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文 > 王珂博文集

王珂博文集

2018年10月11日 10:39:14 访问量:573

手持粉笔,细嗅芬芳 1

听王玉宝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3

谈谈我的感悟:怎样让三年级学生学会写作文 6

对家长会的思考 11

读《田连元自传》有感 12

听高主任培训汇报有感 16

小学语文的占鳌头 17

从两枚校徽想起 18

致自己 21

我心中的杨绛和我心中的《我们仨》 24

六一二三事 27

粽话端午活动反思 29

群星闪耀之时,读《西行漫记》 32

朝辞长安,去看看九月北京的阳光和风 34

听《钓鱼的启示》给我的启示 38

读《李燕聊齐白石》 40

从《水调歌头》观苏轼其人 42

思齐苑杂记 45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苏一百条 47

山花烂漫时 50

 

 

 

 

 

手持粉笔,细嗅芬芳

    两个月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没想到我会有走上讲台的一天。

    大学学的是文秘,在毕业前也曾幻想过毕业后的路会怎样走下去,想过很多,想过会不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职能部门,想过会不会背上囊跳上一列通往南方的火车,想过苟且,想过诗和远方......

    不过,我好像从没想到过会站在讲台上,一手拿书一手捏着粉笔,微笑着面对面前的34个满身稚气的学生。

    新的职业,新的学校,新的地点,新的学生,新的生活,新的未来,什么都是新的,让人有些无所适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周,手忙脚乱晕头转向,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语文老师,三年级的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纪律为何物,劳心劳力,有时晚上睡下的时候都怀疑第二天能不能赶在跑操前起来......

    习惯这个东西养成其实是很快的,难得是遵守,一周时间就让原来凌晨两三点才睡的我十一点就觉得眼皮沉重,能养成早睡早起这习惯曾经还让我觉得有些难以达成来着。

    继续加油吧!少年!

    星期五下午,换好干净的衣服,收拾好背包,站在校门口等着回家的车,不由得想起教师节前一天时的宣誓:

     “我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面对国旗,庄严宣誓: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诚信友善,严于律己,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争当教书育人楷模;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恪尽职守,勇于创新,乐做终身学习典范;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团结协作,甘于奉献,铸就民族复兴中国梦!

 

 

 

 

 

 

 

 

 

 

听王玉宝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上周,听了王玉宝老师的一堂作文课,久久不能忘怀。

这节课的题目是《信念:生命的旗帜》,听了这堂课,想了很多,有一些是在课堂上想的,有一些是下来之后想的,有一些直到我写下这篇博文的时候还在想,还有一些东西我觉得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思考下去......

听完这节课,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感觉这不止是一堂作文课,也不止是对着学生讲的。

说这不止是一堂作文课,是因为这堂课不止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更是对他们以后人生的一堂非常有意义的思想品德课,课堂中,王玉宝老师和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读了几篇范文,准备了一些关于信念的故事,还以信念为题进行了锻炼。说到读的几篇范文,有王玉宝老师写的文章,还有学生写的文章。很打动人心,不止学生读的听得红了眼眶,我也觉得鼻子有些发酸,下来之后和其他老师交流了一下,原来这种感觉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

特别是那位女同学的姐姐写的那篇考场作文,在听课的时候我就和一起听课的老师做了交流,一般来说初二的学生,面对这种题目,大多是开头抒情一下或做个提问,然后引用一大段名人故事,最后在结尾的地方抒一下情,喊两声响亮的口号,没有新意,没有大的缺点,规规矩矩,但也像一块干燥的面包,无法下咽。而这位同学的作文,从每一个标点符号里都能流露出感情,不仅有对过世父亲的追念,还有对无限可能的未来露出的微笑。我甚至有些嫉妒王玉宝老师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这篇作文。

我想,这堂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将感情注入笔墨融入文章,更多的可能是他们真正的了解到了什么是信念!

再说说不止是对学生讲的。

听课时和听完课,我不止一次的羡慕这些学生能够有这样一位老师,同时也在庆幸自己有机会能来听。在课堂上,我不止一次将自己代入学生的角色,听到好的文章情不自禁的和学生们一起鼓掌,仿佛我又回到了初中,回到了学生时代,即使学生时代才过去三个月不到。

当然不止这些,再站在一名老师的角度,特别是一名刚走上讲台的老师,其实我和这些学生一样青涩。王老师用他的语言,他的形体动作,他那一笔优美的板书还有仿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般的热情,教我们这些新老师如何做一名老师,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成为学生的模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回过头想想自己这两周上的几节课,语言没有王老师生动,嗓音没有王老师洪亮,形体动作没有王老师丰富,板书歪歪扭扭更是比不过王老师,更不要说对学生的热情,对课堂的热情,对教师这份工作这个职业的热情。

王老师站在讲台上,教学生如何作文如何做人的同时,还在教我们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教师。是的,当教师很容易,但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准备、临场、情绪调动缺一不可。

王老师教龄三十多年,比我的年龄都大,可这三十年,并没有熄灭他的火焰,那团叫教师的火焰,那团叫责任的火焰。

王老师在课堂上说了一件关于他的故事,他说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的父亲拉着他的手,喊着他的乳名,叮嘱他吃了公家的饭,就一定要教好娃娃。这句话朴实到不能再朴实,教好娃娃,四个字,三十三个笔画,每一笔都像是一座山,三十三画就是三十三重天。

这堂课对学生对教师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对学生教会了作文学会了做人,对教师教会了如何授课,对我,点燃了我心中的那团火。

这堂课,或许就是我的那句“教好娃娃”!

