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活动 > 【转发】书贵“善读”之我见

【转发】书贵“善读”之我见

2018年06月04日 16:02:33 访问量:1439
书贵“善读”之我见
卫功立

    西汉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古时候的读书人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能够读书是很贵族的事情,没有多少书可读,学富五车也是夸张的说法。如今却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出版的图书比很多人一辈子读的书还要多,仅仅从教师的专业书籍来说,早就是汗牛充栋。所以,当下教师阅读关键是“善读”,“不善读”就如同吃错了药,不仅不能医治“愚钝”,反而会“病情加重”,越发“走火入魔”。

    “善读”首先要能够辨析什么是好书,我曾经开玩笑说我很少读“活人”的书,主张多读“死人”的书。当下的教育界洋溢着一股“出书热”,以前是高校的学者教授们评职称需要出书证明自己的学术成就,后来基础教育界的名师、名校长和学者们都接二连三地出书,动辄冠之“著名教育家”。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些书是“药”,是不是就像当年的“中华鳖精”一样,或者就是大量兑水的“鸡汤”,根本没有多少营养。而“死人”的书能够传世,至少说明书中的文字是作者一生思考的浓缩,洛克的《教育漫话》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很多见解和分析今天读来依然觉得深刻。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也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其“教育即生长”和“培养全人”的教育观,以及其背后存在主义者哲学背景,对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笔者能够自以为走向“善读”,也是“神农尝百草”之后总结出来的,当年同样也喜欢读一些鸡汤式的教育文章,读起来不累,也很煽情,然而读多了就会激情疲劳,教育不仅仅是靠激情能够做好的,教育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智,需要的是哲学思考。笔者也是从认真研读《陶行知教育文选》,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哲学方法思考教育、实践教育,然后开始读《传习录》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开始读斯宾塞的《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回过头来我又开始思考东方传统教育思想,开始读颜元、王夫之、朱熹……发现“钟王之争”其实也是西方赫尔巴特和卢梭教育哲学的争论。所以,读什么很重要,读书就像配中药,需要很多味药一起煎熬才能有最好的疗效。经典的书就像精心煎熬的中药,疗效很好,而那些“鸡汤”则容易让人“虚胖”,不读也罢。

    “善读”还要学会怎么读。我个人比较推崇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这段话核心的观点就是循序渐进,主张熟读精读。所提倡读书的方法却很好,“若出吾口,若出吾心”,这样的精熟程度然后再思考质疑,核心在一个“通”字。当然读书需要读经典,很多书是可以不读的,而经典之书确实需要逐字逐句读,甚至反复读。比如课程论的经典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我就读了两遍,才知道一二,总结下来就是“为什么教——课程目标;用什么教——课程资源;怎么教——课程实施;教得怎么样——课程评价”。读书如同写书法的临帖,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自成一体,而是要读进去,读到“如出我口,如出我心”,然后再以之前读过的书进行对比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究竟对不对,如此反思,既避免了成为书呆子,又能够让阅读成为促进精神发育的精神体操。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有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打个比方就是一本教人“煎药”的书,善读书还需要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但是阅读和游泳一样,必须下到水里才能学会,读书的方法也是读着读着就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书贵“善读”,一是善于选,二是善于读,如此,才可“医愚”。

    (作者系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党政办副主任)

编辑:蒋仕奇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