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135模式课堂 > 让课改充满思想 让教师充满智慧(原创)

让课改充满思想 让教师充满智慧(原创)

2009年12月28日 12:58:55 来源: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访问量:1366

让课改充满思想  让教师充满智慧

——赴东部名校考察学习报告

 

 

华池县列宁学校   张守银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市局办公室张主任的组织下,全市各县区部分业务局长、校长一行16人于2009年12月1日从市局出发,赴东部苏州、厦门、佛山、深圳、香港、澳门考察学习,通过听、看、谈、议以及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东部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办学特色、教师培训、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校社团、德育教育等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东部之行收获大、感触深并表示要把学习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方法结合学校实际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创新。下面就课堂教学、教师培养研训,谈谈我个人的感想,抛砖引玉,供大家在工作中商榷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因为它确实是整个课堂改革当中的一个弱项。特别是在开展素质教育成为共识、课程标准基本定型、教学内容趋于稳定(尤其是教科书循环使用政策的出台)的大背景下,这个弱项愈加凸显出来。最近有一种观点,说“课改深处在课堂”,真是一语中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宏观和微观、观念和方法、管理和评价、理论和实践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的诸多相关问题。但是,天天在课堂上“摸爬滚打”的教师,真是很难顾及这么多的“元素”,多数教师是有能力而没有精力,有愿望而没有时间。他们对于“高手”的教学“演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对于自己的教学现状,感到突破不容易。面对这些困惑,学校让他们北上“淘宝”、南下“取经”,就是想找到比较“简单”的改革思路和办法,能让最普通的教师掌握,能在最一般的学校推广。

其实,思路和方法就在众多学校和广大教师当中。多年来,他们在自己长期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土结合”,把“传统”的优选了,与“现代”的整合了,并经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检验。

一是要认准课堂教学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更谈不上策略和方法。可目标确定太过复杂,就容易加大认识和操作的难度,不好发挥直接的导向作用。要说课堂教学的目标,还真没有那么深奥。简单概括,三个关键词就能表达清楚,即学会、会学和乐学。“学会”就是帮助学生落实“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课堂教学连“双基”都解决不好,还能称得上“教学”吗?当然就更谈不上“改革”了。“会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乐学”就是激励学生保持兴趣、享受学习。这三者是否能靠上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在不敢轻下定论,但是他们之间的相近、相通、相融之处已经显而易见。虽然们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伴相生的整体,但是“学会”毕竟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获得学习的新起点。当学生有了“成就感”、站上“新起点”的时候,主动探求“会学”的方法,自觉珍惜“乐学”的状态,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不正是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吗?

二是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些年,关于“主体”的讨论一直没有休止。凡事都要问问到底谁是“主体”,这样的讨论的确非常必要,要是连“主体”都搞不清楚,这事情办起来肯定会离谱儿。可是,如果“主体”明明在那摆着,还在研究谁是“主体”,岂不好像戴着帽子找帽子?关于课堂教学“主体”问题的讨论,就有点近之于此。从孔子的“讲坛”传道,到书院、学堂的教育形式,哪个不是在想设法为学生成人、成才服务?哪个不去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就是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兴起之后,杜威明确说过要以儿童为中心,早在近300年的课堂教学“先祖”夸美纽斯也没说过儿童不是中心。人家提出的若干教学原则,一条不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人类“发明”教育,特别是“发明”课堂教学,不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而且要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吗?既然是让学生学习,不以他们为中心以谁为中心,不以他们为主体以谁为主体呢?至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与此并不矛盾,只要教师立足于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不懈地探索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自然会和学生一起成长。过去一直倡导的“教学相长”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三是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方法。谈到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这些我们还真没少费劲。我们总是希望能通过“课”来典型引路,可有时也确实适得其反,有的研究课大家不知如何“研究”,有的观摩课大家只能当时“观摩”,有的公开课更是很难全程(主要是指准备阶段)“公开”。说到底,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讲”,二是“练”。不管你一节课设计多少个教学环节,也离不开这两个字。过去的要求是,“讲”就要讲清,得让学生真正理解;“练”就要练熟,让学生真正落实;要用较少的时间“讲”清,要用充分的时间“练”熟,简而言之,就是“精讲多练”。越是要求精讲,教师越不能照本宣,一“灌”到底,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自己求知。只有把学生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讲”的效率才能提高,效果才能更好,越是要求多练,教师就越要合理安排时间、巧妙设计练习,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落实目标。只有让课堂的训练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练”的效果才能更实,效益才能更好。现在看来,“精讲多练”这个“简单”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即便课程改革了,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目的依旧,主体依旧,当然,规律同样依旧。谁违反了这个规律,规律就会和谁找“别扭”。课上拖泥带水、课外拼命“恶补”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治,自然是教师越教心越乱、学生越学心越烦。