 

 

 

 

 

 

 

 

 

 

 

 

 

 

谈谈我的感悟:怎样让三年级学生学会写作文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既能形成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还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比较陌生。很多同学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 作文课上,急得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那么如何引导三年级学生"作文入门"呢?通过最近一个月的授课,有了一点小小的感悟,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点总结。

      一、说

"说",即是把所见、所闻、所思表达于语言。能说者善写,培养学生好说的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我发现,平时不善说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往往也不能把要叙的事、要说的理,有条理、有中心地诉诸于文字。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缺乏说话的能力。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刚接上三年级语文,我发现三年级二班原来由杨志柽老师代课的时候,每天语文课都会让一名学生在课前上到讲台,来讲述一个小故事,可以是平时积累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其他如童话一类,小同学们很认真的在准备。我发现,没有这项活动的三年级一班的作文相对于二班,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我将这项活动推广到了一班,并且将题材扩大为可以背古诗,讲笑话,先让同学们敢于发声敢于说话。

二、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学生是要"多读书,读好书。"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加深生活体验,并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课文是多读的起点,读好课文,揣摩作者的思路和语言表达,奠定基本的阅读量,由此扩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需要,去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就迈向多读的天地了。

在作文教学中,多读名家文章是重要的,但是,阅读学生的优秀作文也不可忽视,因为这些作文都出自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体验大致相同的同学之手,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启发性,最能引起学生自己的共鸣,是学生最直接的作文借鉴。阅读的实践证明:有比较的阅读,可以最有效地发现自己需要吸取的东西;同龄人的习作,最容易得到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启发。

有的时候,我会调课,将三年级两个班的作文课放在一起上,在上课的时候专门拿出一节课让两个班的同学比作文,读出自己的作文让大家来评价哪里写的好,哪里不够通顺,在比较作文的时候提高了竞争力和班级凝聚力。

三、写

作文活动是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作文实践。因此,多练笔就成了整个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多写,可以促进观察思考锻炼思维的敏捷、严密和灵活,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俗话说:"好脑筋,不如烂笔头。"把眼看、耳听得来的"材料",直接贮藏在脑子里固然好,只是有些"材料"琐碎,容易忘掉,写作时暂时又想不起来、写不出来。那就可以把平时得来的"材料",以写的形式保留下来。如遇到一件有意义的事,看到一个动人的场面,发现一种富有特色的神态,或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语言,都可以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大量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很多的练笔机会,为今后写文章时做到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写作练习,如果时间短就进行仿写佳句,锻炼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或者在课后布置写作任务,比如在上完《玩出了名堂》和《找骆驼》之后,让学生们学会观察的同时学会记录,同学们都很积极,在课间的时候拿着笔记本冲出了教室,在校园里观察,记录。上课时我让他们读了自己记录的笔记,很多都用了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

同时,我建议学生开始写日记,学着记录自己每天的心情,发生的小故事等等。

四、改

作文修改是小学生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作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作文写完后,要反复修改,力求文字精练、表意准确、语言生动。

在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我要求先打草稿,然后自己读自己改,将自己改好的草稿和同桌交换,互相改,改错别字,改不规范标点符号,改病句,或者可以将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写的更优美的句子写在旁边。

同桌改好之后,我会让他们将改好的草稿拿到讲台上来读,将说、读和写结合起来,读完我会做出点评并再次修改,这次修改会引起大家的注意,会让大家都能受益。

五、鼓励

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劳动,总希望别人对自己劳动的价值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做到少改多批,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生的作文瑕瑜互见,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优秀习作中的谴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中的"闪光点",更要发现差的习作中情感表达的"闪光点"。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作文,不可避免的有很多瑕疵,对于这种情况,在请教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之后,我认识到一定要给学生鼓励,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尽量不要大刀阔斧的“动”学生的作文,主要是画出好句佳句,修改错别字,修改不规范标点符号。在下评语的时候,几乎都以鼓励为主,并且我也确确实实的看到了学生的进步。

写作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好的,因此,千万不能着急,应该付出更多的耐心来引导学生怎样来逐步的写好一篇作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的高山上,我还要不断地攀登,所以,这算是我对于个人的一个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家长会的思考

 

    第一次参与家长会,开之前想了很多,开之后也想了很多。

自己之前十几年的漫漫求学路上,是没有参加过家长会的,没见识过那种场面,只是从家长的言语中对家长会大致有了一个了解,但远远不够,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就站在了讲台上,成为了主持这次家长会的班主任。

因为心里没底,开家长会之前做了很多准备,想了很多问题,想着应该怎样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当然,等到几十名家长和学生坐在自己面前,还是免不了手忙脚乱一头大雾。

这次家长会,达成了基本目的,各位家长都很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冒着雨赶到学校,甚至有的家长中午来不及吃饭,带着炸饼子匆匆赶到教室,坐在座位上一边吃着很简单的午餐一边等待着家长会的召开,事后又是这位家长和我在教室外面单独聊了很久,从眼神,表情,语言中无一不能显示出对学生对教育的关心。

家长会每个学年只有一次,教师家长能够有如此规模,如此深刻,如此聚焦的讨论学生学习基本上一年也只有这一次机会。有个别家长没能赶来,只好打来电话道声抱歉,并再三表示一定会赶回来当面单独的谈一谈孩子的教育。

各位家长如此用心,作为教师又有什么资格松懈呢?又怎么敢松懈呢?

这次家长会,主要任务还是沟通,交流。作为语文老师,和家长们沟通了学生们关于书写的联系,阅读量的提高,敢说话爱说话会说话的能力的锻炼,同时开始引导其习惯写作甚至爱上写作。作为班主任,主要和家长们沟通了学生们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问题,这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很有可能就是这些生活习惯的问题让学生们的人生轨迹都发生转变,或者说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否让他们的成绩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家长们都表示了支持,但是一部分同学的家长确实很忙,有的在外打工,学生由家里的长辈来照顾生活,非常娇惯,没能养成良好习惯,对于这一点,我们老师就该做到在学校里多监督多督促多培养。

然后,对于安全教育方面,特别是部分学生早到校这个问题,对家长们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通知清楚了学校的作息时间,要求家长们一定配合。通过家长会后的观察,发现好转了很多,由此看来家长会开的还是很有效果的。

本次家长会,是我参与的第一个家长会,会中我资历最浅,可能还有些许不完善的地方存在,只能靠后期的经验慢慢弥补,非常感谢那么多家长的支持!

