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工作室 > 课堂教学中的“激”“引”“导”“放”

课堂教学中的“激”“引”“导”“放”

2017年01月05日 22:28:21 来源:甘肃教师学苑 访问量:438
 教师不能充当知识的施舍者。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如何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提高45分钟课堂的教学效率呢?下面,我们从课堂教学中的“激”“引”“导”“放”四个方面谈一点看法。


“激”


  心理学表明: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动力,就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效运用心理激励,让学生乐学。


()激趣,让学生学有乐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适时宜地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如:趣味问题导入,实用事例导入,实验猜想导入,直观教具演示,设置悬念等。

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和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

课内练习精而有梯度,有层次,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都有收获。同时方法要“活”,灵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如:小组竞赛,交流讨论,互评互批,互作评价等,把练习巧妙地安插在游戏竞赛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新的发现。

课堂小结,以“味”促探,让学生有“回味无穷”之感。教师可继续设置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有兴趣去探求知识,养成复习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激情,让学生学有信心


1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把握心理激励的契机,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可以是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也可以是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使学生常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愉悦,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树立信心,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

课堂上教师可实行“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打击;多肯定,少否定。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分寸,可先肯定其合理部分,给予鼓励,再给该生一个回答的机会,让他感到压力和鞭策。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调动积极的学习情绪,形成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引”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主动地建构对客体(学习材料)认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积极创新,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由于执教者的“灌、填、送”造成了学生的“吞而不化,化而不解”的消化不良现象,“填鸭式”教学已显然不合时代的要求,教师应改进教学,做到:


1

讲解精当,停得到位,讲解中略有停顿,让学生参与观察、比较、分析、猜想、抽象;设问思考,停得住气,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思考,否则,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思维无法正常展开。

课堂教学要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的教学模式应是“发现一释疑一练习”,教者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学,学生会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则明理的思维经历,从而有效掌握知识,真正达到“学会”。


()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耳,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价值,体验获取知识的满足和愉悦。

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应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积极进取状态,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去尝试,去猜测,去发现,主动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探索,如: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即学生先通过尝试练习,探索思考,然后教师讲解引导获得新知识;或先猜后证,即学生先通过大胆猜想发现结论,然后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亦或学生先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寻求结论。




()教师应善于巧问,让学生“思”起来


  课堂提问是引导和促进课堂上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技巧。 


1

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提问应适度,根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2)

提问要精练扼要,言简意明,不能模棱两可。

(3)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问题有层次,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运用夸张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的欲望。


2

提问可采用以下形式


(1)

曲问,即变换提问角度,让思维拐个弯,问在此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思索才能回答。

(2)

悬问,即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

(3)

逆问,即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了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梯问,即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

“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导”是指教师授课时的适时点拨,训练思维,指导学法,让学生因“顿悟”,而达到“会学”。


()“因时有度”的导


  在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有时,由于问题的难度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或迷失了思维方向,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鼓励,并进行合理的思维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障碍,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另外,教师在进行启发时,应把握好“度”,启发过之,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启发不及,则又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


()“充分暴露”的导


  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展示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即怎么想?为什么这么想?有的想法为什么不对?问题的解决联系了那些相关知识?只有充分暴露,才能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基本方法。因为学生有时会记忆不求其活,理解不求其深,辨析不求其详,对知识形成假性理解。所以,教师应提供学生机会让其暴露思维过程,错误思维当堂暴露,当堂就能得到纠正,给学生以较深印象。


()“思想方法”的导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渗透知识的发生过程。这实际上是思维方法的发生过程。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教师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知识形成过程,而不是肤浅呆板,“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讲深”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

“放”


  力所能及的是放手让学生做,可以消除学生的惰性心理,和“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做则促思、“悟”则学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权”,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猜想发现,解决问题,学会反思。


  放手让学生做包括:


()放手让学生尝试


  即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大胆积极探索,教师可暂停点拨,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其自己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着多种方法去做,使学生在“尝试一失败一再尝试一再失败”的递进认识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亲历而发现的知识才会真正被自己理解和内化。先让学生自己设法获取知识,遇到困难时适当引导帮助,虽然学生可能走弯路,可他们的收获非同小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放手让学生反思


  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后,教师不急于评价,让学生互评,进行讨论,辨析对错,深入思考,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学生在解题后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回顾解决问题用到了那些知识点,各知识点间有何联系,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反思做到做一题会一类。

  

  真正的学习就像蕴藏着的丰富的金矿一样,虽然存在,却是沉睡着的。所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教学要善激。“引”是教师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指引学生朝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行。“导”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使之获得深刻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师者,必“引之有道,导之有度”。教师只是催化剂和助力器,“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少讲精讲、多练巧练、巧问妙问、少写精写”。学会“放手”,“解放”自己,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翱翔。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