需要说明的是,精讲多练所指的“讲”和“练”,早已不再专指某种具体方法了。“讲”和“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先讲后练,可以是先练后讲,可以是边讲边练等。但是,“讲”就应该是学生教师指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练”,就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讲”的过程中,可能有必要的讲授,但更多的是诱导学生进入新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内容,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它的本质绝不是“满堂灌”,而是“启发式”。“讲”的环节要“精”,只有“精”,才能省下“讲”的时间,匀出“练”的时间。有时可以不用讲而直接练,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练会的不讲,对个别学生适当给点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形式主义地去“讲”呢?所以,精讲多练又是充满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所考察的几所学校,精讲多练的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为创新精讲多练注入了活力;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助推了教学方法的变革;软件使用和网络连接,加速了呈现方式的进步;综合评价和课后反思,深化了课堂活动的内涵。

教师是学校创建特色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的宝贵财产和无形资产,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资源。一所学校唯有拥有了好的教师才能办成最好的学校。所到之处,通过听、看、谈,学校都十分重视校本研训、教师培养工作,将其作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一是加强学习,建设教师精神乐园。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师德、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等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结合外出“取经”和学校实际,我校应要求教师强化二种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树立三种意识——教改意识、求实创意识、竞争意识;做到“四个一”——关心每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上好每一节课,规范自己的每一个言行;实行“四必访”——困难家庭学生必访,单亲家庭学生必访,行为偏差的学生必访,学困生必访,保证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深入开展“爱与责任”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树立“真情塑造未来”的服务理念,提倡“微笑”教育,加强爱心、耐心、信心教育和责任教育,深入开展师德群体创优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努力建设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依法执教的精神乐园。

二是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校有一支阶梯教师团队,中年教师约占15%,30-40岁的教师约占25%,80后出生参加工作不满5年的教师约占60%,既有省级骨干,也有市县骨干,还有刚步入教坛的新秀,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是不竭的教育资源。为此,坚持“立足本校,加强自培,重在中青,形成梯队,树立骨干、名师,辐射全体”的思路和做法,努力创造条件给教师一个平台,使其能尽显才华,给教师一个阶梯,使其能登高望远;给教师一个机制,使其能自我完善,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分层递进的教师培养机制。认真开展“六课”活动,开设每月一次骨干教师论坛,主题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我的教育理念,每期组织教学示范月活动,上好示范课,不定期开展案例研讨课,搞好传带工作,促进教师将学教育理论、促课堂教学改革、出科研成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用指路子、压担子、定步子、树样子等方法,使青年教师向学历高、品位高、有个性的方向发展。建立完善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制度,精心组织好每年 四月份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内容包括说课、上课、反思、论文、编制试卷、三笔字”文化知识测试,综合评奖,努力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快速提高。

三是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重点,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大胆尝试苏州金阊区实验小学导师制制度,“聊天室”活动制度和“走班教研制”制度。推出五项常规性教学相长机制,即集体备课制,专题研讨制,教学四课(观摩课、优质课、研讨课、汇报课)制,“推门听课制”,“弹性作业制”。平时努力构筑三个平台,即教案设计平台、集体教研平台、教学反思交流平台,走素质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教学特色的重大举措,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加以体现。大力开展校际互动校本教研,让庆阳市实验小学,齐家楼初中等联谊校和东部帮扶校派名师来我校进行课堂展示,并进行面上的指导,带动学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我校分批派出中青年教师到联谊校、帮扶校进行教学体验,通过随堂听课、课后探讨、互动式交流,撰写心得、上展示汇报深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的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每学期与联谊校开展一次深度(沙龙式)会谈,围绕某一个主题,各校各自选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再组织教师开展评课讨论,邀请有关专家作课堂点评,使之分享成功经验,达到互助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是学会学习,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要求教师认真分析自身的现实情况,制定近期发展目标,每学期确定一个“最近发展区”,确定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和方法并记录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应该是自己短缺的或想发展的,学期末分析学习效果及案例。引领教师学会听评课,让教师带着问题听、带着学习的态度听,听完课后应及时进行反思和整理,再翻一翻听课记录,及时补充在上课时来不及记录的细节。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课,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对于一些好课,则可以进行理性分析评点,为我所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建立群体学习氛围,通过典型示范、教学展示、课堂锻炼、团队合作,案例研究,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效益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教师成长结合起来。硬性规定,促习惯养成。在教师中掀起“读名著、品经典”动,做到“十个一”,即每天读一篇教研文章,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教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完成一个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分析,每月读一本业务杂志,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名著,上一堂反映课改思想的研讨课,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发表(或交流)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向教研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讨研究性问题,并举办每期一次读书沙龙,以此来寻求更多的教育教学策略。建立系列读书奖励制度每月选取质量较高、对教育教学有指导意义的读书感悟刊登在校本教研刊物上;为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对多读书多写作的教师学校专门为他们出专辑。每学期末评选“书香教师”并进行奖励,奖品是时下最畅销的教育著作。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主力军是全体教师。只要我们广泛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和聪明才智,激励和释放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理念提升,绘建发展规划,聚焦课堂阵地,打造成长平台,就一定能树就一支师德高尚、学科素养好、课改意识强、业务水平高、工作实绩优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进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充满探究,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沃土,成为润泽生命、启迪智慧的摇篮。

          撰稿:张守银            录入:曹培发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