 

读《田连元自传》有感

这是一位出生、成长于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长者对自己人生的淡淡追溯,也是对我们这些后来人的一些言传身教,一些谆谆教诲。

自传,与他人做传有很大不同,在于主观方面,如果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能他的自传要比别人对他的评价更为客观。上学期寒假前,我从学校的图书馆里街道一本《田连元自传》,作为一个曾经接触过评书这一艺术并有一定兴趣的人,发现这本书让我有些欣喜,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再了解一下田连元先生的生平。

这本是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先生的自传,他依据四十多年的个人日记,用质朴的笔调真实地讲述人生七十年的苦、辣、酸、甜……

讲述了他因何从学校的模范儿童却又辍学学艺;如何登台失败而后又获得成功;如何从当团长却又去当农民;如何身逢绝地,拼死而又得活……他是怎样唱京剧、演小品、导歌剧、当主持,又是怎样两上春晚、三下台湾、首闯香港;他是怎样参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开播主持与撰稿,又是怎样为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当顾问……他以独有的语言风格和平民心态讲述自己的故事。

田连元先生生于乱世,童年是在伪满洲国和逃难路上度过的,在逃难途中,才几岁的他就对着逃难的灾民们开始表演评书,我不知道在场的灾民们心里是具体怎样想的,但我想他们充满疲惫恐慌的心田,可能会因这位小孩而落下一点小雨。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一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俗气”与洒脱,作为一名年轻人,我可以从这位长者的语言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而作为一名新人教师,这本书中也有很多对我有教育,让我值得思考的内容,例如以下这一段:

登台即告失败

第一天登台说长书,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那天我坐在台上,身旁是父亲抱着三弦等候着给我伴奏。我用表面的镇静掩饰着自己的心慌意乱。我效仿着老先生开书前坐在台上的那种平静自然,成竹在胸的样子,实际我的心里在暗查着台下有几位观众——一共有9位,其实应该是10位,因为那一位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出去了,一会儿又进来,他只能算个未知数。他好像在等人,人来了可能一块儿坐下,也可能一块走。姑且不管他,我心里知道,今天是无论如何我也得说的,这是我迈上专业的第一步,说好说坏听天由命,终于我开口了……

如今我已想不起来当时是如何说的,但有一处说错却记得格外清楚,那就是罗氏兄弟打抱不平,打死官军闯下大祸的时候,官府中人调集队伍,捉拿肇事者:“传令官手持令箭,只见上面写着一个斗大的令字。”说出这一句以后,我马上意识到说错了,“斗大的令字”,那令箭应该有半拉门那么大了。但话已出口,无法挽回,更何况下面的观众有减无增,不断地“抽签”走人……

我的一场书说下来之后,台下还剩6个人。

我说完了这场书,如释重负……但我也得出一个结论,我干不了这一行。

下台往家走的时候,我把想法告诉了父亲:“爸,我干不了这一行。”父亲回答得很干脆:“那你干什么去?”

一句话问住我了,我真的无言可对。我能干什么去?我一无所长,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连个最低的小学文凭都没有,我真的无路可走,但我心里却是想寻找自己能走得通的路。

父亲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接着便说:“别看今天这几位观众,他们没走,就是在欣赏你的艺术。”

我的妈呀!我的艺术!我连自己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只记住说错了一句,还有什么艺术?我知道父亲这是对我的安慰和鼓励,怕我失去信心,其实信心已经失去了。

第二天,我仍然上刀山下火海一样,心里存着六十多个不愿意登台说书的理由。

至今我还记着在津南小站镇徐记书场,我的演出“盛况”。观众最多十五六位,最少的时候三四位……

天哪!我得改行!

想改行但无路可走!

这是田连元先生第一次正式登台说书时的情景,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瞬间想到了我第一次登台讲课的时候,很窘迫,很尴尬,很脸红,真是恨不得立马找个缝儿钻进去。

可是!田连元先生没改行,反而成为了中国现代评书届有着举足轻重的一位大师,这位长者一生的精力鼓舞着我,咬咬牙坚持下去,接下来就是提升自己的时候了。

以此自勉。

 

 

 

 

 

听高主任培训汇报有感

 

本周很荣幸能听到高明彦主任上学期去北京参加关于校本扩散培训归来后作的报告,对此受益匪浅。

首先,教师必须拥有责任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新时代的老师早已不是以前的“教书先生”了,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自己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拓宽自己的眼见,服务好社会,服务好学生。

我们要想清楚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是灌输给他们技能,还是教会他们方法,或者说是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产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欲望。

其次,转变自己的理念,要明白教育是在为谁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学效如何这五大问题,学习十三五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增进,更是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八个一”即走一走,听一听,谈一谈,找一找,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学一学。

世上本无移山之法,唯一的移山之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人生最聪明的态度是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小学语文的占鳌头

 

    星期四,听了李文欢老师的一堂《自然之道》,不论是备课情况,上课状态,大方的教态,以及最后那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小小辩论赛,都让人既觉得眼前一亮又觉得面红耳赤。眼前一亮的是学到了很多,面红耳赤的是同为中年级语文教师,却没听过李文欢老师多少节课,错过了很多机会。

    不过,那天留给我映像最深的还是柴校长在晚上开教研组会议评课时说的一句话,送给我们的一个词:占鳌头。

    一个字,小学语文精髓就在里面,不论是学生预习时的自读收获的感知,在课堂中精读时的体会感悟,以及学生在读懂这篇文章后,带着感情的朗读。

    就是一个读字,让学生与文章的作者或是相隔千里,或是分居古今,他们通过读得到了灵魂上的沟通,作为教师,我们是配角,我们是桥梁,我们是基石,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爱读书,教会学生会读书,锻炼学生能读书,我们要做的是铺就一条宽广的道路,让学生在求知的生涯中永远都是充满激情,永远都不缺陪伴。

    “占鳌头,读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是独占鳌头!

    胜读十年书。

从两枚校徽想起

 

       周末的时候,魏春燕老师从北京培训归来,给学生带了一些小礼物,是北大和清华的校徽,被我死皮赖脸硬要去了一对外加一枚清华出的纪念书签。

    对于这两枚校徽,对于我来说,是有特别的意义的。

    十年前,2006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上初二,父亲曾答应过我,只要期末考试成绩优秀,暑假的时候就帮我报名参加一个去北京的夏令营。那个夏令营活动最吸引我的莫过于回去参观中国最有名的学府,最闪耀的象牙塔——北大和清华。

    当然,我这么纠结这两枚校徽的原因就是没去成北京,虽然成绩十分优秀,但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最终还是没去清华北大参观,直到现在,整整过去了十年,北京在我心里已经成为一个心病了。因为此事,父亲总是觉得对我有所亏欠。

    拿到校徽的那天,我很兴奋,因为虽然隔了十年,但我终究是拥有了它们。但是到了十年后的现在,拿到这两枚校徽更多的是一种感慨之情。那天晚上我就在想,如果我当初去了北京,去了清华北大,并且买到了它们的校徽将之挂在胸前作为激励,现在的我是不是会离梦想更近?

