崔其升就是把它变成了看得见的行动。我专门研究过杜郎口,杜郎口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是推动学生自学。把课本变成导学案,变成利于学生自学的课本。第二是有主题地自学和探究。看书是低级的自学,真正的自学是发现问题,索引相关资料,用线条连接知识点。智的学习是线条的学习。有尊严的学习是同伴分享。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首席。
    问题导引,就是要重新拟定学科目标,重新拟定教育目标,重新引入个别化学习。以下分别就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谈一些感想。
    语文怎么教?问题导引用在语文教育最恰当。现在的作文教学只有赏析,没有动手。而我倡导作文中心,边缘阅读。作文不要有文采,要有条理,要把问题说清楚。能够把一个问题说清楚就是最好的作文,不要文采。有条理,比有文采更重要。梁启超说,中学生写作文不要有文采,先要有条理,通达比文采更重要。条理第一,文采第二。梁启超的文章第一有条理,第二不是没有文采。笔峰常见情感。但先要通达,不要先训练文采。
    数学改革最重要的是自学,超前学习。数学教师一不小心就会让学生掉队。语文教师讲得怎么样,一个月不听课,都没关系。数学不行,几天不听课,就会跟不上,就会掉队,就会处在成长的险地。数学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命题思维。这个特点便于学生自学。请教师发动家长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数学,超前学习。家长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自学高年级的数学。
    英语要大量地听,做到听力领先,说读跟上。英语学习要把听当成头等大事,想学好英语,大量地听就可以了,无休止地听。先看英语动画片,再看地道的英语电影、电视剧。很快、很容易就能学好英语。

 

 

重读杜郎口经验 

 

现在,很多人都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参观之后,老师们议论纷纷,有的老师说杜郎口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也有的老师说,杜郎口中学用表面的热闹绑架了学生的自主。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我觉得老师们有机会就要多进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在课堂中你才有可能了解更加真实的杜郎口教育教学改革。

温家宝总理2007年在北京郊区视察一座农村学校,在看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时,他谈了这样一段话:“要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探索创新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注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作思维。”

课程改革十年前启动,杜郎口中学从一所农村中学成为一所课改名校也走过了十年。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的改变。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实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组织形式重大改变。但这还不是杜郎口经验的本质,因为比方式更重要的是课程改革的文化,这种文化最核心的是民主与科学。

什么是民主?去年我们发起过一个“重读杜郎口”的倡议。杜郎口课改有很多本质的问题,她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状态,比如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上台展示。一个人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有机会和同学争论,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有机会向教师挑战,甚至是向书本挑战,当他长到25岁、35岁、45岁的时候,他就会向人类的未知领域挑战,会向人类约定俗成的结论挑战,这与国家提倡的民族创造性不断涌流不就正好结合起来了吗?历史学家们说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等级文化,这和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是格格不入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杜郎口,如此充满期待,如此尊重的原因,这样的探索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太重要了。

重读杜郎口让我们有机会不断前进,不断追问,让我们直面很多地方学习杜郎口过程中存在的“先天不足”。以知识学习、甚至升学考试为唯一目标,以“做题”为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学习如何加班加点落实知识点,所有的学生都在看哪个小组解题速度快,课堂的分享变成了事先从书本上、教参上、复习资料上找到标准答案,准备好了,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这是目前在学习杜郎口的一些学校经常能看到的一种现象。表面上课堂方式在变化了,学生主动了,但主动学的还只是标准答案。

这也应该是站在杜郎口课改十年的节点上大家所应该共同关注并讨论的问题。

人们还在思考:制度创新的优势是否已经用到了极致、燃到了尽头?课程改革引导我们关注教育的一些永恒话题:知识本位与人本位,学科与经验,结论与过程,讲授与探究,教师与学生,共同要求与选择性。

知识本位与人本位是课程改革必须思考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国家教育发展纲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基础教育层面、在杜郎口教学改革层面,我们要不断思考知识本本位、人本位到底如何取舍。杜郎口中学在基于人本位的背景下、在还学生主动权的背景下,还有多少空间?在学科知识和学生经验的问题上,是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发现式并不一定是主动学习,接受式也并不一定是简单的机械灌输。刚才说的有的学校以“做题”为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那样有思维的发散吗,有探究吗,有独立思考吗?我们应该如何向前走呢?

今天,杜郎口走到了哪里?为什么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为了讲得更好吗?很多老师可能还会发问:把课堂都交给学生了,老师只是做个主持人,那老师素养就无所谓了吧?反之,提高素养是为了让老师们讲得更多吗?

这些问题,在大胆实践与探索中,相信大家都能找到答案。

编辑:高发
上一篇:第一期博文集目录
下一篇:文学社社刊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