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学习方法

2015年01月05日 08:16:33 访问量:2052
 学习方法,主要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采用的规划、策略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每一件工作,都要寻找最有效的脑力劳动的方法。避免公式化和老套子。要不惜花时间去深刻地思考那些同你有关的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没有理解之前,就不要费心去记忆,这样做是白费时间。一看就懂的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但是切忌走马观花地去浏览那些费解的东西。”(三-994页)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谈指导学生进行记忆的方法。在几十年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勤于探索精神的引领下,苏霍姆林斯基建立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的研究理论,其精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总结了几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学生独立进行脑力劳动的科学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是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采取研究的态度,以通过积极的思维,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真理,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法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联系和规律。例如,在学生学过古代史的一系列章节后,教师布置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奴隶反对奴隶主的起义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没有一次起义达到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目的?在奴隶制的条件下能不能建立起没有压迫的社会?学生在课本里是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现成答案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们必须仔细地分析各种事实,比较许多事件,深入思考一系列民众运动的历史命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反复阅读有关章节的教材,但这种阅读已不同于第一次阅读,这时学生似乎是要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某些东西;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开始围绕问题从课外阅读、小组活动中查找线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生来说,重要的并不是记住各种细节(例如斯巴达克斯领导的奴隶起义的细节),而是要找出各次起义的一般规律。在这类课上,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学生脑力劳动的特点,正是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在论及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法的益处时,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许多教师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乍看起来令人费解的现象:学生的年龄越增长,他在学习上感到的困难就越大,一些学生一年一年地升级,而成绩却逐年下降,有些学生在小学里是优秀生,而到了中学里却变成了学习差的学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不会应用概括性的结论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去分析、解决问题。而学生之所以不会应用,又是因为在学习概括性的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去研究事实和现象,而是死记硬背结论。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识记和背诵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应用他们花了许多劳动得来的知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荒诞的现象:学生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往后的学习反而越困难。如果学生脑子里的概括性的结论不是死记硬背得来的,而是在学习中通过分析事实初现象有理解地抽象出来的,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越广,学习起来就越容易,在学生第一次所接触到的东西中,有许多内容用不着深入分析细节学生就可以理解,因为一些事实之间的新的相互联系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已经熟悉的某种概括性原理的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法的过程中,并不见得学生总是能够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也就是说,学生的脑力劳动并不总是以发现真理而宣告结束的。但是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还在于使学生对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的实质有极清晰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诱人的、饶有趣味的劳动。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所提出的假说中,没有一种能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反而更加强烈了,一旦这时教师帮助学生提出一种最可靠的假说,他们就会惊奇地感到:原来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许多事实对他们来说就会显得极其易见而鲜明,并且能被他们牢记不忘,甚至当时学习这些事实时的具体情境,也会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研究性学习法能使学生形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能力,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对学生在求学时代的智力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每天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学生的学习方法时,将读书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真地向学生们提出建议:如果想有充裕的时间,那就要每天读书,读与自己最喜爱的学科(你的选修课)有关的科学著作,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学生研读的这一切,就是他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学生每天读得越多,他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他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里伸展。作为一个学生,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丢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多读书的学习策略,我认为对中小学生来说的确很重要。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习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不一样的是诸如课外阅读之类的课外学习。通过广泛阅读奠定的深厚的智力背景,能为课堂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就好像是一场比赛,那些勤于课外阅读的学生由于具备了更深厚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从比赛一开始就处于主动的地位,并具备了更强的能力。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认真挑选阅读的书籍。我们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应该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激增的时代,出版物数量庞大,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想把一切都读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学生要选择好自己的课外读物,要善于限定自己的阅读范围,把那些可能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的东西割舍掉,教师在这方面要给予学生有益的指寻。笔者认为,在阅读范围上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中小学生一定要阅读精品;二是阅读要和某一段时间内的课堂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即课外阅读有必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这样更有利于课内外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三、听课时要认真做好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必须掌握听课的方法,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听课时做笔记。在高年级,要教会学生把教师就重要课题所作的讲述用写提纲的形式记下来,不管教科书里有没有这样的内容。写提纲能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并检查他们的知识。应教会学生在课堂上对提纲思考,并且要求他们哪怕每天用半小时来整理这些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把学生的笔记本分成两栏:一栏里写讲课内容的简要提纲,另一栏里写上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要把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列入这一栏。这好比是楼房的骨架,本门学科全部知识的大厦就是靠这个骨架来支撑的。对这些主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学生应当每天进行思考,并且把每天的科学著作的阅读跟这种思考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在所有的学科上都能按这条建议去做,他就不会有紧急突击的日子了,他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把全部笔记反复地背诵了,因为学科的骨架是一种特殊的大纲,学生依靠它就能回想起全部的教材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做笔记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策略,它的功能也是多样的。