    回想高中三年,有些不堪回首,浑浑噩噩的度过了高中生涯,从一名还算优秀的学生掉到已经不堪回首的程度,幸亏大学的时候还算幡然悔悟让现在的我不至于成为一名无业游民。

    有时候,和高中的同学闲聊,听他们讲他们的丰富大学生活,心里怎能不羡慕?

    清明放假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垫底辣妹》,是一部日本的青春题材电影,讲述的是一名日本普通女高中生的故事,没有打架,没有早恋,没有堕胎,有的只是加油,加油,加油!有的只是努力,努力,努力!当然最后还有成功。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讲,这部电影甩国内所有同题材的电影一百条大街不止!这是一部我非常推荐给老师,学生,家长等所有与学习这件事情有关的人的电影。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在非常努力非常用功后,陷入了一个瓶颈,她一度很忧郁甚至差点想要放弃,这个时候他的老师建议她去庆应大学(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其创始人是一万日元封面的福泽谕吉,这所学校走出了多位日本首相。也是剧中女主角定的目标。)看一看,看一看自己日日夜夜为之奋斗的到底是怎样的地方。

    电影的大结局是圆满的,女主角顺利的考上了庆应义塾大学。但是回想一下我自己,我高中初中的时候,同样也定了自己的目标,决定了想要奋斗的大学,但是大学究竟怎样?大门朝南还是朝北?楼多还是树多?图书馆里是不是坐满了人?有什么有趣的专业?教授上课会是怎样?这些我统统不知道,不止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怎样,甚至完全没有对大学的一个完整的概念,当初所提的目标,其实只是选了一个看起来时髦一点的名词而已。

    仅此而已。

    我便是如此混过了我的高中。

    当我到大学,了解大学的时候,我才后悔。

    所以,我非常认真的推荐每一位家长去带着孩子看看《垫底辣妹》,同时也非常认真的建议有条件的家长,能够抽出时间,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他想去的大学转一转,去食堂一份快餐也好;去图书馆安安静静的坐一会儿也好;悄悄的推开任意一间教室的门,坐在前排也罢坐在角落也行,感受一下大学的课堂;到宿舍楼里转一圈;到操场上跑步;在球场上打球;看街舞听摇滚目视情侣散步。

    让孩子亲眼看一看他陌生却又迫切想要了解的一切。我想激励作用应该会远远超过买东西去旅游之类的许愿。

    直到现在,我很遗憾,我终究还是没能赶在上大学之前去大学看看。

 

 

 

 

 

致自己

 

     十年,本以为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岁月,但现在看来却消逝得如此迅速。有时候想着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想对十年的我说三句话,好让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少一些遗憾,多几分快乐。
 
    鼓起勇气,说出你想说的话。


    很多话,当你错过了可以说的机会,也许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说出来了。你不说,别人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更不会读心术,谁会明白你的想法呢?你害怕说错了会被驳斥,说多了会被讨厌,所以你干脆什么都不说,以为这样就能让别人喜欢你,但是别人只会觉得你孤僻,没有自己的想法。
 
    勇敢一点,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不要管别人会不会喜欢。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但比起一个什么都不说的人,别人也许更喜欢一个敢于表达的人,至少你不必压抑自己,讨厌自己。

 

     再坚持一阵子,你就能成功了。


    你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你也是一个容易放弃梦想的人。纵使你有过很多梦想,但是你没有一个梦想是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你期盼梦想成真的那一刻,但你也害怕梦想破灭的那一刻,为了阻止失望的发生,还没有看到希望你就提前放弃,没有给自己找一个坚持的理由。
 
    你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平庸无能,如果你能再坚持一阵子,你就能成功了。因为机会就在你放弃之后出现,而你已经转身离开了,没有看到这个可以让你梦想成真的机会。退一步来说,就算你最后不能成功,至少你已经尝试过了,努力过了,坚持过了,你所得到的经验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忘记不愉快,快乐就在当下。
 
    无论是这个世界,还是你的人生和你自己,都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糟糕。忘记那些让你不愉快的人和事,放松心情,用心地寻找和体会身边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你会发现快乐无处不在,你也可以过着精彩纷呈的生活。

   

      写到这里,想起前段时间和人闲聊时说起,都不知道中学那几年是怎么度过的,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应该是浑浑噩噩。

   

      不知道每天在做些什么,在考虑些什么。如果还有什么想对十年前的自己所说的,那么——

   

      洗把脸,清醒一下自己,然后昂起头颅,堂堂正正的向未来大步走去。

 

 

 

 

 

 

 

 

 

 

 

 

 

 

 

 

我心中的杨绛和我心中的《我们仨》

 

昨日,惊闻杨绛先生去了。

 

 想起最近一次接触杨绛先生还是前段时间北师大附小的老师来提到了杨绛先生说的一句话“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

 

 其实,我对这位百岁老人的了解并不太多,中学时看的《堂.吉诃德》是她翻译的作品,除此之外,也就看过一本她的原创作品,也就是《我们仨》,这本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婚姻家庭指南的书。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尽管其中体现了一家三口之间的亲情和温情,可我实在不喜欢这种梦境的表述形式,感觉将原本很真的情感弄得很不真。 然而我的确实在实在很喜欢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也就是对生活的回忆这部分,朴实的叙述之中蕴含着浓浓的深情,让人不由得感叹,文字的表述根本不需要技巧,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或者说,文字的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便会仿若无技巧般,正如化妆的高境界是让人看不出你化了妆。

 杨绛一家人太聪明了,以至于在杨的笔下,三个人的小日子就是全世界,全世界就是小日子,学术对他们也不过是过日子的点缀,读写作为过日子的境界。钱钟书父女到底如何对待生活和家庭,我们其实无从得知。所能看到的仅仅是老太太一个人的絮叨,仿佛从未承认亲人的离去。哪怕他们号称“贯通中西”,这种对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也完全是帝国式的,生活里没有其他人,甚至连女婿的位置都没有。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相比,杨笔下的生活好像永远都是梦境,轻飘飘踩在棉花上。

 当然,杨绛的文笔棒极了,无可企及。

 读完《我们仨》,杨绛先生在我心中已从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变成了杨绛先生。

 

 愿先生一路走好,你们仨天堂重聚。

 

 最后,想起杨绛先生曾出过一个对联“钱钟书轻钱钟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对一下下联,也算是对杨绛先生的一丝告慰

 

 

 

 

 

 

 

 

 

 

 

 

 

 

六一二三事

 

