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探寻教育的本质

探寻教育的本质

2017年01月05日 22:26:32 来源:甘肃教师学苑 访问量:466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许多一线教师却迷茫于自己一直置身其中的教育,困惑于各类新课堂模式的指示精神中,甚至于一些终身从教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自叹“搞了一辈子教育,却不会做教育了”。实际上,这不是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错,而是我们没有深入到教育的本质内核。一切运动进步的事物变化中,总有本质上不变的规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所以,教育一定要静下来用心去窥探其本质。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本就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要带着学生看沿途的风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期,就让我们走近教育的核心,一起感受教育中永恒的魅力!


一、洞悉教育的本质


  “教育”这个词对谁来说,都不陌生,但它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有谁又能真正说明白?以下20条对教育的阐释,或许会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1困惑


  教育最大困境其实就在于教育者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牛”吃草是它的本能。如何彻底转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通途。


2生长


  教育就是生长。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儿童期本身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任务是保护这种价值,具体做法是:尽可能给予孩子内心生长最需要的阳光,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挡住阳光。


3天性


  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儿童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4潜教育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造成教育青少年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就孩子的本性而言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5顺应天命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的价值源于天(自然),来自于宇宙这个“生生不息”的总系统,人的生命意义也就在于认识、顺应以至推动这一进化的过程。而心是人类经过千万年进化后唯一能与宇宙沟通的器官,故而“人因心而知天”。


6感应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依赖大脑,依赖心理学技术,依赖知识的传递,施教者的心灵就会失去了感知、感觉、感应的能力。事实上,感受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才能让生命生动而自由起来。


7转变


  教育回归心灵深处,说起来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8状态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的效果明显不同,很多话,都是好话,就是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因为,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坐在那里,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9人格力量


  教育,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种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得“意”忘“行”,一种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渗透,足以使孩子自觉地觉悟和提升。


10柔弱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要让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11维护心力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能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12心情教育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的教育。如果爱与逻辑之间有任何冲突,那么应该由爱来决定,不应该由逻辑来决定,如果头脑和心之间有任何冲突,必须先听心的。用心灵去唤醒孩子的心灵,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情,同时涵养孩子的心情。


13平静


  在浮躁的社会中做教育,更需要一份心境上的平静。以平静之心面对孩子,坚守教育的纯真,将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以气养气。因为,在平静的背后,孩子的成长空间才能得以充分拓展。


14兴趣


  兴趣是人生的“方向盘”,兴趣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乃至成长、成功、成材等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15主动性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很奇妙的是,一旦建立了保护孩子主动性的信念后,教育者表现出来的教育之道就是:无为,因为只有真正做到“无为”,才能切实保护了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什么都不要做,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16放下自我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教育者的美德是由于放弃自我而成的,比如放下我们固守了很多年的所谓师道尊严。放下自我,就是把教育者的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孩子的眼睛里,孩子也不会感觉不舒服。


17障碍


  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18以退为进


  全面依靠孩子,就是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孩子的学。而教育者则要后退一步,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19责任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正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于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


20人性的光辉


  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性为本,将人性中的光亮发扬光大,同时尽量抑制人性中的黑暗与弱点的肆意滋长。


二、寻找消失了的人


  面对“人不见了”的教育现状,教育的当务之急显然就是寻找消失(或曰屏蔽)了的人。只有找到了教育的主体——人,教育才能实现其“成人”的宏愿,才能做出“呵护发育着的人,托举发展中的人”的功德。因而,教育者需要重返教育故园,重建教育生态,使教育“回归”教育,使教育“生成”教育,使教育“超越”教育。




1教育即生活


  它是有情的、生动的,充满灵性与活力。教育不等于教学,教学也不等于成绩与名次。教育是广阔的,深沉的,智慧的。它是生命的一种态势,是生长的一种境界,也是生存的一种方式。如同一条激越的溪流,教育,永远奔涌在生活的原野上。因此,任何人为的“驳离”与“拔高”,其结果都只能适得其反,只能把教育逼向“异化”与“枯涸”。


2教育乃文化


  它是博大的、宽容的,富有张力与魅力。通过教育,使“文”内化,使灵魂得到“文明”的沐浴。因为“文化”,人才有“格”,才能在天地万物间闪现出伟大的思想光芒。因而,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文化,就是“文而化”的美妙历程。如果说生活是教育的母亲河,那么文化就是教育的脉、教育的基因,就是一个人精神发育史上不可或缺的生长素和催化剂。通过“文而化”的建构,支撑起一个“完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教养和责任心的“现代人”。