    (1)做笔记有助于指引注意。积极做笔记,既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注意指向某些内容,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注意离开某些内容。研究表明,两组学生学习同一材料,有做笔记活动与无做笔记活动的学生相比,前者的成绩高于后者两倍。

    (2)做笔记有助于记忆。我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据心理学家分析,听讲时做笔记,其信息加工过程志只听讲不做笔记是不一样的。前者的信息流程是耳→脑→手→纸,这种信息的外部贮存过程为回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途径。

    (3)做笔记有助于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写摘要、评注,列小节标题或写概括语等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的自我控制,可以促使学生发现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

    (4)做笔记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四、合理安排全天的学习时间

    合理安排全天的学习时间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在清晨六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这样五点半就起床,做早操,吃早餐后就开始学习。他认为在到校上课前的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是一段黄金时期.要在这段时间里进行最复杂的、最具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思考理论上关键性的问题,攻读最难的文章,写论文提纲。如果要从事带研究性的脑力劳动,那么在早晨去做最好,这样,就不需要一直坐到深夜。要把白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好,以便在晚上十二点以前就已睡眠两小时以上,这样最有利于健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善于安排自己脑力劳动的时间,就是要摆正主要的事情与次要的事情的关系。要在时间分配上把主要的事情安排好,以免它被次要的事情挤到第二位去。主要的事情必须每天都做。要把关系到自己才能和天赋的形成的最为重要的科学问题明确地提出来,把它们彻底弄懂,要把这些问题摆在早上从事的脑力劳动的首要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多年的经验,指出了在脑力劳动中必须加以防止的做法:绝不允许在刚刚上完几节课以后,就让学生接连几小时坐在那里读教科书和做练习。高年级学生经常在下半天还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小时地从事着和课堂上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每天十至十二个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让人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最终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而没有智力生活。经验证明,可以这样来安排学生的脑力劳动:让他自由支配下半天的时间,而不必坐在那里读书和做练习,也就是说,让下半天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

    五、创造内在的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有感触地指出,在脑力劳动中,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有趣,使人非常愿意去做的,“必须”两个字常常是唯一的动力刺激。因此,他要求学生应善于从这种不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自己的脑力劳动,要学会集中精力去攻克那些理论问题,学会把精力集中到相当的程度,逐渐把“必须”变成“我要”。至于最感兴趣的事,可以放到最后去做。

    自制力是指主体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它是人类主体性的显著表现,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自制力问题的时候对学生说:你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文娱小组,有运动小组,还有跳舞晚会,在许多这样的活动中都包含着诱惑,但它们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危害,你要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决心。

    学会自制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同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年代相比,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诱惑更多,即使是智力丰富、学业成绩良好的学生也难免有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时候,即便是成人,也不一定能抵挡住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这就为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提出了怎样面对学习的枯燥,又怎样克服各方面的不利影响的问题,即自制问题。在这方面,教师、家长的表率作用,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适当控制,鼓励与批评的评价手段的适当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本身的自制则更重要。自制力较差、注意中心易转移已成为现代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较强的自制力能保证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为学习成功提供最起码的条件。

    六、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教师,要督促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

    第一,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假期里,不要跟书本分手。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这是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的能力的源泉之一。要记住:现在知道得越多,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

    第二,将脑力劳动的重点放在掌握学习中的规律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子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到最合理的脑力劳动方法。要力戒陈规旧套和刻板公式,要不惜花费时间,去深入思考自己所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想得越深越透,材料就记忆得越牢固。

    第三,注意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和艺术思维交替进行,科学著作和文艺作品转换阅读,这样能随时使大脑得到积极休息。

    第四,不要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时间。关于珍惜时间的问题,无数有成就的人都曾论及。作为教育家、校长、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问题向学生提出来。他告诫学生,不要在无谓的闲谈、游手好闲中消磨时光。常有这样的情况: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开始闲谈,整个小时都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做,在这种谈话里完全没有任何聪明的思想,而时间一去不复返地流逝了。因此,要善于把跟同学的谈话变成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第五,完成每一天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告诫学生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把需要今天完成的工作的任何一部分留到明天去做。相反,要养成习惯,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提前到今天来做。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内部刺激,它能使你明天一整天做事情时都带着轻松的心情。

编辑:高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