     经过几周的准备和星期一的突击彩排,六一文艺汇演基本圆满成功了。孩子们是在台上还是在台下,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那个夜晚。

 

     在孩子们的笑声里,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排练节目时的苦恼,突击彩排时的劳累,孩子们登上舞台时的紧张......都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烟消云散。

 

     等到演出结束,回到房间躺在床上,想起来演出前这几周的经历,有点感慨。

     当时周例会上,学校领导为每个年级的节目定下了主题,我们三年级就按照我们三一班的班本课程——诗词吟唱,而我则成了三年级节目的导演。

 

     我当时心里就想,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语文老师,怎么就成了文艺汇演的一个导演,当时就想说你们另请贤明吧。可是再一想,学校已经定下来了,于是就默念了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于是,就这样,我就成了三年级节目的导演。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这个节目里只做了一些微小的事,都要感谢孩子们老师们的配合。如果硬要说做了什么的话,首先,在我们班所学的13首诗歌吟唱里选了三首,当然之前还有一首《忆江南》,不过后来去掉了。其次,在两个班里选择了21名同学参加演出,之前选出了30名同学,后来就剩下21名了,不过,不管是没参加的同学,被筛选下去的同学还是最终登上舞台的21名同学,都要感谢他们的配合。然后,就是缠着两位音乐老师帮我雕琢节目,从舞蹈伴奏各个方面对我们原来粗糙的节目进行打磨,可谓洗净铅华。

 

     如果还要说什么的话,就是临阵改变了《悯农》的调子,换了一个更好的曲子来搭配这首诗,还有就是选了一套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演出服,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做了一些微的工作,很惭愧,谢谢大家。

 

     最后我想说的是,孩子们,你们是最好的!

 

     这次的演出,exciting

 

 

粽话端午活动反思

 

     在端午节临放假前,我和龚玉霞老师合作,在三年级组织了一次主题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做粽话端午

 

     现在回想一下,这个活动组织的失误有很多。

 

     首先,我在组织活动前是这样认为的,端午节的传统非常多,但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我们这个地方,端午的传统一般就是吃粽子,挂香包,缠五色线和插艾叶。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无疑是吃粽子和挂香包。

 

     当时没选择挂香包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开始戴的香包都是家里人买的,自己并没有亲手做过香包,况且作为一个男性,针线女工真的不是我的强项。二是端午香包的主题活动已经有很多了,我也想选一点不一样的。

 

     之所以选择粽子,首先,我是一个狂热的粽子爱好者,非常喜欢吃粽子,这算是一点私心,其次,我想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应该就是品尝美食,而且他们特别喜欢分享自己的美食,这一点孩子们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很少会吝啬自己的美食。

 

     但是,单纯的吃粽子会让这个活动变得很没有意义,必须要让孩子们通过这一次活动了解到一些什么,哪怕是很少的知识。所以我决定让孩子们了解一下粽子制作的过程,不一定要学会,但至少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且,中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渊源悠长,各地也有不同的习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只要能够对祖国有足够的了解,就已经够了,最起码要知道粽子北方吃甜的而南方吃咸的。

 

     最后活动的时候,出了很多问题,首先最大的原因是准备不够充分,星期一二学校都有事在忙,导致很多很好的设想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比如说本来打算这次的活动我个人参与较少,想在两个班里选几名同学由他们来主持活动,但是却没有准备好主持词,而且时间来不及,主持人也来不及熟悉台词,只能由我亲自上,让这次活动没能调动好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第二,硬件设施不够,因为我们三一班的电子白板出了故障,所以我们三年级两个班69名同学都挤在三二班的教室里,混乱,吵杂,没有一点秩序,这第一点我要庆幸当天来的老师比较少,要不然兴奋的学生不一定搞出什么乱子,比如给每位同学送一条五色线和同学们争抢糯米包粽子的时候,就非常乱。

 

     第三,时间不够充足,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实在是做不了多少事,很多同学之前都准备好了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和古诗词,但由于时间的原因,大家没有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很遗憾。而且由于时间的原因,最后收尾没能收好,下课后教室地上遗留了很多垃圾,给清洁的同学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一点应该是提前就准备好的。

 

    总之,这次活动实在是不能算作成功的,但我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以后我会组织的很好,让同学们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群星闪耀之时,读《西行漫记》

 

     暑假的时候很焦灼的读了《西行漫记》,这本书还有一个更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叫做《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与其他我所读过的纪实文学,报道性作品相比较,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文笔优美只是其中一个优点,在读过后我思考了很久才得出一个让我能接受的答案,那就是这部作品具有无可比拟的真实性。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斯诺笔下描绘的场景和我从祖辈哪里听到的故事很多都融合在了一起,我的爷爷马上就要90岁了,他真真切切的经历过那个时代,抬过担架送过粮,甚至刘志丹的岳父一家随着刘志丹到华池的时候,就住在我老家对面的山坡上,我家这边喊一嗓子对面就能听到。所以当我看到斯诺描写的很多故事的时候,在考虑到他是一个经历过918,淞沪抗战,热河抗战的外国记者,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所以这本书的内容真实的让人感到震撼。

     说是震撼,不如说是让我感受到了别样的刺激,在这本书里,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非常的充实圆满。过去我们了解先辈,大多是在教科书里,可是薄薄的教科书带给我们不可避免的脸谱化,让我们与先辈直接有了一些疏离感。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不太一样的先辈们,他们看起来是那样的真实,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比如说毛主席的烟瘾很大,经常熏得整个房间烟雾缭绕,其实当时的革命前辈很多烟瘾都不小,陕甘宁边区的烟草质量也一般,可以想象出他们开会时的画面。再比如周总理的夫人邓大姐在闲暇的时候,也会和人聚在窑洞里打打牌作为娱乐,甚至据斯诺所描述,有时还会苦中作乐般的进行一些小小的赌博。还有对地下党的描述,让我切实体会到我被现如今的电视导演侮辱了......