3教育为创造


  它是鲜活的、解放的,涌动着激情与创意。每一个教育体(包括教师)都是不可取代的,因此,教育是非程式化的,是不可复制的。教育的独特性与独创性,让教育“天生”有别于生产,有别于制造,因此,教育的价值绝对不能用“物”的方式(定时定量、计件计量)衡量。教育是“树人”,是创造,它需要空间,需要时间,需要好奇,需要尝试。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伴随人生,唤醒欲望,激发潜能,实现并超越自我。它是哺育,哺育多彩个性;它是开发,开发多元智能;它是催化,催化多样发展。正是由于创造,教育世界才如星空和道德准则一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康德语)所以,守望教育,就是守望“人本”;守望“人本”,就是守望教育的梦想与家园。


三、教育就要宽、柔、养、育


  一块洁净的心田,一种平和的心境,一个远大的目标,这是基础教育给学生们最宝贵的礼物。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决定着将来他们可能从事什么。学习长大的时候应该做什么,用行为和实验来教导,用榜样和工作来陶铸,使学问成为心灵的生动本质而不再是储藏在心里的惰性知识,使学以致用成为他们内在的秉性,这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责任与追求。


1培育健全的心灵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育人的心灵。在教育的所有原理中最基本的是“认识你自己”。这是任何人尽快把握任何学术领域的最大动力。认识了整个世界、全部的历史,而不认识自己,终究是愚人;征服了全世界、控制了人群,而不能约束自己的喜怒爱憎,终究是弱者。无视做人的原则,教育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扭曲残缺的心灵。教育是生态农业,不是现代化工业。对教育,要宽、柔、养、育,而不是倾力打造。


2保护天赋的自由


  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在自由,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是训练,自由和训练的结合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所在。保持知识的活力,防止头脑迟钝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浪漫时期以自由为主,为的是引起儿童的兴趣。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引起儿童兴趣为的是使儿童愉快地活动,从而保存其好奇心。精密期以纪律为主,自由退居次要地位。这是一个需要严格训练的时期,应记忆须记忆,当练习须练习,正确方法和错误方法要区分,确定的真理要知道,这一时期的任务是学习基本原理。纪律以自律为目标,让那些基本原则化入学生的血脉里。综合期是学生运用知识,实施原则的时期。此一时期,确定的事实已为学生所知,应用的技能业已养成,原理公式都已熟稔于心。此时,应把自由还于学生,使他自由运用,亲自检验。只有恢复了知识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保存我们天赋的自由。


3探寻人持续发展的源泉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是一个人事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引导他走向人生的深邃和高雅。凡是想依循正路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再进一步,受教者应学会见到行为和制度的美,看到这种美也是到处贯通的,因此就把形体的美看得比较微末。再进一步,受教者应受向导的指引,进到各种知识中,看出它们的美。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受教者终于豁然贯通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审美的能力和敏锐的同情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定向性的指引。


4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是一种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种感知世界的能力。从最高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人有修养的最高表现。只有领会了语言的风格才算是真正懂得了这种语言。只有掌握了科学家的风格才算是真正懂得了科学研究。一个人有了风格才能从容地达到预定的目标,不至于枉费工夫。因此,教育只有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四、教育的本身就是影响


  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教育应该是一种影响,是一种环境和行为的影响,是一种没有教育的教育,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和点燃,在唤醒中成就学生智慧的成长。




1教育与生命相关


  通常,对于“教育”往往只被狭隘地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而没有“育”。“育”是什么?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把这个“育”当成“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


2教育是一个过程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就像一棵树,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永远都不会有结果,它永远面朝未来,不会结束。


3教育是影响和唤醒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所以,教师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教育者“唤醒”的是学生心灵中的哪些东西。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唤醒”,通过施教者的言传身教去唤醒学生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4教育要守望“人本”


  教育回归心灵深处,说起来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教育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学生的内心生命。因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深刻而灵动的,教育永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教育教学方式的确需要改革,但在改革的同时,更需要每一位教育者冷静地思考和深入的探索。新教改依旧在进行,但还在路上,远远没有到达终点。对于老师而言,固步自封无异于走向困境,改革创新才是必由之路。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执着于永恒的教育规律,不停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要走近学生,走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用心聆听他们的声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是教育的本质使然,也是教育前进的方向,谁也不能逃避。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