     老实说,这样的画面和我们平时阅读到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这并不会让我们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有半点降低,相反,当我了解到这些之后,我越发的佩服当初的那些人,因为我感受到了他们也是有着喜怒哀乐的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再想想吧,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有在外国留学的经历,在那个时代来说,是毫无疑问的精英里的精英,但是他们能够忍受如此艰难的条件,从井冈山,瑞金到遵义再到南梁到延安,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一个充满光明的新中国。

     这本书我还要再多读几遍。

 

 

 

 

 

 

 

朝辞长安,去看看九月北京的阳光和风

 

9.18,没有听到西安的防空警报响起,早上九点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铁。对于此次北京之行,我有很多说不出的滋味,需要细细回想。

北京,共和国的心脏。对于北京,对于我已度过的二十多年的短暂人生有很多次擦肩而过。我之前应该是去过北京的,不过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出生,我母亲怀着我去过一趟北京,当然这只是戏言。从我记事起,我印象中第一次有去北京的机会是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我大伯一家去北京游玩,打算带着我一同去,本来假都请好了,但是在出发的前一天,华池发生了一次大型沙尘暴,那是我印象中华池最后一次大型沙尘暴。于是,我第一次与北京擦肩而过。

接下来是初中时候,应该是在我读初二的时候。当时父亲允诺我只要我期末考试成绩好,就给我报名参加一个去北京的夏令营,可以去北京参观清华北大。那一次期末考试我记得我好想是全班第四全级二十名左右。可是当我父亲去给我报名的时候,发生了一起夏令营大巴翻车事故,县团委暂停了这项活动。

再然后,我的高中生活枯燥无比,没日没夜的补课,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学习没有了激情,成绩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家长失望的眼神下,我也再没提过这事儿。到了大学后,本打算趁着五一放假去北京转一圈,当时心里想着,哪怕出了火车站,在北京的土地上站立一分钟就往回走,也算是满足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念想。可惜的是头一天晚上醉宿,第二天头疼的睡过了时间......

我与北京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么多,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说我几乎背下了北京市的地图,那是我同学去北京回来带给我的礼物。我也很熟悉北京石景山游乐园里的主要游玩设施,我小时候家里有石景山游乐园的介绍,不知道现在的石景山公园还有没有这些。

我和北京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与她神交已久,我对北京的感情,从期盼到向往再到有那么一丝丝的抗拒,说不清道不明。上学期的时候,魏春燕老师去北京学习归来后送了我清华和北大的校徽,实现了我十年前的愿望,但当我等到难得的暑假而自己又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的时候,我却选择了背上背包登上了前往上海的飞机,那又是一个向往而又陌生的城市。

携风伴雨,一路前行

17号从家出发的时候,刚离开华池,传来了华池下雨的消息。

18号离开西安,不知道西安下雨了没,但是当我从睡梦中醒来,火车驶过郑州后,一直到北京,天空都在下雨。这一路上,携风伴雨同行。

北京,你好,初次见面,请多指教

我曾设想过很多次我来到北京会有一种怎样的情绪,我甚至曾打算当我踏上北京的土地的时候,我一定要跪下来亲吻一下她的身躯。而当我终于走出高铁车厢的时候,当我终于踏上我向往很久的土地的时候,只是发出了一声轻轻的不被人察觉的叹息,然后便赶紧和随行的众人汇合。

北京你好,我们终于见面了。这种感觉,有些似曾相识,大概当我再次遇到那个我单相思了很多年的女孩的时候,大概也会是这样,不会激动,不会流泪甚至不会微笑,一声叹息足矣。

总之,初次见面,还请多多指教。

北京大,居易否?

刚出北京西站,遇到的是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遇见的烦人的黑出租司机,吵吵闹闹。

接触的第一个北京人,也是出租车司机,这位司机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北京的的哥是出了名的能侃,但这位先生似乎不太爱说话,偶尔几句也都伴随着北京的傲气和国骂,让人不喜也不知道该如何搭话,大概是与他想去东边南边而我们的目的地在西站的北面有关。

会不会是能侃的的哥都转行去开滴滴了,今天去后海来回的滴滴司机倒还挺有礼貌,聊的也舒服。

后海的酒吧街很有意思,灯红酒绿与安静的后海相映,十分有趣,有种外滩与浦东隔江相守的意思,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假如我是独身一人的话,或许我回去烈火麒麟坐一坐,小酌几杯,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这家酒吧里驻唱的姑娘身材和打扮很和我的口味,唱的也不错;二是这家酒吧位于一个岔路口,来往的人很多,来往的姑娘很多,北京的温度比起甘肃高一些,姑娘们穿的还都很清凉。这很养眼,我下午吃饭只吃了七分饱,剩下的三分就靠眼睛来吃,食色性也,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与美丽的人,这是君子的享受。

时间不早了,明天的北京,会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呢?

                                       18日夜于酒店

后记:

从北京返回已有一周,路途的劳顿与身体的不适已经快修养好,这一年来的出行,四五次飞机,六七次高铁,细细想来还是高铁较为适合我,除了高铁的稳定之外,在地上三百公里的时速也令我沉迷,虽然速度比不上飞机,但这地上飞驰的速度给我造成一种让我着迷的错觉,特别是当我还在心中默默计算开车从西安出发到北京需要多久的时候,短短一个小时高铁已经驶出山西的隧道,应该是吕梁地区的大山。仅仅一个多小时就看到了郑州,很美妙的感觉。

 

 

 

 

 

 

 

 

 

 

 

听《钓鱼的启示》给我的启示

 

       前日,听了李文欢老师的一堂《钓鱼的启示》,印象颇深,这是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

      这是一篇精讲课文,本节课,李文欢老师授的是第一课时,李老师这堂课可谓是抓住了语文第一课时的精髓,那就是夯实基础。从教室里出来,最大的感觉就是李老师备课是非常认真充分的。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在课堂上的习惯也很好,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非常好。

      本节课40分钟里,李老师用了整整25分钟来检查指导学生的字词,基础夯的非常实,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识字的能力,所以李老师的重点放在了正音和拓展上。剩下的时间则用来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在提醒记叙文六要素的前提下让学生简述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说的是井井有条。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首先,课前一定是要扎实备课,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刚上岗的青年教师,要备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备好环节。只有在课外做一个勤教师,才能做一个课堂上得懒教师。

      其次,我看到了引导学生提前预习重要性,让学生预习很简单,但让学生有目的有效果的预习还是需要老师仔细思考一番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能够收获很多课堂上无法收获的东西,或者说课堂上来不及收获的东西。

      最后,李老师上课时对本单元单元导读和本节课课题的解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清楚自己该向着哪方面思考,有力气知道该往哪里使。

      总之,李老师这堂课不仅仅是上给学生的,也是上给我们这些青年老师的,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轻松自如,怎样做一个课堂上得懒教师。

      最后有一点小建议。第一,希望我们所有小学老师能够注意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坐姿书写姿势是否标准;第二,在形近字和易混字教学中是否应板书示范,加深学生理解记忆;第三,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拓展字词的时候,除了正音组词外,是否应当用学生组的词来造个简单的句子,加深理解并锻炼学生的说和写的能力。

  窃以为。

 

 

 

 

 

 

读《李燕聊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们最熟悉的中国画家之一,从小到大我们了解过许许多多关于齐白石老人的事迹,可是,我们对白石老人真的了解吗?我们知道他画虾画的非常好,但他的虾是怎么画出来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出来的?不同年代的虾画的有什么不同?等等,细细想来,我们对于这位与我们相隔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还有很多要追问的东西。

     本人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本《李燕聊齐白石》内容有趣,可读性很强,描写了关于齐白石生活、从艺、传艺的种种逸史趣闻,正对我这种懒人的胃口。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李燕,是李苦禅先生的儿子,算是齐白石老人的徒孙,小时候也没少在白石老人家院子玩耍,不过当他第一次见到齐白石老人的时候,他9岁,白石老人92岁。那年李燕随父亲给白石老人拜年,初次见面,老人从很深的衣兜里给李燕讨红包。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老人的衣兜非常深,为什么呢?因为白石老人这辈子受得骗上得当太多,他这一生将全部的灵魂都投入到了艺术当中,没有多少闲暇精力放在生活中的斤斤计较,被骗财被骗画,战争年代法币金圆券一茬又一茬的贬值,老人偶尔念起徒弟家人的生活,心血来潮去兑换黄金度日,结果被人用铜骗的一干二净,老人只能拖着沮丧的湖南口音对大弟子李苦禅先生说:“画,我们再画……”这位大龄北漂让人唏嘘。

     前面说起白石老人画虾,我之前倒是没有仔细观察过他的虾有什么区别,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他来北京前和来北京后画的虾是不同的,之前的虾正如我们平时所了解到的白石老人一样,仔细观察认真模仿,虽是极像但总觉得相比后期缺了点什么。看他后期画的虾,你仔细观察,你在现实当中是找不到这种虾的,说它是龙虾吧,钳子和身躯不大一样,较为灵动不像龙虾般僵硬;说它是皮皮虾吧,那须子又充满了龙虾的威武霸气,不似皮皮虾的猥琐。再仔细看,有些较真的人可能会说白石老人的虾画错了,因为不论是什么虾,躯干都是六节,而白石老人的虾则是五节。

     当真是白石老人画错了?其实你看他早期画的虾,确实是六节,可当白石老人画了一辈子虾,看了一辈子虾后他决心作出突破,这一突破便让我明白了那句一直想不通的话数学和艺术相通的,当齐白石将虾的节数由偶数调整为奇数后,画面顿时灵动起来,这也是现在美术界一个态度,奇数相比较偶数,更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读完这本《李燕聊齐白石》,相比较原来,对齐白石老人有了更多更不一样的了解,齐白石还是那个齐白石,我却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我,创新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在一个无比坚实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进行创新,但是生活中坚实的基础往往带来了不少的拘束,让我们停滞不前,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字

 

 

从《水调歌头》观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苏辙苏洵并列为“唐宋八大家”,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今天我想就《水调歌头》这首苏轼具有代表性的词来简单的谈一谈苏轼。

   谈到苏轼,就不得不提到宋词各大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是宋词中,与“李杜”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合称。曾有幕士这样评价苏轼的词“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

   说了这么多关于豪放派的话题,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看这首《水调歌头》,这首苏轼诸多作品中的一首比较婉约的词。

   想要了解一首词,并进一步了解作者,那么写作背景是不得不提的。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皆未实现。直到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大醉一场后提笔写下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跨越千年的时光,我依然能感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逢此佳节是如何的倍思亲。假若我是苏轼,看着天上的明月必然会鞠一把泪,但苏轼没有,苏轼是豁达的,苏轼是豪迈的,苏轼是浪漫的,在这个时候,苏轼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在语言上,在感情的细腻上丝毫不比“杨柳岸,晓风残月”差上分毫,但其所展现的人生高度,无疑是高上一个台阶的。我想我们应当学习这种豁达的,豪迈的人生观,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阻挡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华文脉数千载,可称仙者,唯李白与苏轼。

  窃以为。

 

 

 

 

 

 

 

 

 

 

 

 

 

 

 

思齐苑杂记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盘桓着这样一个想法,一个人的成长期间,或者说是他的整个求学期间,单论文采,最出众的应当是在十五六岁也就是初三到高一这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心思细腻,感情活跃,加之阅读量的提高以及成熟的写作手段的养成,单论文采无出其右。再往上,思想性会因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多,写作文体更偏向于议论文而不断提升,而文采方面,个人以为已经越过了巅峰。

   当然,我不是说从此一个人的文章就不行了,只是单纯觉得,到了那个阶段,会不自觉的开始追求质朴无华,开始追求内敛,开始向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发生转变。诚然,诸如金古梁温等小说大家的作品里,武林中最为顶尖的高手,如张三丰,扫地僧,木道人,小老头等,都有一个泯然众人矣的感觉,朴实无华,走的都是大道至简的路子只有出手时才有那么一丝惊艳会不自觉的流露出来,让人感到高手就是高手。但是,论其观赏性,还是那些初入江湖的少侠们更让人喜欢,当然也更容易去评头论足慢慢琢磨。

   上个礼拜听了高主任的作文课,这节课上的这些学生,说来也与我有缘,15年刚到列校的时候,听的第一节课是王玉宝老师的一节八年级作文课,正好就是这批学生。巧了,当时那节课的主题也是如同这次的亲情,父母的爱。

   这节课高主任的想法是给我们这些新上岗的教师解疑作文课教学,重点是在教授我们这些人作文课的流程。学习了不少,一节课循序渐进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的打开学生的心房,紧抓母爱不放,扣住细节,入微之处见真章,让人不由赞一声好套路。学生写的也精彩,让人忍不住拍案惊绝,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初三的学生文采无出其右。甚至一时间手痒无比,想要坐到他们的小组中去,与他们一道写下一段段锦绣文章。

   更甚于,本是在听课,看着教室里的各位少侠们剑气横飞,衣袂飘飘然。我却像是少侠们旁边饮酒的食客,思绪也被他们带动起来,想起我的母亲。

   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母亲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不怕黑,不怕烫,不怕疼,什么都知道,会做好吃的食物和好看的衣裳。到现在才明白,这么厉害的一个人,曾经也是一个小姑娘,也怕黑怕疼怕烫,也曾爱哭爱撒娇。是什么让这位最美的姑娘变得如此强大呢?是岁月?还是爱呢?

   思绪飘飞,我这位围观的食客,也被这间教室带动,仿佛回到了我的江湖时代。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苏一百条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卢,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寒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火遍全国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这档节目中,让一名来自复旦附中的高中女生一举成名天下知,整个头条都是她,她就是武亦姝。

说起这位姑娘,单看其长相其实不那么出众,可就是她却一时间压倒了无数小鲜肉的风头,是什么让这位喜欢苏轼和陆游的姑娘如此迷人呢?我觉得是她自信的气质和充满智慧的眼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就是她最好的护肤品。

清明节前,有幸参加了我们学校初中部组织的汉字听写大会,并且担任了主持人。在会后呢,高主任作为我们学校的语文学科主任,对学生们作出了点评并给出了“惟有读书高”的寄语。确实,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仁都是无比的坚信这个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书山学海中走出来的,是最能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的人。

作为一名才上岗不久的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走了很多弯路,费了很多力气却还是得不到想要得到的效果,很苦恼。直到最近读了学校给我们发的那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才使我有了一些茅塞顿开的感觉。

说来惭愧,到现在才读了很少一部分,好在是前面度过的这些还算读的细致。刚开始还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什么类似于心灵鸡汤之类额条条框框或者是箴言一类的,心里想着抽点空就看完了。直到拿到书才发现这本书还是很有分量的。到现在读了一部分,从开始的不以为然到现在的捧为金玉良言,我发生了很大的态度转变。单我看来,这本书十分的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学。譬如说有探讨教师的时间从哪来的,有探讨我们如何对待后进生的等等等等。而我目前的感受则是,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在提醒我们,要读书。

学生来学校学习,除了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基本掌握半自动化的书写能力和边读边思考的阅读能力,这需要我们的学生来读书。

我们教师的时间从哪儿来,毕竟一天只有二十四的小时,毕竟我们也有生活。这本书里举了一个很具体例子,一位经验深厚的老教师作完一场精彩的报告后,有人问他为此准备了多久,他的回答是三十年,不懈的读书才能有这样的水平,而只是这一场报告的话,大概是十五分钟。我们的时间从哪来,便是从这不断的读书中来,当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平日里就会感到时间充沛,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我们长此以往的坚持去读书。

我们面对学困生怎样办,这些学困生的成绩,智力发育不够只是一部分原因,根本原因还是对学习没兴趣,或者说是学习没给他带来快感,没有带来征服的快感,没有带来贴近他的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建议我们,要有一套专门针对这些学生的教案,这套教案可以是杂志,可以是童话,可以是脑筋急转弯,总之是一些与学习有所牵连的,贴近生活的,又更符合儿童审美的一些读物,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去寻找这些读物然后推荐给这些学生。当然我呢有进一步的偷了懒,我的课前三分钟完全交给了学生,只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和本单元主题有关。学生们自己寻找自己搜集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四年级几个原来理解能力很差的同学在对课文的理解这一方面也能跟上大部队了。

   说了这些,其实读书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怎样让我们的学生也懂呢?我想单纯喊口号或者耳提面命是没有作用的,不如给他们讲个笑话吧。一对父子走在回家的路上闲聊中,儿子问父亲说:“读书有啥用?”父亲回过头说:“你如果读书,面对眼前的景色就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说我的妈呀太好看了。”

 

 

 

 

 

 

 

 

 

 

 

 

 

 

 

 

 

 

 

 

 

 

 

山花烂漫时

 

     周末去县城监考,刚下老爷岭山便惊醒过来,山间一丛丛一簇簇,烟霞明灭,浓妆淡抹。迫不及待的想要攀登上前,嗅上一嗅,醉上一醉。

   南梁的气温较冷,山上果树也少,值此阳春三月,山上稀稀拉拉,地上将将达到一眼扫过有绿色的程度。

   上周星期四,带着学生前往两点一存广场踏青,这本来是开学时指定的第一个月计划里要完成的事情,本想着赶在清明前怎么也能实现对学生的约定,可惜低估了南梁的气候,高估了草木的生命力。这件事一直拖到阳历四月中旬,辛亏当初再给学生做出承诺的时候,说的是“等到春暖花开,你们捕捉到春天的痕迹的时候就去踏青”才不算是爽约。将来说话还是要注意点方式的。

   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正如那天的太阳。我本以为他们会带着很多零食,中午放学时还再三安顿不要乱扔垃圾,注意保护环境。可是到出发的时候还是令我大吃一惊,除了几个馋嘴的小女生带了自己吃的糖外,其他人除了带水外最多的就是带着笔记本和笔。

   或许我平日里对学生的印象有些偏颇,总觉得他们词汇量少,知识量不丰富,双目无神两眼无光,不爱观察不爱思考。可是那天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实却在我的脸上狠狠的扇了一巴掌。学生们看着广场上的各类花花草草,是如此的热情,看这看那,问东问西。许多同学半跪在地上,用手轻轻的抚摸柔嫩的小草,那种神情较平时在课堂上翻书温柔的多;女孩子踮起脚尖细嗅花香,我倒是觉得她们比桃花娇嫩可爱的多;白羽彤的鼻子告诉她春天的气味甜过了手里的棒棒糖;男孩子指着河对岸的一棵高大的垂杨柳脱口而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我还记得当初他们背《咏柳》的时候可是花费了不少功夫的;更不用说张甜甜史娅丽动手做的标本,胡佳和史凯写的三首诗……

   曾经的我以为,农村出身的孩子是不缺少青草与蓝天,老是在埋怨他们不肯观察。罗素.罗兰说过“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现在我察觉到,每个孩子其实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引导他们,他们可能无法将其睁开。

   文科组确定大课题的时候,高主任说了句作文教学要生态化,生命化,生活化。我想,将学生们带领到大自然当中去,去让他们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去看看每一朵白云的变化,去感受小草与嫩叶的生命力,去看看蚂蚁搬家蜜蜂筑巢……那么他们的作文一定会充满生态,生活,生命的气息!

   看着漫山的鲜花,我仿佛看到了孩子正一步步走向他们的山花烂漫之时……

 

编辑:蒋仕奇
上一篇:王省红博文集
下一篇:魏春燕博文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